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个地方叫鄂嘉,这里有个节日名声很大很大。
对,就是那个节。摸奶节。
"摸奶节是云南彝族地区的一项传统风俗,在摸奶节这天,男子可以随意摸奶而不被视为有伤风化的行为......云南摸奶节在每年的7月14日举办,是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的风俗。"这段点击率极高的文字来自网络。但实情如何呢?
我们还是以官方宣传为准吧。在我县的政务公开网上关于此节日的介绍如下:
"鄂嘉七月十五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在鄂嘉举行,活动在群众自发组织笙歌传唱、自娱自乐的基础上,节日期间增加了由县、镇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演出、赛歌会,陀螺、磨担秋、磨秋千表演等活动,增加了节日活动的内容,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当天,七月十五街的笙歌和商贸活动便在鄂嘉拉开了序幕,十四、十五日进行高潮。这个时候,整个鄂嘉小镇的街道上、场坝里,到处是笙歌跳唱的队伍和欢快娱乐的人群。
鄂嘉七月十五街,又称‘鬼街、‘东方情人节、‘彝族狂欢节,还戏称‘摸奶节,因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而闻名,成为人们神驰向往和纷纷踏访的一块风水宝地。关于鄂嘉七月十五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鬼街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习俗。彝族普遍认为人有三魂不灭,一魂回到祖先发祥地,一魂附尸守坟,一魂在家保佑子孙。每年旧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日,是祭祀祖先的大祭之期,家家户户要接祖先祭祀。旧历七月十五这天,是送祖先回归之日。这一日,人们携食带酒云集于大红山上,杀鸡宰羊、焚烧纸锞祭祖送祖,还请毕摩唱颂祭祀歌、跳神舞。随着祭祀活动的伸延和人们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商品交流等活动,日久天长,旧历七月十五的祭祖送祖活动演变成了‘鬼街。另一种说法是七月十五街源于古老的氏族部落群居生活。很早很以前,现在的鄂嘉地区以界牌为界分为上四里和下四里两个部落群体。由于保护民族部落的利益,上四里和下四里两个民族部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终有一日,下四里的小伙子为上四里姑娘的情歌而动,上四里的姑娘被下四里小伙子的弦声所引,两个不同氏族部落的姑娘小伙子偷偷走到了一起。挡不住姑娘小伙子之间的‘活着要笑在一起,死后要埋在一起的纯真爱情,最后,上四里和下四里两个氏族部落终于‘言归于好。于是他们选择红山梁子这块风水宝地,杀鸡宰羊,祭祀先祖,封僵解冻,开亲往来。人们在红山梁子上开怀畅饮、踏歌对调、谈情说爱狂欢了三天三夜。从此,每年的旧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街这三天,便成了他们踏歌对调,倾诉心怀,寻觅情缘的节日。
1984年,鄂嘉七月十五街的场地从红山丫口移到了镇政府所在地,活动由民间自发的娱乐活动变成了有组织的民族文化活动,在群众自娱自乐的基础上,节日期间增加了由县、镇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演出、赛歌会,陀螺、磨担秋、磨秋千表演等活动,增加了节日活动的内容,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农历七月十三日,人们开始从四面八方聚集鄂嘉小镇。他们当中除当地百姓外,还有周边地县挨近的群众,以及来自省州的宾客和各种商家生意人。当天,七月十五街的笙歌和商贸活动便在鄂嘉拉开了序幕,十四、十五日进行高潮。在这三天时间里,除自由自在、通宵达旦的跳笙、对歌娱乐外,按当地的习俗,不管你是已婚的成年夫妻,还是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与自己的情人相会。曾有一篇叫做《鬼街记奇》的散文,对鄂嘉七月十五街有过这样的文字描述:‘鬼街变成了摸奶街......在鬼街,男人以能摸到女人的奶为吉利,女人以被男人摸到奶而吉祥......这两天中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男女之间摸奶子谁也不兴责怪谁......七月十五街在鄂嘉民间流行和持续了几十甚至上百年,天干地旱不衰、风雨无阻不断,而且日渐兴旺,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年年增长。当时从原来的红山丫口移至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以来,每年除有五六千人,最多时近万人仍然在红山丫口进行赶场和跳唱活动外,镇政府所在的鄂嘉每年都有四至五万人,最多时达到六万多人参加七月十五街这个传统的民族盛会和节日,是鄂嘉镇总人口的两倍多。
最能体现七月十五街这个民族传统节日热闹氛围和狂欢场面的,就是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的笙歌唱活动了。‘弦子一响脚就痒、围拢围拢跳笙来、‘跳笙跳到太阳落、跳起弹灰(地上的灰尘)做得药.....走进鄂嘉七月十五街,这样的调子还有许多,仅在鄂嘉地区的笙种就有‘倒趱顺趱笙、‘穿花笙、‘羊四达、‘马四蹄、‘三六面、‘猴子踩磨、‘苍蝇搓脚、‘母猪擦痒、‘摇篱笆桩等,表现民族和睦、喜庆生活的有‘三六面、‘倒趱顺趱笙等。伴随着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或轻盈漫舞,或奔放狂欢的笙种,在鄂嘉七月十五街的跳笙场上,你会听到一阵阵或情意绵绵、或悲壮激越、或回肠荡气、或耐人寻味的山歌小调。这些山歌小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阿乖佬、‘仁意调、‘小乖佬、‘过山调、‘起马调、‘冷气调、‘苦情调等。不论那种腔调的对唱,不管男女老少的歌声,不仅都是随口而出,出口成章,而且都能表情达意,情真意切。‘七月十五来赶街,只是赶街来遇你、‘听说赶街妹来到,不吃不睡等着你"、。这是表达七月十五街男女相会心情的男女对唱。‘三弦弹得长是长,不忙吃饭忙上场、‘跳笙场上老表多,手牵手来多快乐这是叙述跳笙场面男女对唱。‘好花不消多浇水,风里雨里自然开、‘好酒不得同杯吃,好花不得同树开这是对失去爱情追忆和惋叹的男女对唱。‘生时要做藤缠树、死了也要一处埋、‘一口棺材装不下,两口棺材垛起埋、‘妹的棺材不上盖,哥的棺材不留底、‘妹身蒸气往上窜,哥的尸水淌下来、‘生生死死不分离,生死路上手牵手。这是表达贞忠爱情的男女对唱......
当夜幕来临,鄂嘉七月十五街的笙歌活动开始进入高潮。从这时开始,整个鄂嘉小镇的街道上、场坝里,到处是笙歌跳唱的队伍和欢快娱乐的人群。他们当中,老年人和老年人相聚,年轻人与年轻人为伍,要么50人至60人围成一圈,要么20至30人围成一圆,在"铮铮"的三弦和歌"王"和舞"手"的引领下,时而轻歌漫舞,时而高歌狂跳,无忧无虑、欢畅甜蜜地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里,直到东方发白,黎明的曙光重新给鄂嘉小镇穿上新的一天带来的亮丽衣裳,大大小小、成群结队的笙歌队伍才漫漫散开,狂欢娱乐了整整一夜的人群也才从小镇的四面八方逐渐离去。"
此地历史也很悠久。
"据《乾隆鄂嘉志》记载:‘元大定间,大星殒于鄂嘉之黑初山,化为黑石,状如冬瓜,有点如星,击之锵然有声。人不言举之则动,言则举不动,士人以为怪,积薪焚之,雷雨交加,众惧而止。彝话呼石为鄂,彝话中鄂嘉为天上下降吉祥美丽陨石的地方,故取名为鄂嘉,鄂嘉之名从此而始。元置鄂嘉千户,明洪武十五年(1932)设县,清雍正十年(1732年)置鄂嘉州判,民国二年(1913年)设县,民国二十年(1382年)改为嘉裕镇,是双柏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古镇。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复称鄂嘉至今,隶属双柏县,先后改为区、公社、乡等建制,2002年8月撤乡设镇,名鄂嘉镇。
鄂嘉山奇水秀,地势险要,资源充裕,历史上曾是一条重要的茶马古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清初,以鲁魁山为中心的彝、汉、傣各民族大起义的烽火遍及新平、鄂嘉、双柏、峨山、墨江、景东等数十县地,烽火连天长达数十年之久,明、清政府几度调集清兵镇压,战鼓激,战事频,至康熙六年(1667年),使鄂嘉古城全部毁于战火,直至清雍正十年(1732年),鄂尔泰才调集重兵用军事政治手段镇压了农民起义军,恢复鄂嘉的统治,改设鄂嘉州判,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贡生罗仰琦受任,十几年间,社会大治,生产发展;鄂嘉银、铜、铁、煤、石棉、铅等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石羊厂银矿‘矿苗之旺,甲于全镇,自清以来时见兴隆,矿丁集至数万人,年税银达二万多两,远近商贾工匠云集于此,人来人往十分热烈,集市贸易远近闻名。1856年5月,哀牢山腹地的弥渡县瓦卢村彝族贫苦农民李文学在太平天国革命战士王泰阶、李学东的鼓励下义旗高举,在瓦卢村后山天生营誓师起义,烽火遍及哀牢,后来杞彩顺攻下鄂嘉重镇,设鄂嘉都督府,自此鄂嘉成为起义军的的重要据点,成为起义军发展生产、屯粮练兵、冶铁炼铜、制造兵器、制造火药、供应军火的大后方,也成了矿藏资源开发,民安粮丰的‘一方乐土。后来起义失败,鄂嘉几经战火,但到新中国建立时还保留着元代始建的古老街道和四四方方、城堡式的、集国内古、奇、雅秀为一体的‘袖珍小城。
鄂嘉由于边远,地处隘区,古为两迤通衢,是昆明、楚雄、玉溪等地通往思茅、临沧、德宏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古驿道,是建水、新平、双柏等到景东的必经之地。解放前,它是马帮从昆明至安宁、易门、双柏、法脿、雨龙、独田过石羊江到鄂嘉,然后翻山越岭到景东,达缅甸,或从景东下思茅,到西双版纳、老挝、泰国,最后到达西亚的一条重要南方茶马古道。鄂嘉境内尚存的"风雨桥"和石板路上依稀可辨的马蹄印,深深地记录了这段右史。
鄂嘉的古,除历史外,最重要的还在于它的古城。
元十三年(1276年),鄂嘉改为县,始建土城和衙置。雍正十年间(1732年),清朝裁县并州,后来觉得不妥,并设南安州鄂嘉分州,派了个从七品的州判,江西泰和县贡生罗仰琦,罗仰琦上任后,率民众在鄂嘉大村建石城。古城呈正方形,周长一里三、高一丈五尺,据地势东、西、北设三门,四角各设一座楼,城内设有衙门、孔庙、兵丁住所、马军械库、粮仓等设施,有兵丁置役300余人。据《乾隆鄂嘉志》记载,城内还有士民17户、客铺37家、东门外住民10户、西关客铺10家。800多年过去,古城已荡然无存,现在只有修复的西城门、依稀可辨的石板小巷和古城墙壁遗址还多少可见鄂嘉古城当年的雄姿。
据有关志书记载,罗仰琦才能卓著,在鄂嘉任职十余载,做了许多‘为民作主的好事,革除了许多陋习,废除了田主对佃户的许多特权,取消了许多歧视少数民族的规矩,颇有民主思想。由于他在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地为民众为事,以兴利除弊为己任,在鄂嘉建城垣、设防卡、薄赋敛、抚汉夷、兴义学、建桥梁、通商道、倡耕织、促商旅,十几年清贫为官,在被当地民众敬仰的同时,也被称为‘憨官。他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为子民,大力提倡‘优商以礼,恤民以宽,对地方田主虐待民众的不法陋习一一革除,并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农耕。
当时鄂嘉少数民族群众种地以施人畜粪为耻,广种薄收。罗仰琦出钱购数田, 亲自教民将粪便窑熟施于田间,并撰劝民众。他还从四川、广东引进红薯栽培技术,使之获得大丰收。罗仰琦还大力推广种植桑麻果木,倡导栽桑养蚕,使之蔚然成风。在他任职期间,不但能温饱,衙中存粮还备足三年支用。他还十分重视教育,任职十余载,鄂嘉共兴办书院五处,对学生给予赏封、保荐,并坚持对各族学生一视同仁。
罗仰琦从雍正十年八月上任,到乾隆六年‘衰病气休回乡,恪尽职守,使鄂嘉出现了‘野无不耕之田,户多朗诵之声,‘设险卫民从此士农工商咸资地利,礼让为国更期孝友姻睦共励人和的‘人皆德之景象。为此,鄂嘉百姓自愿专门为这位远道而来的‘父母官立了一块碑.......
世代书香门第的罗仰琦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不但亲自修志,还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真实地反映鄂嘉的山川河流,自然景物、民风民俗、矿物资源和地理、社会情况,为后人所敬仰。
鄂嘉山奇水秀,资源丰富,历史上盛产银、铜、铁、煤、石棉、铅等多种矿,厂羊银矿兴旺之时,小镇一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如今,千年古镇已旧貌换新颜。除了丰富的矿藏资源外,鄂嘉还被外界誉为水电能源之乡、动植物王国、森林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之乡。"
这就是鄂嘉。
可是我却是被另外一番话给打动了。"我们鄂嘉,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据悉,那是双柏风景最美的地方!既有长满胡须的原始森林,更有如诗如画的九天湿地,等等。分管旅游的我心怎么能不向往之?话是这样说,赴鄂嘉的计划却一直搁浅。原因很简单,有一个地方,叫鄂嘉,"人出来了不想进去,进去了不想出来"。就是这么不容易。
终于,借带双柏旅游发展规划专家组考察的机会,2014年10月,鄂嘉之旅终于成行。
路确实不好走,弯道连着弯道,数路段地势还颇险。生为堵城昆明车轮一族的我直接向颠簸缴械投降,同行的小邓更是吐得人仰马翻。
我们早上八点半出发,中午1点半,终于听见张师傅说道:"鄂嘉要到了!"
我赶紧向窗外望去。半山腰间,传说中鄂嘉小镇娥然而立。但那也不过是一个中国最普通的小小乡镇,与我想像中的历史文化小城相去甚远。经过几重拆建,如今的鄂嘉能够跟历史扯得上边的唯有一堵旧墙。实物离"断壁残垣"四字并不见远。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因为兴修水利,曾经壮观的瀑布群也芳影不复。受季节影响,九天湿地只是一片略平整的草场。
当然,黑竹山、水库等一众的景色还是可圈可点的。
陪同我的考察的者副镇长是一位年近30的小美女。年纪不大,经历不少。她曾是一名乡村教师,通过公召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除了分管文体广及旅游她还兼任镇上文艺刊物《哀老山鹰》的主编。一路上,好学的者副镇长追着我们陪同前往的省级专家问这问那。若是被反提问当地的情况,她无不如数家珍,朗朗道来。她的言谈举止让人感觉到她很有思想。对鄂嘉旅游未来的发展她更是很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当晚入住在县城,晚饭后镇里的干部邀请大家去参加打跳活动。地点就在镇政府的院子里。在那里,我却意外见到了一位不素之客。他芳龄不到3岁,长得虎头虎脑的。一见到者副镇长,他立即露出了极其欢喜的笑容,与此同时,自然而然地立即向他展开臂膀的者副镇长瞬间收起了职业女性的洒脱与干练,还原成一个慈祥的母亲。熟练地把孩子递过来的那个样貌和善的中年妇人则是者副镇长的母亲。
闲谈中我得知,者副镇长父母都在妥甸镇生活,而她自己的小家也安在镇上。可是说那是一个家莫如说那只是一套空房子--她与丈夫目前都在县里的基层工作,一个天南,一个地北。为了帮她带孩子,母亲也只得暂时舍下她的父亲和母亲自己的家,陪她进到鄂嘉。
而这,并不是年轻有为的者副镇长一个人的生活现状。来到双柏后我才发现,在基层干部职工中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方式简直是一种正常现象,正常到人人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以至于谁都没有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牺牲。而正是这些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的牺牲,支撑起并正支撑着我们整个伟大国家机器的正常动转!
有一个地方,叫鄂嘉。双柏人一谈到它,总是那么自豪与骄傲。这里是双柏,风光最旖旎的地方。
同行的专家悄悄地跟我说,就目前来看,因为交通因素的制约,鄂嘉的旅游产业还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但我立即告诉他们,可能并不需要那么久远--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争取下,不出3年将有一条名叫彩鄂公路的三级路将傲然跃入双柏版图。这条路始于禄丰彩云,经过白竹山,贯穿妥甸县城,直抵鄂嘉重镇!
按照领导集体的思路,我一再恳求专家,做全县旅游规划的时候一定把鄂嘉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来考量。
因为双柏,只有一个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