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怀着对“致力为公”四个字的崇敬和向往,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致公党员,从那以后,“侨海报国”的梦想便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了解侨情,关注侨讯,这是我最初服务侨海的方式。2014年12月,“亲情中华•汉语桥”冬令营在福清举行,当接到担任汉语教师的邀请时,我的“侨海报国”的梦想便翻开了新的篇章。
冬令营营员都来自马来西亚,“大马”人的汉语不是很标准,比如“王诗卉”,他们读成“王诗卉”。接下来,我要讲给大家听的就是冬令营里“大马腔”的故事。
第一节课,我要求营员用汉语写一段话,讲述自己和汉语之间的故事。交上来的作业多是只言片语,不能成文。看来,写汉语真是难为他们了。不过,那不是很通顺的字句间却跃动着他们对汉语最质朴真切的渴望。营员俞定勋写到:我们是华人,华人就要学好我们的母语。游秉学写到:我身为中国人的后代,我不能完完全全把汉语放弃掉。我深受触动,也更觉肩头的沉重。在多年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上,我用两天时间专门为冬令营编选了一本教材。我相信,一定能让营员们在最短时间内,感受到汉语的美。
课堂上,我播放了哈辉的《声律启蒙》,谷建芬的“新学堂歌”,邓丽君的《虞美人》,我还亲自上阵,吟咏诵唱。“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一首接一首,一曲又一曲。中华文化插上了歌声的翅膀,一下子就打开了营员们学习汉语的心门。听着充满异域情味的“大马腔”诵唱中华经典诗文时,我有种莫名的感动。
接下来的日子,营员们好像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要说给我听,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希望我能解答,似乎我这位汉语教师就是他们与祖国最亲近的存在。
汉语课程行将结束时,我安排大家写诗。在经典诗文的感染启发下,营员们居然真的写出了人生第一首汉语诗。其中,不乏佳作。最让我难忘的是王诗卉的《擦肩而过》:夜幕降临,你,在瞬间照亮大地,给黑夜带来一线光明。我,相随而来,呐喊着,惊醒了不少沉睡的灵魂。我,脚步匆忙,渴慕期盼,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你,却如闪电,飘忽游离,难以靠近。我一开始并没有读懂这首诗,和她沟通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作品表达的是,海外华人总想与祖国亲近,却每每擦肩而过、无法水乳交融的怅惘情绪。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文化是渗透到中国人骨髓里的文化DNA,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只有学好汉语,海外华人才能找到华人共同的文化根脉,找到自己温暖的精神家园。
我想,我是幸运的,在冬令营活动中真正明白,“侨海报国”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 只要勇于担当,每一名致公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切实履行“侨海报国”的责任。
努力传播中华文化,聚侨心、汇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这就是我,一名普通致公人的“侨海报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