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许曌琼: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要坚持全链条落实

  生活垃圾分类顺应人类美好生活需要,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是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我国2017年开始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起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通过稳步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垃圾分类具有链条长、环节多的特点,从分类到投放从储存到收集从运输到处理,环环相扣,一环节有疏漏,整个链条会松动。从全国各地市推进情况来看,仍存在宣传教育落实不到位、市民参与意识不强、部门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财政预算资金投入不够、政策法规强制保障手段滞后、运输设备末端处置设施存在短板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 

  为此,建议: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各部门的重视程度、决心力度和执行强度。要强化和完善领导责任制,推动各地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工作机构。推动各级成立专门机构,专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相关事项的推进。三是强化考核机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综合考核制度,对敷衍了事、不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实行执纪问责,对不重视垃圾分类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岗位连带责任追究。 

  二、突出垃圾分类工作重点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健全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设施设备。特别要加快推进垃圾分类运输和末端处理设施建设,防止出现前端分类、末端混处的局面。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垃圾分类工作难点在源头分类投放,重点是宣传发动居民广泛参与。要充分利用媒体平台,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公益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扎实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课堂教育,积极开展学校、家庭、社区“小手拉大手”互动实践活动,实现培养一代人、影响两代人的目的。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宣讲机制,聚焦社区,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引导志愿者、楼长等力量入户宣传,推动垃圾分类进入家庭、成为习惯。打造垃圾分类教育基地,逐步将垃圾场、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对市民开放,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过程。三是建立健全再生资源网络体系。针对近年来回收市场出现的“利大抢收,利小不收”、低值可回收利用垃圾进入生活垃圾处理体系、部分物资(如废旧衣物)回收无部门监管等状况,加快建立健全再生资源网络体系,培育回收龙头企业,规范再生资源市场。推进生活垃圾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运营,通过创新和整合,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 

  三、健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一是制定法规政策,配以相应的奖惩机制,将垃圾分类各个环节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二是制定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为核心的补贴政策例如低值可回收物激励政策、大件垃圾处理激励政策以及厨余垃圾处理激励政策等,在税收、补贴等方面对收运企业、再生利用企业给予一定优惠,增加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利用等环节的利润空间,促进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三是探索实行责任延伸制。倡导督促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等各环节的生产企业、商家、消费者坚持勤俭节约、绿色低碳,使用环保材料,限制过度包装,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及一次性商品引导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酒类饮料生产企业、快递物流等重点行业探索建立以材料回收利用或资源回收基金等形式的责任延伸制。四是改革垃圾收费制度。按照“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原则,改进生活垃圾收费办法,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易于收缴的垃圾收费制度,促进垃圾“三化”处理。 

  四、加大保障工作力度一是健全精细化管理体系。规范垃圾分类计量统计方法,结合示范片区创建,开展垃圾产生量调查和垃圾分类基础信息普查,夯实垃圾分类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基础。倡导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优化垃圾分类流程和运行组织方式,提高垃圾分类管理效能。二是强化资金和政策保障。推动各级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补贴性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物业企业、物资回收企业和资源化利用企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