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致公党大连市委员会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尤其是2017年大连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来,我市制定了《大连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大连市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计划》,积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在科技成果应用中的主体地位,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本地转移转化,加大公共财政对科技成果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大,效果很明显。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研发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创新科研成果。
同时,我市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技创新研发源头供给不足。高校科研院所人员是我市创新研发主体,受到评价体系的影响,他们以发表基础研究文章和申请专利为导向,虽然论文、专利数量不断上升,但能为企业转移的成熟科技成果和完整技术相对较少,其中高价值可转化科技成果更少。二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很多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改造生产线的能力弱,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不旺盛,没有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手里有资金、有愿望,但困于找不到好的项目,没有合作对接的渠道。这些都造成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大项目不多,存在“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差距。社会服务机构在资金融通、团队构建、技术服务、信息提供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大多数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只满足于担当成果转化的“信息二传手”,远远达不到“增值运营商”的水平。本地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关键时刻”只能求助北京、上海等地专业人士的“无奈之举”时有发生。整体看,全市统一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作用发挥不够,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加工等服务有效衔接不足。四是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前期投入不足、持续性稳定性不够。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期阶段,由政府设立的各类引导资金数量较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成果转化的力度不足。
为此,建议:
一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供应侧改革。用好存量资源,积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关键技术研究。尝试建立产业引领的创新研究模式,改变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方式,从“推”变成“拉”,产业引领创新,需求带动供应。探索高校教研人员的考核创新,除了考虑论文和专利数量以外,也考虑成果转化的成绩;除了专利数量,更重要的是专利交易和授权的数量。深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体制改革,调整分配比例,提高一线人员的积极性。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同时,调度各方力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在大连本地,以及与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先进地区加强互动交流。
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落实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使其“惠而有实”。大力宣传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让更多企业和服务机构充分了解、全面运用。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性,分别在物理空间、用地需求、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落地的政策。如在物理空间方面,可充分利用现有荒芜场地和空闲楼房,加大对企业的场地和厂房扶持;在税收优惠方面,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特别是中小企业加计的政策,落实好对研发人员和骨干实施个税返还政策。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服务示范机构,引导其做精做专、做大做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一批以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重视青年在创业中的生力军作用,类似广东正在三个自贸区打造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初创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技术对接、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
三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采用“企业+技术+资本+中介机构”的模式,整合技术转移体系和风投资本对接体系,联动省、市、区相关产业基金,实现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鼓励银行开发孵化贷、知识产权质押贷、股权质押贷等与科技创新和转化相适应的产品;联合券商、财税、法律、投行、知识产权等领域打造优质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一站式服务。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在原始创新阶段,引导国内外优秀的天使投资个人及机构,加大对前端“硬技术”创新的投入;在成果转化阶段,实施投贷联动等金融政策,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
四是进一步加大对科创人才的吸引和培育。在吸引科创人才的时候,不仅要有足够优惠和真诚的政策,根源还在于要有好的生意。可采取优惠政策重点吸纳已经具备一定科创能力和经验的“中熟人才”。这些“中熟人才”,重点不仅在他们的科创能力,更在于他们那颗渴望再上一步,渴望做出成绩的心愿。一旦他们拥有这样的目标,就能保持弹性适应力,以此优势融合新旧人才,建设起最有效率和行动力的科创团队。同时,大连还要面向国内外优秀科创人才和本地市民大力宣传,带动更多人“认知城市”,打造全民参与科技创新建设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