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李涤尘: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视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把握四个基本点:美丽乡村、特色产业、乡愁记忆、生态农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是在注重打造田园综合体,突出抓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基础上,保护和利用好历史遗迹。 

  所谓历史遗迹不仅是民国以前的古建筑,还包括文化遗址、石碑、古井、老桥、古树以及具有时代烙印的标语口号。乡村除了有形的自然资源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也是乡村相对于城市的重要价值体现。通过对乡村文化(以及其中包含的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农村的城市化多为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将原来很多富有乡村韵味及历史价值的元素无形中抹杀,兴建了大量现代的建筑,使大部分村庄千篇一律,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底蕴,这也是当今农村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误区。主要问题表现为: 

  1、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对遗迹缺乏保护意识。一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实施过程中,对文化文物部门所提的建议不够重视,忽视对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甚至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遗迹也进行拆除,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二是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居住条件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大多拆旧建新,把木雕构件、古建门面拆除或改装现象更是十分严重。三是由于缺乏相关保护知识,在维修修缮过程中,对“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了解,导致原建筑结构或格局被破坏、被损坏情况比较严重。四是缺乏“守土有责”的意识。部分基层干部认为遗迹保护是上级相关部门的事情,普通群众认为遗迹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保护遗迹的基本知识、法律意识还很淡薄,没有认识到遗迹保护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没有认识到遗迹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和历史研究价值,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遗迹对于当地发展的深远意义。 

  2、遗迹保护措施不到位,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文物被盗案时有发生,部分村祠堂、旧民居甚至文保点和文保单位的门窗、牛腿等木雕构件被盗案件时有发生。二是大部分传统院落中的建筑物都为木质结构建筑,年代久远,木材干燥,极易引发火灾。而旧民居院内农户乱堆乱放现象严重,火灾隐患大。三是传统民居作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研究古代建筑工艺的珍贵第一手资料,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管理,有的现场堆满干枯的玉米秸、恶臭的牲口粪、被燃烧过的枯草等,完全成为村民务农打粮的地点。四是虽然很多村庄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已经开始,但是后续工作没有齐头并进,缺乏集中着力点。整体开发利用思路不清晰,传统工艺、特色资源缺乏推广力度,极易对传统遗迹造成二次破坏。 

  3、自身老化严重,修复原料、技术、资金缺乏。修复古建筑要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技术,这是贯彻文物修复原则、搞好文物古建筑修复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当前的文物古建筑修复中,材料和技术都存在问题。一是缺乏优质木料。古建修复的最大难题是木料缺乏,尤其干木料缺乏,大材积的干木料更缺乏。古建修复受工期和资金所限,不能事先买进木材等待自然干燥,湿木材用于古建修复难以保证质量。二是砖瓦质量不高。砖瓦是人工生产的建筑材料,传统的砖瓦烧制工艺非常严格、讲究,现在的砖瓦厂,即使了解这一系列传统工艺,也没有一个厂会按这套工艺去做。三是缺乏专业的古建修复队伍。目前参与修复古建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古建文物修复的质量不高。四是缺乏资金。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涉及排污、供水、道路、房屋修缮、收购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资金缺乏成为村落保护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 

  一、加强对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乡村文化景观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财富,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景观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魅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一是面向社会各界进行宣传,使社会各界认识到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一些施工单位加大宣传力度,督促施工单位遵循“先勘探、后施工”的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对乡村文化景观造成破坏。二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文物保护宣传周”、文化“三下乡”等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单、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图片展览、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以营造声势。三是做好对外宣传推介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政府门户网站等集中报道当地的历史文物资源和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推动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从历史文化遗产内涵上来认识其重要性。 

  二、认清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科学进行保护和修复 

  乡村文化景观反映了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古建筑类型多、辐面广、各族各地都有其特色,是历史、生活的见证,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同时,古建筑还是一种很重要的旅游资源,其“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有:一是激发爱乡爱国的精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加强民族凝聚力。二是创作有地方民族特色建筑的借鉴实物资料,是学生参观学习的好场所,是研究古建筑技术发展的好证据。三是可以利用古建筑作为文化馆、博物馆、老人活动场地和作为人民休闲的好场所。 

  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遗迹,就是“乡愁”,也是吸引别人眼球,留住他人脚步的原因。因此,科学做好保护、修缮工作是当前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维修保养古建筑是一种长期、全面、持续推进的工作。要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普查、登记工作,摸清可保护利用的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同时满足生活在外家乡人的乡愁寄托,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聚集文化力量和人才力量。 

  三、引入战略合作者,打造双赢态势 

  目前涉农支出资金面大量广,需充分借鉴先进经验,有效整合项目资金投向,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群众参与多元化支撑的投入体系。一是建立吸引外界资本投入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及企业、机关部门与乡村“一帮一”结对共建机制,吸引、撬动外界资本投入,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二是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动员和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乡村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三是探索建立“乡村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用于乡村中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四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有关大专院校参与历史遗迹保护利用的长期机制,组织专业人士定期到村里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制定保护维修计划和修缮整治的最佳方案。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