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大调研来了,福建致公党员丁毓玲有话说——

 

 

  丁毓玲,博士,致公党泉州市委副主委,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引言 

  随着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福建泉州脱颖而出。20171月份,古泉州(刺桐)史迹被确定为2018年中国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消息虽然振奋人心,但作为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馆长,丁毓玲清楚的知道海上丝绸之路是泉州城市的历史文脉,丰富的文化遗存凝聚了几代人精心保护和深入研究所付出的心血。如何保护文物并挖掘历史资源、利用历史符号,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海丝文化遗产和海丝精神,这对泉州人民来说是任重道远的。 

    

  开辟文物展示新窗口 在博物馆工作将近30年,丁毓玲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参观者,她发现海交馆收藏和展出的文物总能唤起许多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亲和力。比如海外华人和台湾同胞从收藏的族谱中找到自己祖先的足迹,激动得热泪盈眶;伊斯兰教国家穆斯林看到展厅中的阿拉伯文碑刻,十分感动于中国人对伊斯兰文化由来已久的保护和包容。东南亚伊斯兰教国家来访者表现得尤为热烈,这些镌刻着和平交流与文化融合的文物,有助于东南亚穆斯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东南亚华人的尊重和认同,促进族群关系良好发展。 

  因此,丁毓玲积极推动以族谱为主题的展览走出泉州,从2007年开始与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联合,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地举办“祖先的足迹:泉州百个家族移民东南亚族谱展”、“唐山过台湾:泉州百个家族族谱特展”,加强了华侨华人,尤其是新生代海外华人对于家乡的认同感。 

   

 

  2014年9月“海上丝路泉州起航文物展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 

 

  2015年3月在文莱举办“碧海丝路 东方之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 

  推动展览走出国门  以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展览,近十年来平均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出国展出,其中2008年在美国华盛顿举办“郑和的不朽之航”文物展,在韩国莞岛举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文物展,200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郑和的海洋”文物展,2012年在新加坡举办“蓝海福建”文物大展,2014年在坦桑尼亚举办“过洋牵星:中非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巡礼”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海上丝路泉州起航”展览,2015年在文莱举办“碧海丝路 东方之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这些精心策划的文物专题展览,有跨越时空、心灵相通的感召力。记得为在美国举办郑和展览到广州美国领事馆签证,签证官看到赴美目的时愉快地说:“哦,郑和,伟大的航海家,我们都知道,祝展览成功!” 

  拓展学术交流渠道 丁毓玲认为召开学术研讨会可以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但是一定要用心设计主题,针对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因人设题,研讨会才能真正有成果和创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后,她主持和参与组织了多场学术研讨会,如“历史上中国的海疆与航海”、“历史与现实: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海相依——中国人的海洋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移民与贸易”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通过研讨会,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了学术研究成果,加强了学术界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研究,一定要走出去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做实地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客观真实反映问题。2016年丁毓玲带课题“泉州元代印度教寺的复原研究”率团前往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与斯里兰卡波隆纳鲁波古城,对印度教寺进行了实地探访研究。通过实地的考证,以及大量咨询当地人员特别是寺庙管理人员,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为古代中国与印度的历史交往提出新的研究视角。 

  在多年来一系列的展览活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研究过程中,丁毓玲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历史资源,宣传和推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时,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入民心。丁毓玲认为: 

  1、搭建桥梁拓展交流空间。发挥海外华侨华人沟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但还应该拓展交流空间,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时代留下中外交往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寻找共同的语言,直接与这些国家建立联系。比如,众多的伊斯兰文化遗存便是福建和东南亚穆斯林的共同语言,福建可以利用这些历史遗存和早期来泉的穆斯林家族后裔,将泉州打造成东方的麦加,当然,这不以宣扬宗教为目的,而是通过文化旅游的形式,介绍福建的多元文化和海上丝路的包容精神。 

  2、让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不要把文化看成纯粹的文化,而要把文化附加在各种事物中,化有形于无形,让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就像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代,汉文化通过帆船贸易,把中国的陶瓷、丝绸和日用品销售世界各地。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仿效中国陶瓷,但是无论瓷质和烧制技术,都远远不能和中国的陶瓷相提并论,陶瓷和丝绸成为中国无以替代的代名词。打造品牌,以品牌的地方化达到全球化的目的。 

  3、鼓励专业人士传播中华文化。现在我国掌握外语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应该鼓励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学术团体,这是争取话语权、传播中国价值和理念的机会,支持专业人士在参与中掌握话语权和传递中华文化。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