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澳洲掠影

  迷人的大洋路

  大洋路被称为世界上风景最美的海岸公路,紧靠着维多利亚南部海岸,全长约320公里,是澳大利亚政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战士而建的。

  来澳洲之前,我曾从资料上看过有关大洋路的介绍,有人曾略带夸张的说,想看海,去大洋路,看到你想吐为止!百闻不如一见,当我们的车子开出市区,行驶在大洋路上,看到儿时记忆里曾经有过的蓝天白云、湛蓝湛蓝的大海、迷人的沙滩,以及路边无处不在的桉树和各种无名的花,车上的每个人都发出一阵阵惊叹!沿途的美景,赶走了大家一夜未睡的疲劳。每个人都贪婪地把眼光投向了窗外,恨不得将每一处景色都留在脑海里。很多人还拿出了相机,透过车窗的玻璃,把沿途的风景定格下来。

  一路上,我们经过许多小镇,虽然规模都不大,但都别具特色,像是童话世界的现实版。我们真想停下来,在小镇上留下我们的足迹,慢慢领略澳洲小镇的人文风情。但我们的旅程里没有这个安排,司机只有一个目的地,所以,也不会来来理会我们一路的赞叹——对他来说,或许沿路的美景已视而不见,或者已经审美疲劳了。

  更让我们感叹的是,处处是景的大洋路,除了像我们一样的旅行车,一路上少见有人。特别是当我们路过好几处自然环境极好的沙滩时,发现只有海浪拍打着寂寞的沙滩,了无人烟。大自然的美丽,就这样被荒废着。我们同行的伙伴感叹着,这样的沙滩如果放在中国,不知道要吸引多少游客前来。

  正在消失的十二门徒岩

  大洋路沿途的美景于我们这次旅行,只是附带的收获,十二门徒岩才是我们的目的地。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大洋路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十二门徒岩就在公园内的海岸线上。

  十二门徒岩,一看到这个名称,就会让人联想到耶稣的十二门徒。事实上,它的称呼就是来源于《圣经》中的十二门徒。但从地质的角度说,并没有多少文化含量,无非是石灰石、沙岩和化石经过千万年的海水风化而逐渐形成的12个断壁岩石。令人遗憾的是,“十二门徒岩”发现至今还不到百年,但在时间无情的摧毁下,现仅剩下“七门徒”,而且,这些剩下的岩石,若干年后也将不复存在。其中的原因,专家认为是人类活动频繁、空气污染加剧,加上劲风侵蚀、气候变化无常等所致。我们在为消失中的十二门徒岩惋惜的同时,也感叹着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更为人类一直在喝着自己酿制的苦酒而无奈。

  我们怀着对时间和自然的敬畏,沿着海岸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着屹立在海上的这些岩石。一阵阵海浪汹涌地冲击岩石,浪花卷起千堆雪,深深地亲吻海岸并朝远方席卷而去。而身居悬崖峭壁的十二门徒,看着日出日落,潮涨潮落,波澜不惊,气定神闲,就像是时间凝固的影子,在时刻暗示着我们,我们所看到的瞬间,其实便是历史。

  

  

  体验普芬号蒸汽火车

  这是我们到澳洲的第二天,早餐后坐车前往墨尔本东郊的丹顿农山区。在那里,我们将体验普芬号蒸汽火车之旅。从整个旅程来看,体验普芬号蒸汽火车之旅,是最激动而难忘的,它让我们真切的体验到了旅游的放纵和轻松,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一路上,导游给我们介绍普芬号蒸汽火车的有关历史。普芬号蒸汽火车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蒸汽火车,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蒸汽火车铁路之一。但当我们走进普芬号,我们发现,它和我们想象中的蒸汽机车体形有所相同,它古朴而又小巧可爱,车头上的铜管子光可鉴人,车头门旁边镶嵌着一块椭圆形红底金字的铭牌,上书“1905年制造”。这一列上了年纪的蒸汽火车,由于保养得好,依然散发着年轻的气息,生机勃勃。

  随着火车烟囱中喷出一柱蒸汽,普芬号的鸣笛顿时响彻山林,火车开始缓缓启动,以有韵律的节奏缓缓前进,如同从时间的深处开来,又向着世外桃源开去,一路经过了美丽的森林、长满蕨类的溪谷和肥沃的农田。由于普芬号速度缓慢而且车厢没有玻璃窗,几乎所有的游客都脱掉了鞋子,坐在车窗上,把脚直直地伸出窗外,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一路欣赏着古朴的山区风光,呼吸着洁净的空气,嗅着空气里弥漫着的树脂和松果的香味,感受着人与大自然的浑然一体。火车经过山谷和桥梁的时候,会有路过的当地人停下来和我们招手,我们也大声地向他们say hello,这种友好与亲切,好像这些陌生的过路人就是隔壁的邻居。

  让我们感动的是,目前这条铁路是在600多位义工的无偿服务下维持运行的。我们上车前,碰到了一位60多岁的义工,穿着当年铁路的工作制服,工作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可亲,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满足我们与他合影的要求。我看到,笑容一直挂在他健康的脸上,这是从心底涌现的幸福吧。

  

  

  悉尼歌剧院

  说到澳大利亚的城市,可能有人不知道首都堪培拉,却一定知道悉尼。悉尼是我们整个旅程的重点,在这里我们呆了两天两晚,游览了不少地方。白天,我们去了大名鼎鼎的悉尼歌剧院,走了海德公园、皇家植物园、达令港、著名的鱼市场;还乘坐了近2个小时的车,去了悉尼以西100公里的世界自然遗产——蓝山。连两个晚上都安排得很紧,第一个晚上排了近3个小时的队,登了悉尼塔,观看悉尼夜景的全貌;另一个晚上搭乘游船畅游悉尼港,从水上观看悉尼的夜景。

  重点说说悉尼歌剧院吧,这是去澳洲的必游景点。我们到悉尼后,一路上导游也把歌剧院作为重点来介绍。导游是个本科刚刚毕业的留学生,业务还不熟悉,在给我们介绍悉尼歌剧院时,不时要偷偷地看一下笔记本。但在他断断续续的介绍中,我们对悉尼歌剧院也有了大概的了解。这个不朽的建筑,就像伟大的人物一样,是经历过不少曲折的。它建造的时间,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从1957年开工建设直到1973年竣工,耗时14年。这中间,留下了许多的故事,其中设计师乌特松的故事,让人影响深刻,感叹不已。为兴建这座歌剧院,当局在1955年举行了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共有233个方案参与竞争,最终,丹麦建筑师J.乌特松的设计脱颖而出。但在后来的施工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既有技术上的,也有经费方面的。光为研究和设计巨大的壳片结构,就用去了8年的时间,施工也费时3年多。工程预算700万美元,实际费用高达12000万美元。因此,1966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因财政困难,要求乌特松修改设计方案,压缩建筑资金。但乌特松对自己的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坚持完美至上,他根本无法接受州政府的意见,甚至与州建筑部长休斯大吵了一场,最终愤怒辞职离开澳大利亚,从此再也没有登上这块大陆,因而至今没有实地看到这座凝聚了他无数心血的闻名遐迩的建筑奇迹!但时间给了乌特松最终的评价。20034月,乌特松因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而获得普力策建筑学奖,这是建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是专为在建筑学上有非凡才干和杰出贡献的建筑设计大师设立的奖项。普力策奖审查委员弗兰克·格里说,乌特松先生设计了一个超越时代、超越科技发展的建筑奇迹。他不顾任何恶意攻击和消极批评,坚持建造一座一改传统风格的建筑。

  因为早先看过太多关于悉尼歌剧院的图片资料,对悉尼歌剧院的外观早已了然于胸,因此,当我们真实地站在这座建筑面前,跟她如此完美的近距离接触,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只有平静中的亲近。我们一步步走进她,仿佛是别后重逢。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象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到此一游”,没有机会走到歌剧院的里面,更别说坐下来看一场演出了。

  

  

  事后回想起歌剧院之行,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设计师乌特松的故事,还有就是立在歌剧院前的一块祝贺中国新年的大型公益广告牌:大红的底色,黄色的字和图案,上面写着“农历新年在悉尼歌剧院”,中间是一条大大的蛇。我们以它为背景拍了合影,以此为证,农历新年我们在悉尼歌剧院。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