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烤薯飘香

  上了年纪的人,对儿时的记忆总是那样地历久弥新。

  那还是在抗日烽火连绵的苦难岁月,记得一次难侨疏散到乡间,三哥用枯枝败叶把土块烧红,再把从田里挖来的甘薯拨入其中,稍倾,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食后口留余香,竟然终生难忘。

  及长,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成长、求学、工作、成家……。曾有一段“瓜菜代”的艰苦岁月,一斤粮票可以买七斤甘薯,当时填饱肚皮是第一位的。丰收年景,甘薯是副食和饲料用粮;荒灾年时,甘薯便成了不可或缺的救命粮。那个年代含有橘皮丝的甘薯干成了待客和过年的上等佳品。我上大学的第一年,赶上了热火朝天的大跃进年代,参加修建杭州钢铁厂半山铁路工程,中秋节之夜,皎洁的月光银辉洒在工地上,每个同学分到两块有薯肉馅的月饼,当时算是难得的口福了。

  祖国改革开放的春潮激发了全国人民无限的创造力,社会物质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子也就越来越亮堂,鱼肉蛋奶成了寻常百姓家的通常食品,色彩纷呈的蔬果丰富充裕,应有尽有。过剩的营养又给人们带来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富贵病的困挠。人们于是又回过头来寻思,怎样才能合理饮食,吃得健康呢?

  不知何时起,其貌不扬的甘薯华丽转身,跻身于星级宾馆餐桌,“五谷杂食”笼屉端上餐桌,成了人们争抢的美食。世界卫生组织(WHO)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推出了健康食品排行榜,向人们推荐健康食品名录,排出13种最佳蔬菜,第一位的便是甘薯。甘薯富含淀粉、果胶、氨基酸、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钙、钾、铁等1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是糙米的2倍,它的维生素C加热后也不会破坏,它还能保护人体上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有利皮肤滋润,还能阻断有害物质的致癌过程。

  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曾对26万人的饮食调查发现,熟甘薯的抑癌率达98.7%,生甘薯抑癌率是94.4%,除抑癌外,还有利于保护心脏、软化血管、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和防结肠直肠癌的功能。

  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体衰老跟一种叫DHEA(青春素)物质有关,DHEA即脱氢表雄酮,它能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性能力,抗氧化和衰老等。科学家发现甘薯中DHEA含量很高,甘薯便成了提取DHEA的原材料,一时甘薯身价倍增。60片装的DHEA片剂保健品,初上市时竟卖到了180美元,现在也要30-40美元一瓶。

  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甘薯有着“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经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当代的《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能辅治脾虚水肿,肠燥便秘等。民间说它还有减轻炎症、美容养颜等功效……。当然,甘薯是一种食品,不是药品,但在中医“药食同源”理论的概念下,确实益身匪浅。甘薯不足的一面是缺少蛋白质和脂肪,食后胀气,多食反胃酸,长期过量地食用还会造成营养不良。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粮食是“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五谷者:稻、黍(高粱)、稷(小米)、麦、菽(大豆)。但是,甘薯却是地道的舶来品,因此甘薯也叫番薯。甘薯本来是中南美洲原住民的主粮之一,直到中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殖民者来到了南美洲,把这种奇异微甜的作物引种到西班牙,引起举国上下的普遍喜爱,被当成新奇食物。后来西班牙水手又把它带到了吕宋岛(菲律宾)播种,并严加管控禁止薯种出口。

  甘薯引种到中国,华侨儒商陈振龙的贡献功不可没。

  据《金薯传习录》一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州长乐县有位儒商陈振龙,从事到菲律宾的海外贸易,在菲律宾时发现当地有一种耐旱耐瘠,易种的作物品种——甘薯,不但产量高,而且无论蒸、煮、烤、炸都十分香甜可口。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他,常常想到福建故乡农村山多地瘠民穷,一旦碰到荒年便饿殍遍野,于是萌生把甘薯引种到老家的念头。可是西班牙当局严禁薯种外流,于是陈振龙偕子陈经伦向当地农民学习甘薯的种植方法。后来,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们巧妙地把薯种装入竹筒内带回福州长乐县试种,秋后喜获丰收。次年,适逢福建大旱,当时的福州巡抚金学曾下令推广种植高产的甘薯,结果大获丰收,致民赖以存活者众多,引发了朝野上下的巨大反响,人们赞扬甘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金学曾也因此受到朝廷的褒奖,为自己揽功建了“报功祠”。这在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和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书中对这段历史都有详细的记载。由于官府的提倡,民间的广植传播,甘薯的种植逐渐扩展到浙江鄞州,山东胶州、青州,河南的朱仙镇等地,播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台湾省一带。

  凡是对社会发展作岀过重大贡献的人士,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年夏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福州市中心乌石山上的“先薯亭”。2008年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重新修茸了“先薯亭”,新亭熠熠生辉。“先薯亭”楹联的右联是“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左联是“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亭侧石碑刻着《先薯亭记》“有福之州……,明万历年间,闽中久旱,颗粒无收,幸得儒商陈振龙引进朱(红)薯,巡抚金学曾倡植推广,灾情旋见缓解,官民皆喜,更著书传习,惠及江南半壁,论诸二君殊功,当比神农感恩之心,闽人诚且笃也。自清以降,州民累建祠亭于乌石山上,名之先薯,以誌永念也。乌石山不高,有亭翼然,其人文高度堪比旗鼓.今市府倡修先薯亭,冀后睹物怀人,有济世抚民之愿想,多多萦于胸次,并期共享小康,……”。碑文对陈振龙、金学曾二人的历史贡献,作了恰如其分的肯定和颂扬。

  “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繁衍赖以粮食的多寡。自从甘薯引进中国四百多年来,因它高产易种的特性,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新粮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口的持续繁衍增长,使原来华夏大地上普遍的饥馑状态逐渐消失。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1667年),全国丁口(16岁至60岁男丁)不足2000万人,过了134年的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增至近3亿,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人口已达4.3亿。究其社会因素,除康乾盛世社会稳定发展外,甘薯的贡献也不可忽视。据史载,甘薯除陈振龙引入中国外,几乎在同一时期也从越南国经广东省传入中国。

  甘薯也叫地瓜、红薯等。以薯肉颜色分有红薯、白薯、黄薯、紫薯等。以个头大小而言,有大如南瓜的“巨无霸”,也有小如指头大小的迷你薯。一斤迷你紫薯卖到6元多,超过水果皇后苹果价,因它的口感口味好而受到人们青睐。

  老底子秋冬相交时节,穿街走巷的烤薯车香气四溢。今天装饰雅致的烤薯店家,不但烤出自家风味,店内还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各式薯质食品。以甘薯为原料的粉丝、粉皮、糕点等早已是人们喜爱的食品。甘薯全身都是宝,它的茎蔓可作饲料,我们在山区避暑时薯叶还是一道味道不错的蔬菜。

   我们相信随着新的薯种的增多,甘薯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薯产品将会在更多方面丰富我们的生活。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