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李才文,致公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蔺爱国反映:
目前,我国全面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出台系列指导意见,提升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研究生存在缺乏创新性、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制约了我国人才架构的形成。
一、导致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
1.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近年来一些原本不具研究生培养资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步得到招生资格,这些机构自身缺乏师资力量,往往通过联合培养甚至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另外,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少有一线学者和科学家真正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
2.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设置核心课程时,其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很难紧跟专业发展前沿,而研究生往往只是根据毕业要求修满学分,忽视了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
3.研究生论文研究缺乏创新性。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生在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时,往往根据指导教师课题的研究思路开展论文研究,以完成导师课题任务为主要目标,缺乏科学自由探索的原动力和知识创新性。
4.研究生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由于高校扩招,导致部分与基础研究相关专业的本、专科毕业学生就业压力大,选择考研究生成为这部分学生的最终选择,仅有少数的(10-20%)的学生是以科研兴趣为主导进行研究生学习,大多数研究生缺乏对未来发展的合理定位和长远规划。
5.研究生培养、学习年限缺乏灵活性。目前大多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年限为3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年限为3年。由于硕士研究生往往需要进行1年的基础课学习,而博士研究生则只进行3-6个月的外语和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有些科研院所的学生需要异地学习,时间较长,而真正进行专业课题研究时间有限。由此导致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缺乏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和系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培养真正的结构性高端人才的建议
1.严格审核研究生培养单位资质、控制培养规模。建立健全评估监督机制,评估现有培养单位资质;根据评估结果,控制培养单位学术类和专业技术类研究生比例和招生规模;集中优势资源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逐步分流淘汰落后资质培养单位。
2.改进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模式、重视专业课程设置。调整现行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基础课程由专业讲师队伍承担,专业课程由科研一线的学者或者科学家来承担;改变以完成导师课题任务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激发研究生以科研兴趣为主导的创新积极性。
3.调整现行研究生毕业年限、动态分流研究生培养类型。建议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时间调整为6个月,毕业年限调整为2-3年;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增加专业知识课程,学习期限不超过一年,相应毕业年限延长到4-5年;控制硕博连读学生和直升博士比例,硕博连读年限由5年延长至6年;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动态分流机制(即依据研究生的能力和特长,分层次、分方向动态培养),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性研究思路的硕士研究生直至完成博士学位,其他研究生则以培养专业型硕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