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社会治理特别是推进基层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积极推进优秀儒家传统文化普及化和大众化具有得天独厚和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当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走在前列,为全国做出表率。
当前,优秀儒家传统文化在基层乡村、社区的传播仍有较大空间。过去的宗祠、家庙、家教等儒家传统的传播体系已被破坏,儒家文化普及教育存在社会氛围不浓、普及教育形式单一、机构不够规范、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但是,孝悌、诚信、礼义、廉耻等基本的人伦道理,群众至今对其还有朴素的认知,其思想纽带并没有完全被割裂,儒家传统伦理的生态虽显碎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顽强地存续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这些都是儒家文化普及化、大众化的基础。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创新思维进行引导推广,使优秀沉睡儒家文化的基因逐渐复苏。
具体建议如下:
一、重构儒家文化的传播方法,做到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灵活多样,贴近百姓生活,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当前,全省已经建成了相当规模的基层儒学讲堂,为儒家文化普及化、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议充分发挥儒学讲堂平台作用,通过科学编排,首先将中国历史与文学中直观、浅显、鲜活的人物与故事作为儒学讲堂的生动教材讲出来,比如东海孝妇、董永、赵五娘、宋江的故事,以及戏曲、小说如《窦娥冤》、《琵琶记》、《墙头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仍不失现实教育意义,且具有吸引力。
二、积极探索师资培养的渠道,注重教材建设,集中力量编撰一套囊括伦理道德规范、适应普通百姓阅读的浅显教材。除依靠孔子研究院、尼山圣源书院等载体外,还需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培养师资,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动员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建议将“四书”“五经”等涵盖内容广、理论性也比较强,不宜直接用作百姓修身养性的教材加以优化组合,结合民间文学、民俗等,可以着手编写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在掌握一定传授方法的同时进行推广。
三、利用地方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影视动漫作品,推进儒家文化普及化、大众化。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艺术感染力强,如山东梆子、山东吕剧、山东渔鼓、四平调、山东琴书、落子、坠子、皮影等,既有传统曲目,也有很多新编剧目,内容贴近百姓,与时俱进。这些土的掉渣的鲜活艺术,有的已经浸入到百姓的血液,都可以是乡村儒学教育的有效手段。此外,通过儒学讲堂配备的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辅以儒家及道德人物为主的影视、动漫作品,更能吸引听众,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发挥乡贤的文化辐射作用。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百姓,蕴含着尊贤敬贤、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建议多策并举,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优秀农民工、企业家等在形成新乡贤文化中的引领作用,颂传“古贤”和引进“今贤”并举,着重培育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甚至可以实行乡贤挂职“村官”和乡镇长助理等制度,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助力儒家文化的普及化、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