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青岛市委副主委、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莫照兰,致公党青岛市委党员、山东省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于炳亮反映:
我国现有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手段是监测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以及入海污染源,但是大多需要通过岸站和船舶对沿岸和近海的水体取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近年来,我国采用了海洋水质监测浮标、船载现场监测技术等方式,但是现有监测手段仅局限于污染物浓度监测,而不能涵盖污染物排放量等信息,无法追朔污染源,难以在技术上遏制我国沿海海洋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而且由于海洋动力的作用会形成“排污区未必污染,污染区未必排污”的现象,一旦污染物离开排污口,海洋污染的责任就难以说清。
针对我国现有海洋污染监测现状,建议建立海洋污染实时连续动态通量监测体系,克服现有监测手段不足,掌握全方位海洋污染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准确定位污染源,使海洋污染处于可控状态。
实时连续动态通量监测体系在国内外都是一种新方法,是“通量监测、区域治理”的海洋监测治理新模式,主要监测人为污染。该模式将沿岸海域科学地划分成一个个区域,根据污染物主要在沿岸输送的特性,在区域两端各设立一个由浮标列组成的监测断面,长期监测流入流出该断面的各种物质的通量。依据通量监测的结果,环保部门可以真正了解每个监控区内每种物质排放量和区域排污总量,并借助监测结果追踪或排查排污企业,对排污进行有效控制。相比现有监测手段,实时连续动态通量监测体系具有以下三大优势:首先,通量监测突破了原有的水质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局限,不仅监测了污染物质的浓度,还监测了该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严格进行海洋排污的总量控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监测保障;其次,通量监测直接确定了各个区域的排污量和区域间的污染物通量,更加适应总量控制的需求,为科学确定排污总量和指标分配提供了科学依据;再次,通量监测是实时的连续动态监测,可以实现环境指标区域化,环境管理动态化,环境治理常态化。
对于建立海洋污染实时连续动态通量监测体系,建议如下:
1、做好海洋污染通量的准确性监测和计算。“通量监测、区域治理”的关键是通量计算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地计算通量,监测结果才能成为权威的执法依据。通量计算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测站布局的科学性和通量积分计算的准确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取决于测量技术的发展,建议大力发展通量监测所需的对水质长期、现场、连续监测技术,以及以浮标为基础的水质长期现场实验室监测技术;测站布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要对断面流动有明确的认识;通量积分的准确性建立在保证上述两个因素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海洋的往复输送、强烈混合和扩散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
2、开展通量监测传感技术研发及仪器装备研制,加大海洋环境通量监测所需的关键传感器、仪器的完善和标准化,以及关键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3、建立通量监测浮标观测系统。通量监测的要求是长期、连续,无法依靠船舶采样、实验室分析的传统方式进行,而小型水质监测浮标只能装载几种传感器,无力支持大型仪器工作。因此,要突破基于大型锚系浮标的现场实验室技术。
4、开展通量监测关键海洋学过程调查,包括海流成分精细测量与分析,离岸物质通量,絮凝、吸附、动力沉积,间隙水与再悬浮,不稳定沉积物的推移输运,石油污染物,输入性污染物等。
5、开展通量监测数据分析技术研发与软件化,包括通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通量监测结果分析与误差评估,排污量报告与污染事件预警,监测规程制定等方面。
6、建设通量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并试运行,包括通量监测指挥调度中心及监测保障系统建设,通量监测自动控制软件研发等,实现污染源排查与追踪。
7、建立通量监测示范区。在渤海选定合适区域,建立通量监测示范系统,推动区域性的污染监测与治理,使之成为解决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