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积极应对京沪高铁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京沪高铁正式开通已4年有余,其开通运行为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多种促进效应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虹吸效应对山东经济的负面影响。京沪高铁对相对受益较大的地区,通过影响产业及个人的区位选择,诱发和推动生产要素的流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导致对周边地区的剥夺。对山东来说,可能会面临来自泛长三角经济圈、京津都市圈的剥夺,或者省内站点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剥夺,导致省际和省内经济差距扩大。

  二是替代效应对山东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为时空替代,由于山东站点城市被纳入其他经济圈范围,例如,最北端的德州将被纳入环首都1小时经济圈范围,可能出现要素流动在山东站点城市及其他区域的滞空时间减少,并且由于高铁替代其他交通形式,影响其他交通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净溢出。

  三是可能引起的其他问题。京沪高铁只有北京南站、南京南站、昆山南站、上海虹桥站为原发站点,其它均为新建站点且远离城市中心,山东的6个站点距市中心平均距离超过15公里。因此,当接续交通体系不完善或处于低效时,利用者会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利用者稀少的“鬼站”现象。另外,山东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借助高铁向山东西部扩散时,会由于其配套交通不完善而转向其他地区。

  为此,建议:

  一、科学规划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形象

  与泛长三角经济圈以及京津地区相比,山东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占优,京沪高铁对山东经济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议一是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利用京沪高铁带来的优势环境变化,进一步树立良好城市形象,使高铁引致的集化效应强于被集化效应;二是京沪高铁所确立的一日经济圈,将会使沿线区域呈现更加显著的“同城化效应”“多城化效应”,建议充分利用由此而形成的新经济圈效应,确立中枢地位的新区域形象。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交通结构

  一是将京沪高铁有效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布局,尽快完善交通配套,加快市内交通方式与高速铁路的有效链接,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二是大力开拓高铁商业圈域,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山东尤其是站点城市的跨区消费活动,扩大消费活动空间范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共享高铁资源,除工业经济之外,进一步发展餐饮业、酒店业、休闲娱乐业等商业经济。

  三、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实施错位发展

  山东各个城市应进行合理分工,整合利用区域资源,强化区域的分工与协作,有效利用虹吸效应,承接新兴产业和有发展潜力的低耗低污染产业的进入,吸引各种沿线要素的内向集聚。同时,做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规避或减弱可能面临生产、技术、科技等要素的外部迁移以及消费需求减少等负面影响。

  四、注重城市制度创新,优化软性环境

  在财政税收、人才引进、产业相关政策上,强化省内站点城市之间的协作联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合作机制,改善要素流动性的良性环境,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要素留在当地,同时,进一步吸引京津地区圈、泛长三角经济圈等区域的优势要素向山东融入和扩散,把虹吸效应的劣势要素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要素。

  五、强化轴点资源整合,实现融合互补

  京沪高铁对山东特别是站点城市的轴点资源带来进一步整合机遇,其中,旅游资源为最重要资源之一,应抓住良机,在旅游商品设计、线路管理以及旅游营销等方面,建立起新的旅游运行体制,与周边旅游城市协同合作,实施旅行行业套票体制、一票遍游、客源共享等新举措,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发展自身的旅游特色,挖掘和放大文化内涵,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进一步提高旅游品质及旅游产业在山东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