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一想起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就会斗志昂扬;曾几何时,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都说到了而立之年,会更加坦然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结局,会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然而,站在三十岁的人生转折点,我却因为迷茫和彷徨踌躇不前:青春飞逝,激情渐退,在家庭和工作两点一线的生活之外,是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或许是出于母性的本能,当我想竭力保护我的小家,保护我年幼的孩子时,却发现作为基本社会单位的小家和社会这个大家庭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弱势群体更是触动着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找寻“小家”和“大家”平衡点,使自己的观点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得以表达从而为“大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缅薄之力成为指引我走出彷徨的指明灯。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致公党,在对中国致公党党史了解的过程中,历史仿佛把我带入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个复杂而又充满着人文主义气息的时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家”的概念成为无数有识之士铭记于心的信条,通过群体的政治觉醒来推动社会的政治进步成为当时国家体制改良的唯一途径。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一些具有民族思想的进步人士将有着爱国爱乡情结的华侨团结起来,改堂为党,成立了中国致公党。面对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的中国,他们或积极投身救国事业或慷慨援助支持抗日,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致公党又及时调整策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为政治体制的平稳过渡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如今,历史的车轮驶向了21世纪,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社会各项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然而,这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有一段差距。中国致公党始终秉持“致力为公,参政兴国”的基本理念,为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宏伟大业而奋斗着。作为一名刚加入致公党的新成员,我分明感受到了成为一名致公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身素养,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用心观察各种社会现象,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去探求社会改良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无愧于致公人这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