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王广振、孙凤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中共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是“坚持优先做好三农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和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任何一个乡村的振兴与建设都必须以产业为外在支撑,以文化为内在动力。没有文化底蕴和文明传承的乡村难以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文化是村民维持基本信仰的精神依托,代表着一个乡村及其村民的独特气质。

当前乡村文化面临着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冲击,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乡村文化建设意识不足,文化认同感普遍较低。乡村建设的大部分领导者、规划者、参与者往往文化认同感不高,容易忽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乡村发展规划中虽有提及但所涉及层面过于浅薄,大多囿于传统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将其视为乡村规划的辅助性措施。

二是乡村文化挖掘过于浅薄,符号形式化问题严重。乡村文化资源挖掘过程中,存在着对乡村文化特色认知不足,缺乏系统性、过于碎片化的乱象,导致乡村文化形象工程频出,偏离乡村真实生活形态。

三是乡村文化载体类型单一,文化空间缺乏连续性大多数乡村的文化载体类型单一,少有的文化载体也往往处于僵化或搁置状态。乡村文化空间因缺乏有效监管,大多处于放任状态。

四是乡村文化产业模式保守,文化建设联动性不足。乡村文化建设忽略了乡村文化建设与其他相关业态的联动性,导致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相对传统,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文化本位的建设理念,增强公民文化认同

首先,确立文化本位的建设理念,将文化建设纳入各地乡村振兴规划中,充分掌握各地乡村文化资源存量与使用情况,有目的、有依据地推进文化建设。其次,乡村文化资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要突出乡村特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偏向城市的文化盲从。最后,充分利用老一辈村民的文化力量,组织“方言大赛”、“会说话的老照片”等反映乡情乡愁的活动,并设置适当奖励,激励老一辈村民重拾文化自信,培养新一代村民对自己乡村文化的尊重与认同,激发公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从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乡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以“造福村民”为基本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文化建设相关政策和振兴规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作为相关政策的具体实施部门,必然要做好乡村文化建设政策精神的传达与引导工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

三、加强乡村文化空间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隐性文化,亟需显性的文化空间与文化产品来进行承载。在乡村文化空间层面,建议从县级层面统筹规划,有选择地建设村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村史馆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深入调研和科学确定场馆题材和选址,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依次开展建设。在乡村文化产品层面,遴选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文化资源,以现代意义的表达方式进行开发。外观设计应统一主色调和整体风格,从视觉上提高文化产品的辨识度。

四、构建乡村记忆梳理框架,加强乡村文化普查工作

以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为依托,合理设计乡村文化的统计框架。对乡村记忆的梳理应包括以下方面:乡村历史、特色产业、乡村符号、乡贤文化、家谱文化、红色文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对乡村文化普查与梳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分析各类乡村文化资源具体的保存状况、传承状况,以多种形式留存资源,如拍摄纪录片、录制音频等,后期也可邀请走出乡村的新乡贤来讲述乡村故事。

五、依托节事文化活动,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名片

依托“节事效应”,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产业联动性,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规模效应。本土节事文化活动一定要凸显自己乡村的文化特色新生的节事文化活动,则一定要契合当下的时代特点与文化潮流。另外,在策划乡村节事文化活动时,要切实考虑周边“黄金半径”内市场规模与市场偏好,做出详细的市场预判。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