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省将解决大班额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作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其中通过招聘大量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切实缓解了基层学校师资不足的压力,为教育事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实际工作中发现,尽管通过了岗前培训,但部分新入职教师基本素养不尽如人意,出现的专业基本功不过关、教学水平不高、教育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给基层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尤其是新教师队伍中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多数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教师基本功训练,“二字一话一机”(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一般基本功,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分析和了解学生、管理学生能力的基本功等,都存在不足,尤其存在驾驭课堂、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突出短板,不能快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和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层教育部门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进行专门培训。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教师招考方案,提高教育入职门槛
1.实施教育教师岗优先支持师范类学生报考的政策。非师范类学生报考需提供一年以上教育工作实践经验的单位证明。
2.部分岗位高学历免笔试直接面试。河南、广西、浙江舟山等地近年来对于部分报考人数少、岗位素质要求高的岗位实施高学历免笔试的措施吸引人才,青岛市针对市直属学校首次免笔试公开招聘2018届师范类高校高技能毕业生,都提供了较好的示范模板。建议我省通过免笔试的方式,将部分岗位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到教育队伍中来。
二、重视教学技能考查,提高面试评价标准
1.普及面试前置。我省威海、青岛已率先实施面试前置,先面试后笔试,首先淘汰只会应试不会讲课的教师,保留有教学能力的教师进入笔试。参考威海和青岛面试前置的经验,建议推广部分岗位实施面试前置,面试设在山东教师招聘统一考试前,面试通过的教师按1:3比例参加统考笔试,面试没通过的教师可继续报考非面试前置岗位的笔试,为教师尤其是有从教能力的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
2.采用结构化面试方式。建议教师面试除试讲和专业测评外,加入答辩环节,将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师心理测试、文化视野与人文情怀等内容列入考查、评价范围,提高面试考核标准,使非师范生将考试准备的关注点放在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上,而不仅仅只是关注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强化记忆。
三、关注理论知识考查,提高笔试考核要求
1.增加招考学段学科理论知识考查。非师范生入职后,出现了知识储备虽够但不能准确把握学段学科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建议笔试考题增加相应学段的学科理论知识,使非师范生关注自身知识背景,重视培养学科专业素养,厚重自己的文化底蕴。
2.加大招考开放性试题比重。笔试试题中,教育学、心理学、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等多是封闭性试题,即标准答案。建议提高开放性试题比重,重点测查多元思维能力及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