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通过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短板,具体表现在:
一是配套资金落实难,文化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差异较大,各级财政投入一般没有硬性规定,难以满足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队伍培养等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欠账较多。
二是服务手段不多,服务标准化程度低。诸如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等既有服务手段利用率不高,图书设施等更新缓慢,创新性的文化服务思路举措少,地域特色结合不够紧密,基层文化培训活动效果不佳。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工作人员兼职过多。乡镇街道虽然都有综合文化站等专门机构,但是工作人员往往兼职计生、宣传、体育等工作,且人员变动频繁,影响工作的开展。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投入动力不足。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不明晰,导致社会力量即使有投入意向,也存在顾虑,不敢大胆尝试。
五是基层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在县级以下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结构单一、人才流失等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建议:
(一)明确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应对基层文化中心和文化大院等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标准、要求等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同时,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地区和地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设计。比如,有些山区村存在一些空壳村,就要充分考虑此类特殊情况,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区分对待。
(二)落实基层公共文化专项资金。基层文化中心的建设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投入。以山东为例,目前各地大都还没有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所有项目资金均来自部门预算,不利于项目的长期开展。建议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的效用,通过政府购买、以奖代补等形式,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充实专业性基层文化管理人才。应进一步明确各级农村公共文化单位工作职责和主体地位,着重解决农村基层专职干部的人员配备、使用、待遇等问题,建设和培育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村(社区)文化工作队伍。应以农村基层文化人才为重点,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人才服务队伍。注重挖掘乡贤人才资源,鼓励、表彰乡贤以不同方式参与家乡文化建设。通过选派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到乡村挂职,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培养乡村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培育打造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等。
(四)配全基层公共文化硬件设施。调研发现,文化中心虽然建好了,但硬件设施、设备的配备仍是困难。虽然各地连续多年都在为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配发演出器材、电脑、办公用品、器乐等,但是依然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建议鼓励基层积极探索,通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形成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的长效机制。
(五)着力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努力推动服务职能向基层农村延伸,支持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农村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