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广东
浅谈疫情影响下农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新思路

新型冠状肺炎不仅威胁人类健康,也是对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一次严峻考验。科学研判新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寻求应对之策,对贫困地区化解风险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疫情对农村脱贫攻坚的影响

疫情突发对农村脱贫攻坚最直接的影响是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速放缓甚至呈现负增长。一是疫情通过产业影响经营性收入。由于劳动人口流动限制与交通物流滞后等制约,大量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与鸡、鸭等鲜活畜产品销售渠道受限,直接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尤其是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农村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都是依托农业生产进行,投入大、附加价值高、劳动力就业吸附能力强,本是扶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受此次疫情影响,城市消费客流萎缩,农村三产带动脱贫的成效大打折扣,重新启动产业扶贫的难度也相应加大。同时,部分涉农企业因停业而无力向农户履行产品收购合同或支付土地流转租金、无力向入股农户分红等;农民自身进行农业生产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也由于封路运输不畅,使春耕春播受到了冲击,对于很多刚刚脱贫进入发展起步阶段的贫困户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二是疫情通过就业影响工资性收入。近年来,通过自发和有组织的外出务工,贫困人口非农就业占比日益提高,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多数务工人员迟迟不能返回工作岗位,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受到限制;一些用工企业受疫情冲击需要减员,也可能使部分农民工失去原有工作机会,出现“因疫返贫”问题。三是疫情使正常帮扶工作开展受限,一些需见面待办帮扶事项只能暂缓,部分扶贫项目开工建设延期,扶贫资金拨付推迟,项目预计收益期推后,影响对低收入农户帮扶成效。   

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尽快出台应对方案并建立创新机制,以缓解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冲击,如期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既定目标。

 

二、疫情影响下农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开展全面摸底排查,设立“疫情期扶贫补助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科学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全面开展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影响的精准排查与评估,尤其是针对贫困户的产业项目与务工情况,摸清摸准问题与短板,掌握好第一手资料。精准定位三类补助对象:一是截止2019年末未脱贫人口;二是2019年度刚刚脱贫人口;三是节前返乡且节后没有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对这三类贫困家庭给予临时性收入补助,用转移性收入增加抵补劳动报酬减少。资金的拨付可以借助涉农补贴发放的“一卡通”渠道直接、快速发放到贫困农户,防止个别重点疫区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向受众群体讲解清楚这部分补助只是针对疫情的临时性补助(如补助3个月),让贫困群众对政策退出有合理预期。

(二)促进务工就业,加强精准务实的就业引导。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紧抓春耕有利时机,做好农资供应等春耕备耕工作,加强以农机为主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及时抢耕抢种,确保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对外出务工的人员,加强劳动力集中地和对应务工地区域间的政府联动,打通贫困地区务工人员尽快返岗的绿色通道,针对务工者集中集聚程度高的地区优先开展对接复工工作,化解由于疫情导致的外出务工受阻问题。对于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结合其自身特长、资源、能力、意愿等,组织专门的农业产业、养殖种植等方面技术人员进行分类指导,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给予其政策优惠和技术支持,以促进这部分劳动力尽快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强化线上培训,提高农民技能,鼓励贫困户通过辛勤劳动自主脱贫。通过开发“手机微信报名”小程序等措施,方便贫困户了解企业的招聘岗位需求和补贴政策,结合实际应聘岗位。

(三)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与救助力度。制定工作方案,对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企业等带贫主体落实扶持政策,给予一次性生产补贴和贷款贴息支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创造更多的岗位,优先让贫困户就业。同时出台扶贫小额信贷的优惠政策,对因疫遭受重大损失的种养殖户、旅游从业者给予贷款延期偿还、无息或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帮扶,对因疫情导致的特困行业和人群免除其部分债务,对特种养殖户实施国家补偿政策,对有新贷款需求、有留乡创业的意愿的贫困户,要加快办理流程,落实创业补贴政策,做好一对一创业培训,帮助他们选好就业门路,提升创业能力。

(四)创新扶贫方式,设立和公布受理农业产销秩序问题的热线电话。疫情期改变传统进村入户帮扶方式,通过热线电话及时了解贫困群众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困难和诉求,对农民群众来电反映的问题每天进行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分门别类及时移交有关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予以解决,并且跟踪办理结果,落实帮扶政策,不让一户脱贫户因疫“掉队”返贫。

(五)搭建常态化的产销对接平台,大力推进消费扶贫。疫情对贫困地区农牧产品的产销对接不可避免的带来冲击,影响到供应链的正常秩序。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农产品销售受阻的情况时时统计、动态录入,分门别类细化对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地方农业、商务、市场监督等部门积极对接大型商业连锁机构、电商平台、物流配送,与当地农户建立完整的供应链,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渠道、平台企业不同梯度的激励政策支持,促进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与产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建立长效稳定的购销关系,常年进行交易促销。引导本地企业、农民合作社、电商服务站,通过上门收购、定点采购、电商销售、“以购代捐”等方式,优先采购滞销扶贫农产品,着力解决贫困户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问题。

(六)建立一套符合各地实际的市场化脱贫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将那些有实力、热心扶贫事业的企业或组织甄别出来;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例如对于吸纳贫困农户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金融信贷、减税降费、财政补贴、发展用地等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倾斜力度,以激励其进一步吸纳贫困户就业。通过市场有效地将千家万户连接在一起,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让贫困人口通过劳动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

(七)加强农村基层扶贫干部的作风建设,严把退出关。农村基层干部是带领群众防控疫情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艰巨任务的基础力量和战斗堡垒,加强其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有利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要进一步树立扶贫干部正确的政绩观,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战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违规必究。对在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情况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对于贫困户脱贫、贫困县摘帽,开展一系列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督查巡查、抽查等制度保障,通过奖惩这根指挥棒做到赏罚分明,确保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树立风清气正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脱贫的成果经得起历史也经得起人民的检验。

(八)加强对脱贫攻坚数据化建设,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帮扶机制。借鉴疫情防控数据的使用经验,在原有脱贫攻坚数据库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数据信息的采集、维护、使用、管理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操作,可共享。同时把农村可能出现的返贫状况监测起来,通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通过相关部门来发现可能返贫的情况、可能新致贫的情况,根据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各种针对性帮扶措施,例如因病返贫的就采取医疗救助的措施,失学辍学的就采取教育扶贫的措施,确实丧失劳动能力的就采取兜底保障措施,有劳动能力的就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外出就业,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帮扶机制,为未来防止返贫、完善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提供支撑。

(九)进一步加强精神扶贫力度。扶贫先扶志, 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消除精神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重心。农村基层干部可利用大喇叭、手机、微信等媒介,广泛宣传自立自强勤劳脱贫的典范, 帮助困难户克服“等、靠、要”等惰性思维,树立脱贫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教育培训, 提升贫困人口的知识能力和职业技能, 使贫困人口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 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让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到公平、良好的教育, 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不再遭受前辈的贫困境遇, 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供稿:致公党信宜市支部 张琼)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