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购化妆品因其购物便利性、选择丰富性、决策自主性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化妆品网购大军。据统计,我国网购化妆品年交易额从2009年的124.9亿元迅速发展到2017年的1691.13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520亿元,发展速度惊人。但由于网上销售化妆品准入门槛低,缺乏有效监管,网售化妆品市场问题多发、假冒伪劣横行,如2017年台州警方破获一起销售假冒大牌化妆品案,涉案货值达8.27亿元,查获的所谓正品化妆品生产地在河南,一瓶成本不超过5元钱。市场环境不良给消费者造成安全风险,也严重影响了消费信心。目前,网售化妆品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名品牌真假难辨。监管部门多次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不要网购低价知名品牌化妆品,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即使购买了最贵的产品,也无法保证就一定是真品。据业内人士透露,越是热销的化妆品,网售店铺、假冒产品也越多。同时,造假手段花样繁多,消费者根本无从识别:有的真假混卖,打着官方授权的旗号,卖几批真货,再卖几批假货;有的销售“半假”产品,通过添加辅料,对原样化妆品进行多倍稀释,再灌装到代工出产的“真瓶子”里销售;有的卖高仿品,找正规企业进行地下代工,不仅产品外观与真品无异,而且基本成分、卫生学指标等都符合标准要求,即使专业检测机构检验也很难发现问题;至于完全造假的产品,自然也不在少数,价格特别低廉的产品基本都是假货。
二是网络品牌缺乏保障。不少打着祖传秘方、纯天然、手工制作名义自创的网络品牌,往往通过买家好评、炒作信誉度等方式在网络上走红,功效也在口口相传中被添油加醋,甚至神化。在撰写评论的人中,有真正的消费者,也有商家雇用的“水军”、信誉炒手借助虚构交易多次评论,提升信誉度、好评率、购买人气,诱惑消费者下单购买。而且这些网络品牌化妆品,多数没有正规化妆品批号,游离于审批和监管之外,不仅质量不稳定,而且很容易被加入激素、重金属等违禁物质,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三是消费维权困难重重。消费者只有在使用产生不适后,才会对网购化妆品的真伪产生怀疑,再去与卖家交涉,而多数网络卖家不会承认自己售假,或是对已售出的问题化妆品拒不认帐,或是要求提供法定机构出具的检验鉴定证明,或是答应退货或部分退款,但要求给予好评。多数消费者倾向于息事宁人,不了了之,即使投诉到消协或市场、药监部门,由于现行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系1989年颁布,对网售化妆品的监管没有具体的规范约束,执法部门只能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查封其售假店铺,并不能阻止店铺的主人重新申请新账号、继续经营,无法从根本上对售假者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遏制。
为此,建议:
一、完善网售化妆品监管法律法规。据了解,此前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已经启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修订工作,但由于机构调整和职能划转,相关工作进展较慢。目前新的监管体系已逐步到位,建议国家药监局加快化妆品监管法规的修订进度,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法》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对网售化妆品行为的规范要求,明确产品许可、市场准入、质量检验、产品售后及召回等相应条款,加大对网上制售假劣化妆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真正净化规范网购化妆品市场环境。
二、全方位加强对网售化妆品的监管。建议参照药品互联网交易监管模式,通过把控化妆品互联网交易平台入口,加强对网售化妆品的资质与产品审查,要求开展网售化妆品业务的网站必须取得《互联网化妆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所出售化妆品必须从具有合法资质的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购进,并提供相关许可证明及发票以备查验,出现问题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同时,相关网站要向监管部门开放管理后台,以便执法人员随时查阅、调取有关卖家身份注册信息、IP地址及产品购进渠道、交易记录等信息,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对网售化妆品行为实行有效监管。
三、多渠道进行教育宣传引导。借助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网络、微博、广场宣传活动等平台作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普及化妆品消费知识和辨别技巧,及时发布网售化妆品消费警示,对各级查处的网售假冒化妆品违法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引导消费者理性、科学消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选择和使用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