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下午阳光炙烤着大地,穿过悠悠的小巷,我们应约来到黎老家中进行简短的访问。93岁的黎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在摆满了书报的书房里,在他写的篇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在他时而悲愤、时而欣慰的言语中,我们在这个明亮的午后仿佛跟随着黎老穿越了时光隧道,随之跌宕起伏……
正义感召回归祖国
黎老全名黎桂芳,祖籍广东梅县,和很多华侨一样为了生存“下南洋”,年轻的他来到了泰国。在海外的日子是艰辛的,寄人篱下,尝遍人间苦楚,但他仍不忘学习,经常阅读当地进步刊物《全民报》,接触一些进步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他心向往之,于1955年只身搭乘第三批“难侨”船归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先后在广州、北京华侨补校学习,1956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萧山湘湖师范、临浦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又娶得娇妻,幸福满满。怎奈各项政治运动接踵而至,人心惶惶,唯一在祖国大陆的亲人----归侨表弟也在此时出国而去。黎老称彼时的他如同“孤儿”----所有亲人都在海外,满目凄凉无处诉,唯有重拾信念,苦中作乐。在下乡运动中,印尼的姨妈寄来了一大罐黄油,没有面包怎么吃?他灵机一动,用玉米饼沾着黄油请全体同学吃了顿中西合璧的“大餐”,那时的美味、那时的笑容如同烙印一样刻在了心中。
满腔热情报效祖国
如果说选择回国是倦鸟归巢,那么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用雏鹰反哺来形容黎老是最恰当不过了。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深深地温暖了与黎老一样大批归侨的心。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除了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大量社会工作。1980年起当选萧山县第七届人大常委、浙江省第三、四届侨联委员、杭州市第三、四届侨联委员、杭州市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1981年起担任萧山市第一、二、三届侨联主席、萧山市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常委。作为致公党杭州组织的第一批党员,他亲身经历了致公党杭州组织的筹建、成立和壮大的三十五年。他欢欣鼓舞,不辞劳苦,积极工作,见证致公党杭州组织从“三无”状态(无编制、无经费、无办公场所)到逐步发展壮大。他奔走相告,一一走访归侨、侨眷,积极宣传党的侨务政策,呼吁各方积极参与党的民主、法制和经济建设,充分发挥致公党的参政议政职能。他自1978年起先后在《杭州日报》、《华声报》、《广东华侨》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华侨史话》及其他诗、文80多篇,抒发他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激发广大读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多作贡献。他终于“孤儿不孤”,随着从未谋面的七个同胞弟妹陆续回国寻根问祖、旅游探亲,他也先后多次去香港、澳门、泰国,与亲人团聚,畅享美好生活。
老骥伏枥初心不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退休后的黎老除了养生健身,还保持了阅读写作的好习惯。著有《冠秋诗文集》一书,一篇篇诗文写出了他人生各个阶段的思想感悟。他还参加各项征文比赛,成绩斐然,去年以92岁高龄参加萧山区G20征文比赛,荣获三等奖。他依然初心不改,通过报刊杂志电视新闻关心时事政治,说到了党的最新方针政策,说到了杭州的最新发展,说到了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激动之处更是竖起了两根大拇指:“祖国强大是我辈之福!!!”
采访完黎老,我们深深地被老一辈致公党员满腔热血的爱党爱国情怀所感染。让我们牢记黎老的这首“藏头诗”,时刻不忘“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宗旨,积极参政履职、立志岗位建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力量。
致 和欲事溯源长,
力 促和谐国运昌。
为 辅苍生诚可贵,
公 义同谋自兴邦。
参 谋国事出良策,
政 局久安犹须彰。
兴 利为民未怕苦,
国 是昌明靠共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