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来,随着化工行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比的逐步提高,化工事故和危险化学品事故逐年增加。为防范安全事故,根除安全隐患,国家鼓励重化工业和危化品企业向合规工业园区集中,同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强化安全管理的政策和标准。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于化工园区及企业安全监管政策不可谓不全,监管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重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扼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规范不统一,各项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突出,例如目前国家石化、石油、化工各个体系的安全规范并不一致;二是部分标准老化滞后或者缺失,亟待制定或修订;三是一些标准太超前,业界(包括国家安全科学院、天津大学和南理工等专家)普遍感觉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7〕1号)要求化工生产涵盖可能的变动风险时,都要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根据《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试行)》进行热稳定测试和热力学、动力学分析,而事实上上述导则在先进国家尚未完全展开,国内目前更是有机构测试,但都无认证资格,从而使企业陷入了死循环。以上标准规范存在的问题,导致监管部门缺乏统一抓手,企业缺乏行动方向,具体执行人员也无据可依。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以由安监总局2013年启动的“国内外化学品安全标准对比”研究的权威成果为基础,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化工园区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
二是合并化工、石油、石化等相关行业涉及到的安全标准,统一制定国家标准(GB)和安全标准体系。
三是针对现实的变化,加快对于企业更新装备、工艺、施工、检查检测、防洪、防震、防雷电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尽快出台安全距离、安全措施、应急救援装备和风险评估的技术标准。
四是积极邀请国内外标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充分论证,强调企业在安全方面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