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由佳利:青岛市应急管理工作经验值得推广

  当前,我国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呈现种类多、频率高、影响大、辐射快、复杂程度高的新特点,构建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按照“感知要敏、传导要捷、运行要畅、处置要当”的要求,以提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为主线,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由临时性、被动性向制度化、标准化转变,由以政府为主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转变,由依托经验判断向科技支撑决策转变,受到国务院应急办“制度到位、标准明确、素质过硬、成效显著、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高度评价青岛市探索形成的工作模式和先进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 

  一、推行“现场指挥官”制度,完善突发事件现场协调处置机制 

  为高效开展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各项工作,青岛市以明晰现场指挥权和行政协调权为重点率先在市公安局、市安监局、西海岸新区、城阳区等部门和区市试点推行突发事件处置“现场指挥官”制度,发挥“现场指挥官”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功能作用,有效确保了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决策指挥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多起火灾、危化品泄露、强降雨等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17529日,一辆轻型普通货车沿跨海大桥连接线行驶过程中后厢起火,初步确定车厢内装载货物疑似“危化品”,市交警支队分管领导作为“现场指挥官”指挥封锁现场、疏导交通,通知安监部门以及危化品专家赶赴现场参与处置,组织消防官兵对疑似“危化品”进行降温冷却协调将涉事货车低速转移护送至厂房,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及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二、推进处置前置,注重监测预警和预警响应 

  2013年“11·22”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后,青岛市全面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依托气象、安监、环保、地质、食药监、农业、防疫、地理信息测绘等部门,分别组建专业监测预警队伍,建成多要素、高密度、集成化的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事前监测预警、事后快速获取资料数据,为应急救援、指挥决策、灾后重建等做好保障。同时,青岛市推进应急管理重心下移,全面提高基层单位第一响应能力,确保基层单位“有预案、有设施、有队伍”“会初期处置、会疏散逃生、会信息报告、会配合救援”,有效提高了基层单位应急准备标准化、应急响应快速化、应急处置科学化水平。 

  三、实现科普宣教下沉,提升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青岛市注重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着力强化居民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能力。基于大数据分析,青岛市为市民量身定制应急安全知识,在全国首创应急安全类科普读物——《青岛市民应急安全要点指南》,2017年发放300余万册,基本实现一户一册。青岛市高度重视中小学、幼儿园的应急知识教育工作,突出应急体验教育,组织15万中小学生走进应急体验馆学习应急避险知识开展“中小学生应急安全文化节”活动,每年组织30万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推出国内首部应急题材儿童舞台剧——《奇妙梦旅行》累计公演330余场,6.6万名孩子观剧学应急。该市培训“第一响应人”累计达2万余名,涌现出12位最美第一响应人其中“救人女教师崔金华”“14岁少年崔永信”事迹被央视报道。不断深化与媒体合作,加强“学会应急”品牌载体建设,“学会应急”杂志累计向社会投放40万册学会应急微信公众号年均阅读量近千万人次,获评“全国最具区域影响力政务微信号”;编播了夏季防溺水、冬季防一氧化碳中毒、道路交通安全等7部公益广告,其中3部被央视采用。通过推进科普宣教工作重心不断下移,青岛市应急安全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人人学应急”的社会氛围正在广泛成。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