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婆婆家吃饭,这是婚后十多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抹抹嘴还没起身告辞,婆婆已经从厨房拿出一袋子的东西,说:“回去的时候记得带上......”我照例推托几句:“不用,不用,我那边有买...... ”然而婆婆马上回答:“这些都是他们喜欢吃的......”一副“我是他妈(奶奶)我最了解”的霸气与心安理得......于是带回,皆大欢喜。
其实带回来的,无非就是几粒鸡蛋,一些咸牛奶,或一些瓜果蔬菜等等。老家在农村,偶尔回去一趟或老家的亲戚过来一趟,都会带回一些农村自家的特产,这些,能收的,婆婆就会把它们收好,装好,等我们过去吃饭的时候再让我们带回来。有时也会是一些婆婆自己去菜市场买菜时看到的“宝贝”,比如,她孙子爱吃的鱼,她儿子爱吃的水果等等。其实对于这些东西,我们总是跟她说:“我们自己买就好了......”然而婆婆总是一脸正色:“你们怎么买得到?这自己养的土鸡蛋才有营养,给孩子吃,他读书需要动脑才聪明......”或者说:“市场上的鱼啊,好的坏的你们分不清楚会被骗,而且卖鱼的专门坑你们年轻人,看,这鲈鱼,我买才10块钱一斤,你买就得12块......”一副“两块也是钱”,“能省一定省”的正气凛然!于是只好闭嘴,客随主意,全部带回!哈哈!
从婆婆家带回的“随手礼”,有一些是我们根本就不想吃,然而婆婆却觉得弥足珍贵的小东西-----婆婆求神拜佛的供品!婆婆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每日早晚清茶上香是必不可少的,更何况是供奉初一十五,逢三见七的各路神仙。所以婆婆家总有零零散散的好多零食水果。比如,各色饼干,比如,各种糕点,再比如,独立包装的小蛋糕等,这些,都是婆婆自认为孩子喜欢吃而她供佛也方便的必备供品。已70出头的婆婆平时很少吃零食,每次供完佛,她总把这些供品小心翼翼地存放在一个盒子里,等我们周末过去了,再用袋子里一层外一层地包好,让我们带过来。或许在婆婆的眼里,已经40多岁的儿子,依然是他家长不大的孩子,已经上中学的孙子,更是她心头的宝贝,而一周一次的周末午餐,更是她作为一家之长最为幸福的时候了......最让我们哭笑不得的 “随手礼”,要数婆婆从寺庙带回来的各种“神”一样的小零食了。或许,它是一小包旺旺雪饼,或许,它是一小包花生,或许,它是一块糯米圆子,或许,它是一小瓶水,更或许,它根本就是几张黄纸,一把香灰......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放在生活里我们根本懒得看它一眼,然而它们跟着婆婆到寺庙“潇洒走一回”后,沾上更多的灰尘或香灰,就变成婆婆弥足珍贵的礼物了!婆婆把它们虔诚地收着,放着,直到我们过去了,拿给我们,或看着我们吃完,或叮嘱我们一定把这些东西放在哪里她才消停......也许在她老人家心里,吃上用上这些沾染“佛家仙气”的宝贝,她家的孩子就能得到神灵庇护,长命百岁吧......朴实的心愿,虔诚的老人,我们能做的,也就闭着眼睛听瞎话了......
婆婆最“沉重”的随手礼,要数每个节日为我们小家庭准备的“供品”了。许多人都不理解,作为新时代的媳妇,为什么每个闽南的风俗节日,我都得“跟”,而且都会“跟”,这个,得归功于婆婆的“随手礼”。闽南是个多习俗的地方,几乎每个月都有其固定的“节日”:比如,正月“拜天公”,二月 “拜灶君”三月“三月半”四月“五谷神”,五月“水仙王”,六月“半年圆”......等等,在这些节日当中,每个节日的供品又都不一样。比如“拜天公”中,需要“五果”“六斋”“元宝”“莲花”等东西,这些,婆婆从正月初五就开始准备了,直到初八“拜天公”需要时,婆婆已经陆续让我们带回小家,再千叮万嘱应该如何如何·····所以十几年来我“纵横江湖”,不要说“学”,光“看”就已经“得心应手”,“了如指掌”了不是?只是难为婆婆了,或许在她老人家心里,她不辛苦准备,我们这些“不靠谱”的媳妇儿,就会把老祖宗的习俗丢得一干二净......
婆婆的“随手礼”,虽小,却温情,它带着老人最朴实的爱与心愿,在这物欲横飞的现实生活里,留下一抹真诚,一抹善良,一抹只属于老人的拳拳爱心,一抹属于中华传统的天伦之乐......
感恩,婆婆的“随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