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陕西
“共负中兴业,力薄一份情” ——我的外公苗永淼

 

   

  大家好,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邹瀚森,是一名留学德国归国人员,目前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机械及工程系工作,2016年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是致公党陕西省委西安交通大学总支委员。今天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咱们致公党西安市委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致公党西安市委会第一届主委苗永淼先生的传奇故事,而他也是我的外公。 

  我自小就是在他的身边长大的,小时候我对他的印象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归侨,西迁教授,致公党党员。小时候我自然不太明白这三个词背后的深意,但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我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因为正是这三个词印证了我的外公那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以及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使命感。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关于他的故事。 

  外公苗永淼于1924年11月7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4年入读北京辅仁大学数学系,1946年考入北大工学院,1947年由家庭资助赴美留学, 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于1949年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 于1953年获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时,他跟当时绝大多数留美中国学生们一样,都是怀着满腔的热情,想尽快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出一份力。但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引起了全美范围的反共热潮,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般的狂热。当时中国留学生要想离开美国要交五万美金罚金并处以两年监禁,而我外公告诉我,当时美国政府却寄给他一封信,里面就夹着绿卡,将美国的长期居留权拱手相送。 面对美国政府的软硬兼施,外公和很多留学生们一样没有选择屈服,并积极投身于起诉美国政府扣押中国留学生不让回国的斗争中去。后来中国政府通过多方斡旋,直到1955年,周恩来总理与美国进行外交谈判的不懈努力之下——包括以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使我的外公和钱学森等一大批留美学生和科学家们一起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 

  “船舶菲律宾,气炎蒸桅林。跷跂观故里,谈吐笑伊邻。朋比开愁颜,妻儿待归音。共负中兴业,力薄一份情。” 这是我外公在1955年6月回国途中,轮船停靠在菲律宾港时即兴做的一首诗。从诗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当时我的外公在即将要踏上阔别已久的祖国时,那难以掩盖的激动喜悦之情,以及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的亟亟之情。 

  回国之后外公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被教育部分配到上海的交通大学工作,是当时整个学校里四位留美博士之一,被聘为最年轻的副教授。1956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他在交通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透平压缩机专业,弥补了我国动力机械领域此专业的空白,是这一“国之重器”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而透平压缩机作为一种工业装备,它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管线、冶炼、制冷和矿山通风等诸多重要部门,在诸如大型化肥、大型乙烯等工艺装置中,透平压缩机所需投资大,能耗大,其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是工业生产领域的重要心脏设备,关乎到国民工业生产总值。 

  外公将自己在美国所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这个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中去,对自己的个人得失毫不在意。即使在来交通大学前,教育部的工作人员就告诉过他,交通大学可能不久将要西迁,而我外公的回答是:学校在哪里,我就到哪里。而在1957年交大开始西迁西安时,当时的彭康校长曾对他说,国家有政策,只要你不愿意去西安,可以留在上海工作,而我外公说,同事们都去了,学生们都去了,我也一定要去! 

  1956年7月和8月,满载交大师生和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1957年时,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已经搬迁至西安,师生们在四周都被田野包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起教学和科研工作,扎根于黄土地上,开始了艰苦奋斗。之后我的外婆也登上了西迁的列车。而我的母亲-苗凌正是因为外婆在经历了西迁列车的长途颠簸后于1957年10月在西安出生,早产了三个月。可以说她是第一批西迁交大子弟,而她后来也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致公党党员。 

  外公由上海西迁至西安后,就立刻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当时他负责西安新的实验室建设,便向彭康校长提出需要一台大功率电机,按照那时的国情要获得一台大功率电机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后来经过和彭校长一起努力,时任国家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给交大特批了这台电机,新实验台就因此顺利的运转了起来。而对于他自己,平时生活里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不重要。原西安交通大学蒋德明校长曾在交大校报上发表过一篇怀念我外公的文章,上面这样写到“接着闪过脑海的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骑着一辆全交大最破烂、也从不上锁自行车上下班的留美归国知名教授的身影。”这也正是我小时候印象中外公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一一在目。 

  外公后来于1980年评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81年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直到1999年退休后继续关心学科的发展规划和建设。他对社会最主要的贡献是在试制的我国第一套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安装和自主开车的年产30万吨化肥的五大机组任务中,他组织完成了这一重大工程中叶轮三元流设计、气动计算、性能试验、强度计算、超速试验及叶轮焊接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难题及工程技术问题,在国内均属首次。该系列机组后来在上海吴泾化工厂运转成功,满足了国内化工以及农业领域重大需求,解决了当时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了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该项工作获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在中国重器的发展历程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后来在2016年4月,正值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成立60周年之际,为弘扬苗永淼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献身科学技术的崇高精神,在西安交通大学基金会、社会知名企业以及校友们的共同协助下建立了“苗永淼教育基金”,重点奖励在研究成果突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能源动力领域特别是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学子们。这不仅是对优秀学子们的一种鼓励,更是对外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这种宝贵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外公不仅在他的学术领域不断耕耘,取得了斐然的科学成就,并培养了大量流体机械领域的一流人才,同时他作为归国华侨中的一员,时刻坚守侨海报国的信念。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西安市归侨、侨眷和与海外有联系的代表人士逐年增多,1985年6月,致公党中央派人来西安向有关方面了解了情况,认为西安市有建立组织的条件,随后在中共西安市委的帮助下,按照致公党章程,致公党中央直接吸收了苗永淼、邓以纯、朱保城、张薇华(女)、李惟君、陈其明、邓奋良、林敦祥、刘宪达、巫耀基、姚建尹、黄延胜、陈文光、曾华雄、刘桃芳(女)、魏云山(女)等16名党员。后于1985年7月组织筹备成立致公党西安市工作委员会,1987年6月18日,西安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工委成立机关,苗永淼任主任委员,后来历任致公党西安市第一届委员会主委,致公党西安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是致公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履行政协职责,是政协第七至九届西安市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第六至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为西安市的统一战线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外公苗永淼先生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最后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作为一名第三代交大人、第三代西迁人、第三代致公党人,我外公身上的那份赤忱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和致力为公侨海报国信念依然是我最珍贵的精神宝藏,正如他曾经说过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现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里,我们新一代致公党人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