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中国人的眼里,职务由高到低,是只有那些犯了错误受到惩处的人身上才会发生的事情。而在我们的党员队伍中,却有一名为了党派事业,不计个人得失,打破这一常规认知,先任市委会副主委,后任支部主委的党员。他就是可敬可爱的丘永宁老师。
事情发生在2011年。6月份市委会完成换届以后,各基层组织的换届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当时上城总支的的3个支部是按市属单位、区属单位、离退休党员来进行划分的。在得知市委会要开展基层组织的换届工作后,时任上城三支部(退休支部)主委陈达,多次向市委会表达了不再继续留任的愿望,并表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新任班子做好工作。考虑到老人已经76岁高龄了,身体也不是太好,这个要求确实合情合理。但在讨论三支部主委人选时,大家却犯了难。当时三支部年龄最小的黄怀平常年不在杭州(黄怀平已经因病于7月10日离我们而去了,唉),排下来年龄倒数第二的就是丘老师了。丘老师曾经担任过市委会的副主委,就工作经验而论,无疑他是合适的人选。问题是虽然因年龄原因他从副主委的岗位上退下来了,如果让他去做支部主委,等于连降几级,世俗的眼光会怎么看,他本人会愿意吗?讨论了好几次,最后时任市委会主委王坚拍板,“秘书长,就由你负责先去做做丘老师的工作吧”。
于是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犹豫了半天,我拨通了丘老师的电话,说“丘老师,您在家吗?我想来看看您”。丘老师说“有什么事电话里说就好了,市委会机关人手少,就不用跑来跑去了”。我含糊地说“有点事想找您商量一下”。丘老师只好答应了。
和丘老师约好时间,跨上自行车,我边骑边想该怎么开口。还没等我想好怎么说呢,却已经来到丘老师家的楼下了,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楼。敲开门,进入面积不大却干净整洁的丘老师的家。为我泡好茶,一落坐,丘老师就拉着我的手热情地说“小钟啊,你们机关人手这么少,事情又多,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你在电话里说一声就是了,不用这么辛苦特意跑过来一趟啊”。我鼓起勇气把市委会的考虑向丘老师作了解释。丘老师沉默了一下,问我“可不可以让其他更合适的同志干啊?”我说“轮年龄您是三支部里最年轻的了,轮资历您是绝对没问题的,就是担心做过市委会副主委又去做支部主委,别人会有闲言碎语”。听我这样一说,丘老师马上回答“这个不用担心,那就让我试试吧。唯一的要求是以后有更年轻的同志能胜任这份工作,就让年轻的同志来做”。没想到事情这么容易就解决了,我握着丘老师的手连声表示感谢。
就这样,经过民主选举程序,已经退了休的丘老师成了上城三支部的主委。在担任主委的五年时间里,丘老师全身心地扑到支部工作上,每当有重大会议召开,他第一时间组织支部成员学习会议精神;针对老同志的实际情况,他请来资深医生为他们传授保健知识;有老同志生病,他第一时间上门看望,送上组织的关怀,使三支部真正成为了团结和谐的致公大家庭。他本人也被市委会评为2013年度先进个人、致公党杭州地方组织成立30周年征文优秀奖。
在去年的基层组织换届过程中,丘老师有了接班人,他终于进入安度往年的岁月,但他依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关心和参与致公党和侨联界的活动。先后被选为上城区侨联副主席、小营街道侨联副主席和葵巷社区侨联副主席,为葵巷社区侨联作了《浙江省侨情讲座和新侨务工作》讲座,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并作录像。曾被评为《最美小营人》称号。他常说,我们很幸福地生活在分享祖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丘老师身上,我们领略到了老一辈致公党员不计个人得失、致力为公的责任和担当。正是一个个象丘老师一样的优秀党员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才使得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薪火相承,永葆生机。
“致公党,我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