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海伦
2018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域旅游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政发〔2018〕46号),提出要深入推进我市全域旅游进程,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切实把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当前我市全域旅游工作面临的主要短板
我市全域旅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主要表现在: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与其效益发挥不相对称,游客量、消费总量、年人均出游人次、旅游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速缓慢等。
一是少数单位对全域旅游理解把握不够到位。全域旅游作为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化理解和透彻把握,尤其对“全域”的内涵和全域旅游的战略意义还需要深入研究;相关部门还没有完全将“旅游+”和“ +旅游”作为推进本职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缺少使之成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自觉遵循;有些领域还没有将全域旅游摆在足够的高度来认识,有的仍停留在口头号召动员、一般任务布置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特色不够鲜明、潜力挖掘不足、规划建设简单模仿等现象。
二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我市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整合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从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方面尚有一定差距。现有旅游企业单兵作战、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景点开发力度不够,缺乏应有的更新和升级,小型景点较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基础设施规划上,景点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旅游景区景点内外快速通达不便,自助游、自驾游等旅游配套方面比较落后。
三是海洋旅游、乡村旅游亟需提档升级。海洋旅游、乡村旅游业态多数体量较小,缺少大投资商介入,进行综合性开发和成方连片的大体量打造;业态单一化、产品同质化、服务简单化,档次不高、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元素与海洋旅游、乡村旅游结合上需加强特质化创意和市场化开发;交通配套、食品安全、服务标准化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的建议
(一)高点站位,高标准谋划全域旅游发展
大连的生态环境、资源条件较好,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应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在总体规划上强化整体意识。建议把全域旅游列入重点工程,主动用城市发展定位来引领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实现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促共进、互利双赢。特别在规划论证上,应突出整体理念,不仅在区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统筹整合上要“多规融合”“一体推进”,而且要重点突出“全区域”“全要素”理念,可选择部分大学等公共资源实行特许开放,为公众提供休闲体验式旅游产品。二是在宣传推介上强化核心品牌意识。目前,国际啤酒节、樱花节等城市旅游品牌在国内已经叫响,但对外推介缺乏整体合力。“五指攥拳才能形成合力”。应加强联动协调、整合有效资源,明确统一的宣传推介口径,通过整体策划包装、捆绑营销宣传,形成以核心旅游品牌为统领、系列特色地域品牌百花齐放的大旅游、大宣传格局,不断提升我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注重定向推介,每年确定若干个重点区域或城市主动出击,聚全区之力进行高频次密集化宣传,将旅游宣传推介做到游客家门口,形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强大宣传声势。
(二)突出重点,加快多业态融合发展
突出优势资源和旅游跨界的深度整合,持续提供高端、新颖、人性化、特质化的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一是探索开发健康养生旅游。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深度开发温泉及海水理疗保健、生态氧吧等健康养生产品,开发高端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特色旅游、康复疗养旅游、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形成一批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和旅游场所,着力打造养生旅游特色品牌。二是优化升级海洋旅游和乡村旅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海洋、山水、风光、人文要素,大力拓展海洋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链条,培育海岛休闲、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海洋牧场、会展农业、家庭农场等新型旅游业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旅游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以关向应纪念馆、旅顺万忠墓纪念馆等为基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研学旅游产品。四是推动旅游与休闲购物融合。开发包装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鲜明地方特色的海洋、纺织服装等旅游商品,推动其进入连锁超市、旅游景点、游客餐饮场所,形成空间全覆盖、购物便捷化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五是发展网红经济。借鉴重庆等先进发达地区发展经验,大力推进网红经济发展,打造更多的旅游网红打卡圣地。大力培育和发展网红产业,打造网红产业集聚中心,探索“网红+旅游”模式,让网红成为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代言人,实现共赢。
(三)完善配套,优化旅游全过程服务
坚持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推动服务设施全域配套。一是改善旅游交通条件。统筹全域旅游交通资源,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格局,实现对重点景区、美丽乡村等的串珠成链、全域覆盖。以解决通达不便、进出较慢问题为突破口,合理增加交通容量和交通设施,逐步提高乡村旅游道路的建设等级,加快推动旅顺中路等主要线路的修缮工作,提升主城区和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通达度。同时,应适应自驾游、自助游需求,建设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分布合理、管理科学的旅游停车场所,进一步完善道路标识系统,提升交通服务保障能力。二是完善旅游接待体系。主动适应自驾游、散客化和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着重在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积极培育几个规模较大、能够满足大众旅游需求的高端旅行社。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积极引进高端、知名的高星级饭店、连锁酒店和旅游度假村,鼓励发展精品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经济度假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支持近郊农村农民利用自有或租用农村房屋、院落和承包的山水林地等,发展精品民宿、家庭旅馆、乡村客栈等业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全域实施“厕所革命”,建立整洁、明亮、有文化内容和统一标识的公共如厕体系。三是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加强各部门联动,聚焦“海洋私有化”、市容市貌等影响旅游环境的重点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治理,创优旅游发展环境;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加强对旅游产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的利用和功能开发,实现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在线直播;加快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对旅游业务的全程数据化管理,发挥大数据在决策参考、客源分析、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作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建立健全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旅游仲裁等综合执法体系的作用,完善旅游市场监管联动执法机制,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