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安洪强: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二胎政策开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生命意义的认识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学生课业压力大,部分家长工作忙、对孩子心理需求关注不足,导致中小学生不堪心理重负,负气离家现象出走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选择自杀。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与教育体制有着一定关系,同时也与学校、家庭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关。学生们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是被分数‘锁定’,这对学生们身心健康和人格培养不利。孩子青春期既是成长的黄金期,也是孩子心理冲突比较剧烈的时期。负面情绪就像垃圾,如果产生太多,或清理太慢,就会成为疾病。帮助孩子减少和清理‘心理垃圾’,关键还是老师和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力量匮乏。即使学校有心理咨询室或谈话室,所配备的老师一般不具备心理医师资质,遇到需要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送医;二是心理咨询室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民间传统意识存在歧视心理疾病患者倾向,现实中极少会有学生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或谈话室寻求帮助,使其形同虚设;三是心理健康监测及管理上的脱节。目前,不是所有学校都能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学生升学、转学后不能将心理健康档案移交给新的学校。新学校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造成心理健康监测及管理漏洞。 

  为此建议: 

  一、加快充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按照相关标准,心理咨询老师与学生的比例至少为1:1000。学校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计划,务实推进,使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逐步向多配、配全、配齐心理专业老师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更多的师生、家长得到帮助。积极组织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国培、省培,并与大专院校心理系联合,要求每所学校轮训教师参加心理学知识集中学习。 

  二、重视建立师生共治、家长同治机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教育部门等多方联动机制,在巩固现行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建立师生共防共治、家长同防同治的合理机制。定期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干预,并在开学、考试、季节变换等心理问题突发期,向全体师生发出预警通告,关注学生,预防心理问题发生。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档案管理体制。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隐性问题,教育部门应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引进比较科学的心理测试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为深入了解剖析学生心理现状、化解心理危机、制定教育方案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心理档案,包括学生个案、疏导记录等加强隐私管理,严格保密纪律,使学生心理教育、校园心理教育水平得以提升,更加科学化、可持久。 

  四、创新学生心理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加快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谈话室,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并创新教育形式。利用微博、微信、校园网站开设专栏,建立校园心理及生命教育微博。通过加强家庭、学校之间的联系,依托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构建心理与生命教育网络,及时根据心理教育新形势,修订教材,培训交流。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以及移动、手机等新媒体手段,通过办专栏,摄制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及生命教育专题类的影视教材,向家庭、学校、社会广泛宣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生命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建立公安、文化、出版等部门的联合保障机制,形成社会共管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联合保障机制的力量,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