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我的父亲吴孟复先生

  值我的父亲吴孟复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淮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吴孟复先生百年纪念暨《吴孟复全集》整理出版会议。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安徽省古籍办公室、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60余位专家学者、历届校友、家人代表和淮北师范大学领导、教师等出席,追思缅怀吴孟复先生。淮北师范大学校长姚佐文在致辞中指出: 吴孟复先生是安徽省人大代表,曾获“四化”建设积极分子和“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是一位刻苦读书治学、热爱祖国和民族传统文化、热爱家乡和乡邦学术文献、献身学术和教育事业的学者、教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副校长李福华在主持讲话中强调:吴孟复先生百年纪念暨《吴孟复全集》整理出版,是淮北师大发展史上的极其重要的文化事件。吴孟复先生,是一个属于淮北师大的文化符号,一座跨时代的学术高峰,一位真实的、既作经师又作人师的学术大师。其深邃的学术思想、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笃实谨严的治学品格、尊崇传统的家国情怀、德高善教的育人风范,不仅滋养了淮北师大的学术血脉,引领了淮北师大校训精神的发扬,也随着代代学子的成长、学术文化的交流,远播四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淮师依旧弦歌好,布谷声中忆故人。 

  仰望相山, 铭心浃髓, 百年苍茫,山高水长。 

  原淮北市委书记兼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党委书记的赵凯同志, 1975年初,力排众议,亲自将尚下放在砀山的父亲,要到现在淮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任教。于筚路蓝缕,简陋清贫的境遇中,父亲开始了崭新的人生。父亲在校,先后担任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学报主编等职。前后工作十二年之久,我始终跟随在父亲的身旁。厚醇家风,沐泽幽远,浸润心魄。终身不忘。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君子相交,以友辅仁。父亲始终能获贤德感念,是因父亲是一位真正读书人,一位勤奋的视学术为生命的读书人。父亲自幼聪慧,八岁能詩,十二岁就在《皖江日报》发表诗作。而终有所成,当归于勤奋。他从小嗜书成癖,至老孜孜不倦,终身以之,未尝懈怠,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文革时,下放至砀山,躓踣之际,仍手不释卷。县图书馆,砀中的古籍类图书都已读遍,犹嫌没有书读。记得有一次,我劝父亲说,别看这多书了,也没什么用。父亲笑着说,“性灵神韵皆由学,岂有佳人不读书”。当时父亲在生产隊负责打营养钵种棉花。他指着营养钵说,营养钵要泥,水和其他肥料混合在一起成型,种子放在里面才能生发,茁壮成长。好好读书,无论魏晋汉唐,经史子集,古今中外,积累的知识,就是营养钵,只要有良种落入,就会有收获。孩子,学识无害,我就不信学人到老穷。每每忆起此事,我都感慨不已。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底气,更是父亲对文化一生不死的信念。 

  父亲曾经不至一次的说过,小时候家中厅堂曾悬挂一联:光阴迅速,纵时刻读书写字,能有几何?恐至老无闻,趁此日埋头努力;  世事艰难,即寻常吃饭穿衣,亦非容易。念在勤不愧,免他年仰面求人。父亲终身服膺,他一生坚持,无日不读书,无日不治学。日后特地手书此联,给我和兄弟姐妹并谆谆告诫,作为家训。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父亲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守护人,薪尽火传的播火者。他一生孜孜矻矻,诲人不倦,以传承为天职,以教育为使命。父亲幼承乡儒,及长,转益多师。1934年考入无锡国专,师承唐文治,陈石遗,后又拜姚永朴,陈子言,袁思亮,李拔可,徐承尧等为师,且常常受陈天倪,孙人和,钱仲联,顾实等师长指导。直到在上海文管会工作,又遇柳诒徵,陈叔通,尹瘦石等诸老。在他们熏染指教之下,识养日深,积学日厚。父亲多承明师,深感自学可以成才,无师不能自通的道理。正是饮水思源,薪火相传,明道之心不止,弘毅之志不坠,他对学生后辈总是循循善诱,甘做人梯。当年,淮北煤师院南三楼,有一盏长明灯,这是其时淮北师院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灯的瓦数不高但在师生心中的亮度很大。夜深人静之时,晨曦未露之前,父亲房间的灯一直亮着。有时夜半醒来,望着昏黄的灯光下,瘦弱的父亲总是伏案疾书,不在批改,就在写作。遇见学生佳作诗文,就兴高采烈,甚至拿着文稿,对着我吟诵,讲解。对于青年后进,热心奖掖,倍加扶持,金针度人,不辞辛劳。父亲在校期间曾提出,建第一流的系,做第一流的人。为能发现和培养好师才,留住并使用好人才,通过多种形式,遍请名师,编教材,办讲座,出校刊,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研讨、探索,交流,写作创新的积极性。春风化雨,让百花朵朵鲜艳。父亲有诗云:好雨滋生新卉绿,晚霞染出暮山红,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父亲对学生们寄予厚望,欣然赋诗,表达劝勉之意: 

  “欲传道义怜我老,试数文章望子奇。” 

  “喜翻杨柳成新枝,坐对菁莪望众才”。 

  “应与诸君齐努力,扬鞭快马越重关。”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现在的他们许多已成为成就斐然的学者,各个领域中的翘楚。这应该是以学术为生命的父亲,一生最好的学术成果,也是对作为教师父亲的最好回馈。当时的春风雨水,如今的桃李芬芳,父亲的心愿已成,可以安心了。 

  父亲是一位以学术为寄的人,越到后来,越是懂得学术的根本是“做人”二字。他曾回忆小时候向唐文治先生求学,唐先生听说他喜欢章句之学,批评说:“你这个孩子太没出息,章句只是雕虫小技,真正的大学问是做人”当时尚不以为然。随着年岁日长,阅历日深,渐多舛途,遍尝风波,越来越领会唐先生的真知灼见。唐先生去世后,他在悼念唐先生的诗中写道,“考据辞章身外物,人生第一在为人。回头多少崎岖路,始信先生教诲真。”真切感谢唐先生给予他人生启蒙的金玉良言。父亲做人,最真一个“情”字。淮北师范大学是父亲一生学术回春之地,是父亲一生情之所钟,魂牵梦系之地。他后来因故离淮蛰居合肥时,心心念念还是淮北,还是淮师。每每淮北市来人,无论是寻词解字,索文写序,从不拒绝。若是学校来人,父亲更是兴高采烈,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九四年秋,父亲已经病重,淮北的纵横老师途径合肥,让父亲看他的诗集,父亲虽身体不适,咳喘不已,宾主相遇,仍畅谈甚欢,阅完诗集写了序言,又对集中诗句斟酌探讨,为诗集冠名《兿味心花》题签后,又爰赋六绝,让纵老师感叹不已。苍龙行雨,老树著花,故人心怀,如日昭昭。 

   父亲一生坚持:努力读书,节俭生活,立志做人。所有和父亲接触过的人都有共同的认知:读书,孜孜不倦;做学问,不求浮华。有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情怀。为人真诚,光明磊落。把传教知识,作为终生追求。学兼汉宋,诗汇唐宋,出入经史百家,议论证据今古,合皖学南北之长,融旧学新知一炉。一生著述十余部,论文百余篇。只是父亲遽归道山,尚存大量文稿诗文未及整理出版,若任其散佚,恐成齑灰,此未尝不是学界之遗珠,亲友之隐痛。所幸霖雨甘露,惠风时至,淮北师范大学及时启动《吴孟复全集》整理出版工作,实为泽惠学林,沾溉后人之举。父亲如若知道,百年之后还能为祖国的传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赓续旧梦,继续未竟事业,一定会喜出望外,豪兴赋诗: 

  荷风送爽入淮上,故国重来景物新。 

  四海嘤鸣荣楷木,九原鸿藻灿星辰。 

  魂归洙泗百年梦,心系乾嘉一脉春。 

  感谢殷勤搜完璧,名山事业赖同仁。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