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少年儿童科学教育,向少年儿童传输基本科学知识,是培养科学意识、树立科学观念和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更是未来国家科技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基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小学生的科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科课时被“腾挪”。科学课在许多小学校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将科学课时挪用于语文、数学等科目的现象常见多件。二是学科师资“欠账”多。一些学校科学学科师资配备不到位,无法开科学课,即便开设也只能请其他学科教师代课凑数。三是学科教学靠“空想”。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器材教学课本衔接不上,在黑板上画实验设计、口述实验现象、凭空推想实验结果等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多数学生家长功利心较重,只关心学生的语数外成绩,无暇关心孩子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是各国竞争的战略利器,科技强国必须储备大量科技人才,提升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育的有名无实,将对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极大隐患,甚至带来历史性问题。为此,建议:
一、高度重视小学生科学教育。突出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将科学课纳入教学大纲,从根本上扭转科学课是“副课”的错误认识,充分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倒逼学校开齐开好科学课、实验课。出台规范化要求,制定不同维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开展与支持小学科学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引导学校重视科学课程。突出科学知识需要点滴积累的特性,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在通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课时,小学校必须定时组织高年级学生到科技馆和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公共服务平台必须对小学生定时免费开放和现场教学,提升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现象的认识。
二、提升教材设施等投入水平。加大经费支持保障力度,使学校能有足够的资金确保国家和地方教学大纲规定的科学实验设备器材配备完整,定期增订教学器材及图书资料,建立科学实践和培训基地。加强科学教师培训和城乡小学之间的教学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为开展专业化科学教育创造必要条件。通过少科院等青少年学术研究机构搭建小学科学课研讨基地和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科学教师学习研讨,确保科学课教学活动能够在国家教学规范指导下,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活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师范学校科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打造一只善于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善于借助科学设备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学校在引进专职科学教师的同时,注意通过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保证科学课教师的编制和各种待遇与其它科目教师相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学校成立各种科学社团,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提升科学课的趣味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多种形式向社会和家长做好小学科学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争取得到更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