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我与宁波致公的点滴回忆

 

  2001年年底,带着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憧憬,我孤身一人从杭州来到陌生的城市—宁波。虽然宁波在我的印象中并不陌生,但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还是感到好奇和担忧,好奇的是宁波这片土地的繁华,担忧的是宁波会不会成为我的第二个起点。由于学校成立之初,教师人数较少,经常在一块开会,因而都比较熟悉。一次在跟李伟老师的茶饭闲聊中,他问我是不是共产党员,我说不是,他说对民主党派感不感兴趣,在这之前我只知道有民主党派,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既然他问到,我也就民主党派的性质等问题对他进行请教。在请教过程中,我第一次知道国内有多少个民主党派,还有致公党这个民主党派的大致情况。

  我当时以为这件事就到此为止,直到有一天偶然与夏勇馆长一起吃饭,夏老师关心我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在闲聊中也问到我入党问题,又问我对民主党派感不感兴趣。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大致了解,我说还行吧,夏老师跟我说不要急着答复,可以回去思考,如果有兴趣可以打电话给他或者到他办公室坐坐,这次的谈话使我对民主党派开始有点好奇,在网上搜索一些有关民主党派尤其是致公党的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其发展历程及入党所需条件等。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思考,我到夏老师办公室找他,夏老师问我考虑如何,我说想了解下入党所需的条件和程序。夏老师详细给我进行讲解,不厌其烦解答我的各种好奇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对他来说是幼稚的,同时还给我讲解了致公党的发展历程及变化。在系统了解之后,我正式提出想加入致公党的要求。

  接下来就是夏老师把我的申请提交到致公党宁波市委会,根据时间安排,致公党宁波市委会严国萍副主委对我进行考察,主要询问我为何想加入致公党及一些相关情况,在考察之后填写了一些申请入党的表格,在入党被批准之后,我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致公党党员,这也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发展的第一位致公党员。那时,夏勇老师和李伟老师的党员关系都不在理工学院。

  在发展我成为致公党员后,夏老师高瞻远瞩,开始着手筹划建立致公党支部。当时建立支部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数不够,因而在我之后夏老师和李伟老师先后发展了赵斌老师、郭小春老师和江海亮老师,再加上从浙大调过来的孙小红老师,总人数6人,终于达到建立支部的要求。夏老师于是跟宁波市委会联系,希望市委会派人到学校进行调研并尽快成立支部,使得宁波理工支部可以尽快开展工作。在夏老师、市委会和我校组织部的共同关心下,2007年10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支部正式成立。成立会上,选举江海亮老师为宁波理工学院支部主委,我担任副主委,支部的工作就这样开展起来。

  我还清楚记得参加致公党宁波市委会的第一次会议。范主委在会上做的重要讲话。讲话精辟地阐述了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该如何参政议政,让我第一次了解参政议政方面的知识,也让我知道加入致公党的真正价值。

  支部成立之前,在致公党宁波市委会的直接关心下,我曾在2005年参加了宁波市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对民主党派的社会地位、社会性质、参政议政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使我提高了对民主党派的认识。之后市委会让我列席宁波市政协会议,使我第一次有幸聆听宁波市领导的报告和了解宁波市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2006年在市委会的推荐下,作为致公党的宁波代表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第四届浙江省致公党的代表大会,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聆听了致公党浙江省委会领导的报告,对我党的参政理念和浙江省致公党的历史以及今后的思路有了更深的认知。

  支部成立之后,在江海亮老师的领导下,对致公党员周世春的翔鹰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了周董事长创办企业的历程、艰辛和对致公党的情感,还讨论了两支部合作调研的可能性;在这之后不久,参加了两支部共同在宁海召开的课题调研会,会上确定今后课题合作的方向。

  由于处在不断的学习和进修中,近些年来很少参加致公党宁波市委会的会议,使我颇感惭愧。但我坚信党员的自身提高就是对致公党最好的回报。在这些年来,在致公党市委会和宁波理工学院支部的关心下,2009年顺利评上副教授,在这之后于2010年6月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2011年被选派到宁海县前童镇担任宁波市科技特派员一年,主要负责前童镇企业有关科技活动,挂职顺利期满后,根据学校的“菁英”计划的安排,于2012年11月被选派到加拿大的Dalhousie University进行访问进修,在这一年中,对北美的高等教育诸多方面有了系统的认识。

  这些年来,可以说致公党始终伴随着我成长,可以说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致公党的关心和帮助。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