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福工程”的十年历程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既是这个工程的实际参与者,也是这个工程的重要推动者。十年风雨走来,看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观萌芽之籽终落成树。每一次蓄势待发,每一次发展壮大,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亦深烙于他的记忆。他就是江苏省农委多年主管农民培训工作的翁为民同志。
结缘“致福工程”
2004年2月10日,翁为民第一次接触到“致福工程”这一名词,恰逢李源潮书记对“致福工程”作出重要批示后不久,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开展。时任致公党省委副主委戈琳亲赴农委介绍培训三个月深受农民欢迎的可喜情况。当时主要负责科技培训的翁为民听完之后心里为之一动:“民主党派真是敢想敢干,短短三个月就把事情干出来了!”翁为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浪潮中帮助农民走科技致福的好项目,民主党派做事的高瞻远瞩令他敬佩。“不过民主党派在农村缺乏基层组织和培训资源,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工作要想做大,就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现有培训资源的优势,走部门联合培训之路。”
2004年7月8日 省农林厅、财政厅、致公党江苏省委联合发文,正式下达2004年“致福工程”实施项目,在溧水、金坛、高邮、海门、高资扩大试点。这五地的培训点,是他一家一家亲自选择并落实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在溧水的培训点,第二次去联合检查的时候要求的教室还是没有落实到位。“当时的县领导也都在场,民主党派在那个场合下也不好对政府的同志说什么,我看到两次都没有落实,说话就比较严厉。要他们把教室务必腾出来,如果第三次还做不到,我们就换其他的县!”
在“致福工程”起步的阶段,翁为民说新生事物开头难,推进有阻力的时候不能怕得罪人,但是发展壮大的时候更要紧密团结人,因为这是一项多部门合作的工程。2005年5月,为宣传学员典型,更为向多家合作部门展示“致福工程”的实际情况,翁为民联合致公党江苏省委带领信息产业厅、科技厅、电信公司等相关业务负责人一起去各市调研。翁为民说他当时有个想法:“多做,少议论,用事实去说话。用农民活生生的事例来印证,从而得到领导和其他部门的支持!”每个市调研3、4个典型,30多位农户跑下来。不太熟悉“致福工程”的厅局部门同志都深为农民学电脑、学上网的热情所感染,亲身感受到了信息富农的实效。很快,省信息产业厅提出了促进农业信息化的“111”行动方案,省科技厅也将“致福工程”纳入“51880”计划并积极给予支持。
2005年,他正好借调在省委组织部,参与实施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既是江苏省农广校的副校长,同时身兼这个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异常忙碌。“我发现省委组织部的这个项目在村里搭建平台培训党员干部,可以和‘致福工程’的工作结合起来。组织部门的组织资源,农业部门的培训资源,加上致公党的社会资源,完全能资源共享!”很快,各县组织部门分批组织村干部、终端站点管理员,会同农林、致公党组织利用“ 致福工程”广泛开展培训。村干部和终端站点管理员接受培训回村后,不但组织更多村民报名参加培训,同时利用村里远程教育站点手把手教村民学用电脑。这个工作也给翁为民带来了一个新的启发,“致福工程”的主要培训点都在区县,其实“走出家门就进校门”村级点更符合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且培训的成本也可以降到最低。这种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率模式更值得推广。2008年在海门、沭阳、高资实践基础上开始探索村级推广模式,2010年,为进一步扩大方便农民“走出家门就进校门”村级试点,致公党江苏省委陆续在镇江迈村、丹徒世业镇、茅山袁相村、扬州菱塘乡、高邮三垛镇、南京竹镇等地新建村级培训点,动员本党企业家捐赠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初步形成“致福工程”村级推广模式。
结缘致公党
2005年在沭阳花木之乡的学员典型调研中,翁为民深入农户家时发现家里有不少闲置的旧电脑。问及为什么不上网时,农民们说上网费太贵了,一个月一百多块。学得起用不起,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回宁之后,他走进电信营业厅咨询相关资费,走访省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讨,开始提笔起草《关于降低上网资费标准的建议》。2005年6月28日,江苏省首届农民上网技能大赛启动仪式上,江苏电信公司公布了全省农民上网的优惠方案,16300拨号上网“致福业务”,当年农村电信住宅客户上网资费降至每小时1.2元,相当于以前的30%,解决了全省农民上网贵的大问题。这个建议在随后的两年中被致公党省委持续酝酿、发展,在2007年发展为《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建议》,成为省政协重点提案,对推动我省农村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民主党派不仅可以做社会服务工作,而且能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把参政议政工作落到实处。”在推进“致福工程”中参与的建言献策工作让翁为民感受到了民主党派立足自身社会服务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参与政治生活,实现协商议政的履职态度。在与致公党这个群体接触共事的短短几年中,也让他看到了民主党派人士敢想敢为、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能够加入这个群体在他看来是一种光荣。所以,2006年当致公党组织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当年10月,他成为一名致公党员。
致力为公尽己所能
成为致公党一份子的翁为民在推进“致福工程”工作中更有一分自家人的感觉。在如何增强“致福工程”培训实效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说要想培训好农民,先要培训好老师。2007年3月26日和4月13日,他参与举办了两期“全省‘致福工程’教师研修班”,组织来自全省78个培训点的100多名教师参加研修,一线教师面向农民传授知识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基层反映教材不够通俗浅显、贴近农民,为此他专门招集培训点的教师与新华电脑学校编写教材的老师反复沟通,“致福工程”教材先后改版两次。他还说农民学电脑,必须学用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才能持久。农广校在后期的培训中已经注意在学员选择上分层次、分产业开展培训,将培训和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同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通过科技增产增收的种养大户、一大批“网上叫卖、网下交易”农民经纪人、一大批通过网络推广新技术农技人员。2006年“致福工程”正式列入《江苏省十一五农民培训规划》, 2007年“致福工程”获得省政府颁发“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2008年,“致福工程”被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中国农村信息化扶贫国际论坛”列为专题向海内外介绍。翁为民说,随着“致福工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领导重视、投入增大、多部门合作良性循环的时候,更要特别注意培训实效,把工作落在实处,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让“致福工程”这个品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虽然已调离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岗位,翁为民依然关注着“致福工程”工作的发展,他说:“我与致公党有缘,参与这个工作的每一个瞬间都在不断拉近我与致公党的距离。今后我依然会关注‘致福工程’,因为这个工程不仅见证着致公党社会服务工作的发展,也见证着我个人的成长轨迹。我从一名党外人士成长为民主党派成员,需要以更高的要求面对自己,致力为公,尽己所能,立足自身岗位建功立业,争取为党内的社会服务工作继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