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全国人民脱贫攻坚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然而城市贫困群体却被忽视了,针对这个问题,四川省人大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泸州市副市长马宗慧将题为《关于加大对城市贫困群体帮扶的建议》带到了今年四川省两会。

在建议中,她指出目前城市贫困群体现状主要有三种体现:一是“就业难”,这是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主要根源。城市中大部分“50后、60后”人员,因受年龄、教育程度限制,无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报酬相对较低的体力劳动,以打散工、做临时工维持生活,这个群体一旦找不到工作,就会失去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成为城市“无业游民”。二是“保障难”,这是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关键要素。城市低保这道“兜底安全网”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贫困人口基本生活要求,不可能解决基本发展需求;“黑户”的存在,让部分居民处于灰色地带,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城市里的临时工由于“身份”问题导致这个群体享受不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三是“四类人员”是城市贫困群体的主要成员。城市“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城市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等成为城市困难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群年老且体弱,基本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差,基本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常年需要他人照料;身患重病,医疗费难以承担;无生活来源,生活完全依靠政府救助。另外,突发意外事件或突发重大疾病也会让一部分居民沦为贫困群体。
针对这些问题,马宗慧经过调研,建议:
(一)精准定标,首先解决什么是城市贫困群体问题。在脱贫攻坚中,农村贫困户有着明确的定义: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农村扶贫标准的农村居民户,以2013年为例,省农村扶贫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2010年2300元不变价)。通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人社、发改、统计、水、电、气等多个职能部门调查、研究和论证,综合物价与基本生活需求等现实因素,共同科学制定城市贫困标准。
(二)精准分类,解决怎么管理的问题。创新工作方法,实施分类管理。将城市贫困群体划分为A类和B类,A类为一般贫困居民,用黄色标识;B类为绝对贫困户,用红色标识。针对不同贫困对象精准计划、精准发力、精准帮扶。抓住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契机,整合低保、五保、残疾等部门资源,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建立城市贫困群体大数据管理系统。
(三)突出就业重点,增强城市贫困群体“造血”功能。一是实施创业就业培训服务计划。针对家政等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结合招商引资、采取“订单式”培训。通过主动上门、广泛宣传、开通服务热线等方式,建立与园区和企业的联系制度,掌握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采取专业嫁接、师带徒、岗前岗中培训等有效办法,做到在项目签约时了解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技能培训与经济建设对接,通过订单培训,让就业者身怀一技之长,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需人才。结合就业愿望和市场需求抓技能培训。根据市场和劳动者参训需求开办培训专业,减少对接盲目性,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如对残疾人组织开展居家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在企业和单位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在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及退役士兵中开展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在产业经济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针对性生产技术培训。
(四)突出政策保障,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贫困群体救助体系。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市贫困群体帮扶救助工作;整合社会各类爱心基金、公益基金,以及网络众筹等资金资源,形成合力集中用于城市贫困群体。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惠民强民富民政策,针对城市贫困群体,建立教育、医疗、创业等各项基金,织牢政策兜底网。三是强化就业保障。把自主创业促就业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落实好创业政策,落实培训补贴政策,为创业人员打好创业基础;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全力为创业人员保驾护航;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奖励政策,为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波助澜;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人员,均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在贷款期限按政策给予贴息,带动就近就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