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纪念日,在这喜庆之日前夕,我应邀出席了《新纪元香港作家文丛》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在香港中央图书馆演讲厅举行,与会者有凤凰卫视总编辑何亮亮、著名诗人周良沛教授、亚洲新闻周刊总编王璞、福建《台港文学选刊》主编杨际岚等共一百余人,可谓高朋满座。
研讨会由香港文学促进会创会会长张诗剑主持,他首先宣读了来自各地的贺信、贺电。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在贺信中写道:“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这套香港作家文丛,包含了21位当今香港文坛优秀作家的专辑,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散文诗、旧体诗词、楹联、理论和评论等文学样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全面展示了香港文学繁荣发展的可喜成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对于香港文学,而且对于中国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都独具价值与意义。”
担任研讨会演讲者有原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单周尧教授、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梁欣荣教授、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翔教授、北师大珠海文学院盼耕教授和本人共5位。我们5人各自对这套香港作家文丛中不同体裁作品的研究作了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在坚守中拓展诗的价值空间——评香港作家文丛中的诗歌》。我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香港诗人对祖国赤诚的爱心,对香港回归祖国由衷的换欢呼和身为炎黄子孙发自内心的自豪。在分析香港诗人的创作特点时,我谈到:“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个剧烈变动的多元的时代,人类对物质的贪欲己近乎丧失理性,可以说今天人类所遭遇的异化,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商品经济极度发达、快餐文化盛行的香港,有这样一群诗人,他们没有放下手中的诗笔,没有丧失自己的品格,他们一直在坚守诗人的位置,并锲而不舍地寻求新的突破和超越。他们关注时代生活,领悟人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探索诗艺,进行艰辛的艺术创作,努力为未来留下这个时代中国人生活和心灵的真实的审美记忆。每一个有兴趣阅读这套文丛的人,都会感到由衷的惊喜。在香港诗人的诗集中,我还看到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表现,以及用独特的眼光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发现。‘文丛’的出版,充分体现了香港诗人的活力与自信。后工业和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正在肢解由诗歌所守护的传统的时空结构,这是今天的时代对诗人的考验。在这里,我要向香港的这几位诗人致以深深的敬意。内地有不少诗人,在受到诱惑少得多的情况下,就匆匆丢下诗,干有收益的事去了。香港诗人坚守人文精神,他们的诗显示出强烈的现实干预性与时代召唤力,这种‘干预’和‘召唤’,正是当下文学创作所缺乏的一种精神基因,也是诗歌不会被时代抛弃的一种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参加一些诗歌座谈会上,不止一次听到这类悲观的论调:‘诗坛的消亡只是早晚的事’,‘社会在趋向极端的功利,诗歌不会有明天了’。当我读完‘文丛’中的这几部诗集,我变得乐观起来。我要说:诗坛不会消亡,诗歌会有光明的未来,因为有这样的诗人在坚守着。”
看到香港中央图书馆文学馆馆长梁科庆一直在认真听讲,我在结束发言之前感叹地说道:“1994年我在岭南大学当访问学者时,经常到香港中央图书馆查阅资料,当时的中央图书馆是在湾仔,规模比较小。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在铜锣湾高士威道上建起这座气魄宏大的香港中央图书馆新馆。中央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香港中央图书馆支持文学研究活动,精心收藏香港作家的纯文学作品,这是很有眼光的,这类作品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高。将来的读者一定非常感激,感激当年香港的前辈作家的辛勤创作,感激图书馆完好地珍藏了这些作品。”
会上,与会者争相发言,同演讲者之间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香港文学促进会会长蔡丽双博士在发言中引述了法国美学家丹纳的一段话:“一个民族的特性,是永久的来自血肉、空气和大地”。她说:“我们将扎根香港这片美丽的沃土,不断书写深广的家国情怀,放眼瞬息万变的世界,为兴旺本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促进人类和谐,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而执着不懈地耕耘,永不言倦地攀登。”她的这番话,道出了广大香港作家的共同心声。
《新纪元香港作家文丛》的出版,是献给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的一份厚礼。赏读这套文丛,在研讨会上聆听众人的发言,会后与香港作家的交谈,使我深深感受到香港作家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