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致公党上海市静安区委关于推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成为本市“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涉及静安区的重要节点为“一区一带一谷”,即:静安时尚创意产业示范区、昌平路时尚设计集聚带、静安现代戏剧谷。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静安区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区域品位和发展层级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静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载体分散,集聚效应难形成。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载体上看,分散在全区各处,相互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交流、互动,基本处于“单打一”的状态,产业缺乏集聚度,整体效应发挥不佳。同时,有的文化创意街区建设速度趋缓,有的则因经营上的困难,偏离了原先设定的产业发展方向。故以“一区一带一谷”的要求来看,静安区的差距还比较明显。

  (二)开发乏策,文化底蕴难显现。静安区拥有多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场所、优秀历史建筑、民俗风貌保留地等,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如果能够合理开发利用,必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丰富的创作灵感。

  (三)意识多元,文化差异难协调。静安作为中心城区,人口流动频繁,国际化程度高,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在此交汇和相互影响,一方面使静安文化呈现出瑰丽多彩、兼容并蓄的特征,另一方面,不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差异性日益凸显,文化的包容度、和谐度不足,创意的生活性、社会性不强,直接导致静安区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公众认可度不高,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影响力有限。

  (四)人才匮乏,发展后劲难持续。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仅有大师是不够的,需要在不同领域各自拥有一批兢兢业业、艰苦探索的普通从业者。且从业人员流动性过大,产业稳定性较差,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强化载体建设,完善功能布局。一是,对全区现有文化场所、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建立区域文化载体档案库,明确各载体功能,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和必要时的统一调剂。二是,严格按照规划设定的功能,加快各条文化专业街的建设,适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尽快新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街区,扩大产业总量和影响力。三是,对已建成的文化型街区要逐一量身定制发展政策,加速功能升级或者功能转型,充分发挥其作为文化载体的综合效能。四是,成立北部文化创意园区开发领导机构,提升“800秀”集聚功能,加大对昌平路周边区域老厂房的开发利用,推进同乐坊业态调整,引进国际品牌研发总部,打造静安时尚文化核心区域。五是,深入调研区域剧院现状,合理安排演出档期,在培育基本受众群体的同时,形成既主线鲜明、又各具特色的剧院构架。同时,要对百乐门、美祺等老剧院进行观念重塑,更多地引入现代文化因素,使之成为本市时尚艺术标志性场所。

  (二)坚持有序开发,传承优秀文化。加大对静安历史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开发、管理力度,尤其是对优秀历史建筑及其周边区域和历史风貌保护区,一方面要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另一方面,通过道路指示牌、电子宣传屏幕、电脑网络等信息化方式,进一步加强静安老建筑的宣传推介工作,方便市民和游客探访。积极探索老建筑的整体置换、整体租赁工作,此外,对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应保尽保,尊重、扶持行业传承体系和传承习惯,促进静安文化脉系的代际相传。

  (三)依托社区建设,推动文化交流。将文化建设融入社区建设,探索文化载体网格化管理机制,逐步将文化资源配置到社区,鼓励社区居民利用文化场所开展活动,并引入时尚因素,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特别注重以“白领驿家”为代表的楼宇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交流互动,营造传统文化的现代感、时尚文化的民族感,缩小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兼容,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公众理解度和社会认可度

  (四)加强人才建设,繁荣文化市场。组建区属文化经营机构,设立专项资金,为静安荷兰设计孵化器、安垦孵化器、静安领军人才孵化器等项目建设提供必要支撑,加快文化创意产业本土人才的培养,促进专业人才集聚,形成产业后备军。

  为此,建议静安区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市的发展战略,挖掘文化底蕴,整合人文资源,加大投入和培育,坚持“文化先导”发展方向,努力建设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特色区,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同步良性发展。

  为此,建议闵行区政府在主要或条件许可的菜场、小区,充分利用小区电子屏,推广实施信息化菜价监测平台,既方便居民百姓,也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项目,更对平抑菜价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