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我的“致公”心路历程
  

  初识“致公”依稀是90年代初,那是应试教育制度下一个背负无穷高考压力的文科生的痛苦回忆,为了能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挤上通往更高学府的独木桥,我别无选择地在考前牢牢记住了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响应“五一口号”的八大民主党派,其中当然包括我们致公党,同时记住了与致公党渊源深远的几个重要历史人物:民主革命中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国父孙中山、炮轰总统府的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上陪同毛主席一起阅兵的道骨仙风的司徒美堂……但这种初相识的新鲜伴随着高考的结束、大学生活的开始而烟消云散,竟不留一点痕迹,现在想来真是愧对政治、历史这两位诲人不倦的老师。

  

  不曾想的是,再遇“致公”已是20年后的事。当时的我已经大学毕业在基层机关单位摸爬滚打了好些日子,几乎已经锻造成为标准的老油条,对未来没有长远规划,对工作没有太大追求,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致,对生活完全甘于平谈,过着再寻常不过的日子。不曾想,某日,一中学同窗好友(他后来成为我的入党介绍人)与我品茶中谈起,他加入了民主党派(中国致公党),问我可有想法?我不置可否,每天为凡尘琐事焦头烂额华发早生的我实在不敢让自己承载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更想不到的是,再某日,这个昔日同窗被提拔为地市级重要部门领导,成为我们这座边远小山城的一颗璀璨的政坛新星,这一来彻底惊呆了他身边的一众小伙伴。在“名人效应”下,在好奇心驱使下,我开始尝试认识和了解“致公”。通过百度搜索和挚友指引,我对致公党有了初步的认识,原来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为主要成分的“侨”、“海”特色明显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的参政党。它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在历史上,它与有着传奇色彩的海外洪门有着颇为深远的渊源关系。此外,稍感意外的是,李冰冰、章子怡这样的国际巨星赫然也是致公党一员。随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致公党作为参政党,通过政治协商建言献策,通过民主监督除弊去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到致公党作为一个“侨”党,依托侨海优势,凝聚侨心力量,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就这样,由零开始,我一步步加深着对“致公”的了解,而伴随着了解的加深,心中也累积了更多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身边的致公组织和致公党员越行越近,仿佛申请入党如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般,已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那段时间,我的内心却一直有无数个问号在拷问着自己:我为什么申请加入致公党?我具备条件了吗?我的动机是什么?我是不是想利用“致公”这个平台谋取自己更好的政治前途?如果不是,但是别人会不会误会我呢?在苦苦寻找问题答案的那段时间,我心中感到无比迷茫,我思前想后,终究还是难以抉择。庆幸的是这种煎熬并没有折磨我太久,因为很幸运地我得到了市委会邵主委的亲切接见和淳淳教导,“必须要正确认识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关系,党员组成了党组织,是党组织的主体,党的决议决定和各项任务需要每一位党员去自觉执行和努力完成;而党组织同时也要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凝聚力,助力党员成长,为党员体现价值、发挥作用提供更大更高的平台”。他的一席话如同灵丹妙药让我醍醐灌顶、心病立除,是啊,一个党员身份,一个坚实依靠,一个广阔平台,毫无疑问可以让我们有限的人生更添精彩!心结一旦解开,一切便豁然开朗,我随后赶紧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顺利于一年后正式被吸收成为致公党员。

  

  光荣加入“致公”后,为我的人生开启了新天地。在两年多时间里,我得到了很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撰写了一些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参加了组织举办的各种党员活动,结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人生阅历的同志。在“致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大家怀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互励共勉、互助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不少同志更是在组织的关心帮助下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在党务工作和本职工作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各级的认可和表彰,阔步走在成功路上。对比他们的优秀,让我清醒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激励着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务学习、增强自身修养、提高工作能力,向老党员学习、与新党员互勉,从我做起,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奋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