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赴遵义赤水考察随记

 

 

 

 1212,我作为致公党市委组织的中青培训的学员,登上了赴遵义赤水考察飞往贵阳的航班。当天上海微风和畅、晴空万里,我们一行二十来位致公党党员的心情也格外兴奋、充满期待。历经两个多小时的飞行,在下午两点钟到达贵阳时,当地天气明显的沉郁下来。看来贵州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确实名不虚传。我们未做停留,直接从贵阳驱车前往我们此次考察的第一站,遵义。

 遵义,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的名字。这是因为,193511517日,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划时代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当天下午当我们来到位于遵义市老城红旗路80号的遵义会议旧址时,那幢无数次在图册、书籍、刊物中被状写、描述和讴歌的通体灰色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顿时印入我的眼帘。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这幢老式房子据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却是遵义市最宏伟的建筑。一九三五年一月七日,渡过乌江后的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此时,经过湘江战役的惨烈搏杀,红军遭受巨大损失。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极左路线已统治党中央多年。对外盲动冒险、对内残酷斗争, 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还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有些同志甚至同当时共产国际派来指导军事斗争的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等同志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屡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痛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党和红军的领导人以及干部战士逐渐认识到,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而遵义会议,正是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从被动到主动,踏上胜利道路,遵义会议是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并胜利地完成长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显示了自己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遵义会议长期来一直被认为是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走出遵义会议旧址时,我一直在想,中国革命寻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径,是以付出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为代价,足见道路之艰险。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正确的道路,人民的奋斗才能充满信心,命运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是晚,我们夜宿遵义。

 第二天,车行2小时,抵达茅台,参观了茅台酒厂和国酒文化城。整个镇空气中弥漫着酒香。被汉武帝称为甘美之的酒,在1935年,红军渡赤水时用来给伤员擦脚疗伤,是因为茅台酒里富含生物酶的关系,真让我们大伙长见识了。隔着赤水河,考察团一行遥望对岸的四渡赤水纪念碑,无不为当年英勇红军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而感慨、动容。随后,考察团继续乘车,一路颠簸,车行7小时,终于抵达赤水。

 赤水市因四渡赤水战役而闻名。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仍处于国民党重兵堵截的险恶环境中。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新的领导集体指挥下,中央红军又恢复了以往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反复穿插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前后四次度过赤水河,积极有效地迷惑、调动和歼灭尾追之敌,使蒋介石计划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企图彻底破产,红军摆脱了自战略转移以来的被动局面。如今,赤水以其风景四绝“丹霞之冠、千瀑之市、桫椤王国、竹海仙境”而著称,令人流连忘返,啧啧称奇。

 第四天一早,驱车6小时赶往重庆,完成我们此行的最后一项活动,参观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陈列馆位于重庆渝中区上清寺嘉陵江大桥南桥头的特园,特园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也是抗战前后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陈列馆以1100多件实物、3000多幅图片以及1000多份珍贵的文物史料为依据,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缅怀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行的历史,使大家受到了一堂多党合作历史教育课。在中华民族改革开放、自强复兴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15晚,考察团结束所有活动,于重庆返沪。透过飞机舷窗,回望夜色中的美丽山城,华灯遍地、灿若星河,如诗如歌。祝愿祖国西南永远花团锦簇、蒸蒸日上。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