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力为公”之情由来已久
我今年77岁,出生在马来西亚,全家靠自己的一片橡胶园过上温馨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二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到处抢夺烧杀,我们家也在劫难逃,陷入了困境。当时年仅12岁的我,为了生计不得已来到新加坡,先后在中药铺和裁缝店当学徒,挣钱养家糊口,十分艰难。
1954年8月,我在进步思想影响召唤之下,响应祖国的号召,费尽周折,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在广州珠江口码头,锣鼓喧天,鲜花相迎,仰望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欣喜若狂,激动得热泪盈眶,打心底里深情地呼唤着“祖国啊……我的母亲,我终于回到了您的怀抱!我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您!”那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历经严冬寒冷的人,方知太阳的温暖。
“致力为公”之情始终不变
回国后,我在无锡市第一中学就读,由当年的校学生会主席、“老大哥”罗豪才介绍加入共青团组织。祖国把我从一个知之甚少的少年培养成一名大学生。1984年,我服从组织安排,从中学高级教师的岗位调入南通市侨联工作。我积极开展侨联工作,担任市侨联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党组成员、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我始终不忘“致力为公”,建侨家、当侨友,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侨服务。
知名加拿大华人葛琪先生祖籍海安,其胞弟家住海安,其弟媳患癌症,便从加拿大寄来急函,向我求援。我昼夜奔波了解,及时弄清情况并迅速将事情办妥。葛先生十分感激,特地从加拿大来信表示感谢,为回报家乡,他欣然在家乡损资、兴业,影响海内外。
归侨致公成员龚志先及其丈夫,长年在美国探亲,至今未归。他们把南通的住房和一切家当都托付给我照管。我总是不负重托,定期给房屋开窗通风、打扫卫生。有一次下水管道堵塞,房间里脏水满地,我立即请来工人疏通、清理并修复了下水道,把屋里彻底打扫干净。他们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感谢组织的关怀,侨联是侨胞之家。
作为侨界的市政协常委,本着围绕中心,着眼大局,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工作的宗旨,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层上,我先后撰写了50多份提案和信息。其中有不少建议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得到采纳落实。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给我市归侨侨眷更多的关爱》一提案,我在市政协八届二次全会上作了此提案的大会发言,深得侨心。2006年,我提出《筹建老华侨安养中心》的建议,受到致公党和国侨办的高度重视,对此建议及时作了函复,建议各地民政部门酌情开展老华侨安养。(此信息刊于2006年《江苏致公》第一期)。
退而不休,谱写新篇
12年前,我从联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市侨联领导希望我发挥余热,继续做好市区侨联的工作。出于“致力为公”,对侨的热爱,我欣然答应,继续连任南通市侨联新华侨留学生眷属联谊会的会长至今。我一如继往,在市侨联、市外侨办的领导关心下,已经走了15年的发展历程。从200多会员,发展到如今近千名会员的侨界群众组织。广大会员成了传递侨情、凝聚侨心、发挥侨力,推动城区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涌现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积极分子,创造了在侨联系统独有的“侨谊现象”。我还组织了一支包含舞蹈队、声乐队、服饰队、戏曲队、器乐队、武术队、乒乓队等100多人的文体队伍,带领大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致公党南通市委会的实际需要,我又担任了致公综合一支部主委。任职期间,我根据市委会指示,积极配合中心工作,认真开展支部活动。
本支部成员平均年龄偏大,最长者近百岁,开展支部活动活力不够。在市委会的指引下,我想方设法,发展了10多位年轻、素质好、层次高的新成员,增加了新鲜血液,为后来支部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009年5月,由本支部搭台,请市委会和市侨联领导唱戏,开展交流学习活动。
市委会主委刘璠、副主委张泽民、孙淼,秘书长毛春兰,市侨联主席镇翔等领导出席了交流座谈会。会议最终促成了签约《致公南通市委会和南通市侨联合作共建“南通侨胞创新创业园”》的协议,为侨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根据市委会的要求,我积极参政议政,撰写建议提案。《侨胞创新创业园的创新经验值得关注推广》建议,被编入市委老干部局《南通市老干部智库调研报告汇编》并获荣誉证书。
《筹建老华侨安养中心的建议》提案受到致公党和国侨办的高度重视肯定并复函。
我回国已经60多年了,在这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热土上,我只是为钟爱的事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党和人民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先后多次获得省、市、区各类表彰和嘉奖。我还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归侨侨眷第五次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致力为公”之情流淌不止
如今,青春的矫捷已成为记忆,但我随着祖国心脏跳动的脉搏,则一如往昔,永不停息。“致力为公”之情,流淌不止。“有生之年,让余热生辉;服务祖国,让终生无悔”这是我的人生格言,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