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鲜农产品、水产品的供需量和流通量不断增长,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并已初具规模,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为保证冷链物流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现代物流体系制度与标准制订仍不完善。冷链物流中相关的作业操作标准、卫生安全标准、运输与冷库温度标准等都缺乏细化的系统性技术标准,运输质量往往只能依靠企业自律。二是食品冷链信息平台与追溯系统建设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公共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难以追溯责任环节。三是民众缺乏食品冷链安全意识。由于传统消费模式与观念,人们更喜欢选购未经冷冻加工的肉制品和水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常温下微生物含量极易超标,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
一、由国家标准制定部门针对冷链体系中的冷冻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四个环节,对接国际标准,及早制定和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及运输标准。相关部门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质量。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和追溯能力。我国目前冷链物流效率较差,根本原因来源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建议在大型冷库建设及冷藏运输方面,利用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GPS系统、传感器系统、激光扫描设备等技术,建立生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平台,实时记录相关数据,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追溯。
三、利用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加大宣传,提升消费者冷链安全意识。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完成冷链物流中各环节的数据采集,采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消费者扫描生鲜产品的二维码,即可查询相关产品的冷链信息,进一步保障饭桌上的食品安全。
四、加大专业人才培养。针对冷链物流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加大在物联网技术、制冷技术、低温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投入,推动高等院校建立相关学科。同时,密切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展开自主创新,用科技打造高效经济的冷链物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