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海外联络 > 海外联谊
菲华同胞印象
  太平洋环绕的菲律宾是一个拥有7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从地图中看菲律宾,星星点点的岛屿镶嵌於蔚蓝海洋的怀抱,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在此环境滋养下的国度和一方百姓的秉性,融汇其间的一定是海的博大、海的宽广、海的包容。
  4月20至27日,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应邀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中国洪门联合总会第吉十二届职员就职典礼暨第五次全菲洪门恳亲大会。在行前准备工作中,我从省侨办了解到:现在的菲律宾约有一百五十多万华人华侨和一千多个华人社团宗亲组织,其中有约92%祖籍来自福建,7%来自两广,而且不少人是菲律宾经贸界的精英。由于我精通闽南话、客家话、粤语等方言,省委会于是派我参加组团出访,协助省委会王灼赓副主委做好联谊协调工作。
  我由此而踏上了这个美丽的岛国,亲身体历着以茉莉花香传扬生命繁华、以兰色海洋培育博大胸襟的“东海文化”。但是,此番出访给我印象最深、叫人铭感难忘的不是“千岛之国”天高云淡、海阔水碧、风光明媚的秀丽景色,而是在与旅菲华侨华人交往过程中所处处洋溢着的浓浓亲情和淳淳乡谊。
  机场邂逅
  还在厦门机场侯机的时候,我们一行关于洪门的谈话引起了一位返菲的银发老华侨的注意。在求证了我们是赴菲参加洪门恳亲活动的福建代表团后,精神矍铄的老人向我们递上了名片,并自我介绍说是菲洪门竹林协议总社的原理事长,名叫林钟英。虽是初次的邂逅,但他面对陌生的我们,却像是与熟络的朋友、和睦的邻居拉家常般地主动和我们谈起了菲律宾洪门的情况,谈起了他在菲的人生经历。无聊的侯机室因为有了他的热忱倾谈,而变得不再枯燥乏味;简约的相逢因为有了他的坦诚细诉,而陡添了久违的信赖和安慰。临上机前,他还热情地一再叮嘱:今后在菲律宾如果遇上什么事情需要帮助的话,别忘了按照名片上的电话与他联系。老人溢于言表的友善与襄助之情,一时间使得我们原本“空落无本”的心绪充溢起盈暖的感动。
  飞跃太平洋的空中之旅刚刚结束,老人再次用他的真诚给我们带来了乡情没有国界的关怀。我们一行6人都是初次出境,办理出关手续显得有些笨拙。当提领好行李步出马尼拉机场大厅时,同机的乘客早已不见了踪影,空落落的大厅丝毫不见有接机的人影。感觉遇事不顺的我心里“扑噔扑噔”地犯起了嘀咕:按理,应该有人在此举牌等候我们才是,难道是我们出来前没联系好?正在大伙左右为难不知所措之际,只见已经走出机场的林钟英老人迈着急促的脚步向我们赶来。他说,我就担心你们不懂得走出来,果然如此。这里与国内不一样,得走过门外的马路到下面的迎接坪才算走出了机场。
  在他的引导下,我们穿过大厅外的马路,沿着斜坡拐了个弯便来到机场的迎接坪。这是一个露天的接机场所,如同国内大型的公交车站一般。许多接机的、拉客的或叫卖的仍在夜色下执着地等待着、守望着。微风拂面,星辰乍现。只见人群簇拥处的显眼位置,有人在栅栏外拉扯了一条“欢迎海内外洪门昆仲”的红布条在向我们挥手致意。我迈步向前,主动地与他们握手致谢。在经过彼此简单的介绍后,等候一旁的《世界日报》记者举起照相机拍摄下了这相会的一幕。而林钟英老人却在一旁默默地帮我们看守着行装,并等到把我们送上了车后,才和我们挥手再见,与他的家人转身离去。
  接我们的车子缓缓行进在马尼拉椰荫大道上。透过车窗,夜幕下菲律宾的南国热带风光在荧光下显得虚实迷离而五彩班驳。海湾边乘凉的人们正悠然地享受着音乐、啤酒和美食。我拉开车窗,任海风吹拂疲惫的颜容,脑海中不停地浮现着林钟英老人慈祥的笑容。这笑容,就像是车厢内正播放着邓丽君的《昨夜星辰》,温婉地安抚着我们一行劳顿的心灵。感动着这异国他乡的相连血脉,感动着这萍水相逢的友情乡谊,我知道,初历异乡的我已不再心感孤独。而这样的一份感动,只有亲历了这样的关怀的人们,才会拥有刻骨铭心的深刻体会。
  中国城
  承办中国洪门联合总会第吉十二届职员就职典礼暨第五次全菲洪门恳亲大会的洪门秉公社,在菲律宾洪门五属中属于人员较少的社团。面对这样大型的活动,他们不得不从其他四属中抽调工作人员来一同参与会议的筹备。原本希望能在当地华侨华人的陪同下,抽空多走走看看的我们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主动提出可以帮助做一些会务工作,但洪门秉公社的工作人员婉言谢绝了我们。
  于是次日,我们在用完早膳后,独自地顶着烈日在马尼拉大酒店(Manila Hotel)对面的稻米公园(Rice
Park)和海湾闲逛了一圈。回到酒店后,看见昨晚接机的苏世选先生、庄泽联先生、邱允建先生和施涌妙先生已在大厅等候我们多时。“你们不熟悉这里,自己出去走别说不安全,起码是很不方便的。”满脸歉意的施涌妙先生说:“你们第一次来,无论如何我都得抽空陪你们的。现在,什么都别说,我们到中国城去看看。”他们都是年过六旬的长者,平平实实的一席话从他们的嘴里说出,不知已融化了多少的真情和关切。
  执拗不过海外侨亲的盛情,我们于是在他们的陪伴下乘车跨越了以布斯河(Bush
River)为界的布斯桥,来到了马尼拉华人区(中国城)的主街道——王彬街(Wang Bin Street)观光。
  王彬街是马尼拉华裔聚居的中心,具有世界各地中国城(China Town)
的特色。最显眼的便是古色古香的旧式门楼牌坊屹立在街道的各个道口,使人一望便知道这样的风格只属于中国。根据菲华历史博物馆的介绍说:中国城落户菲律宾始于从西班牙统治时期,从中国大陆东南诸省移民过来的劳工潮,为了语言习俗及安全因素而聚居在一起,经历史的演替慢慢形成的。因此,在这里的商铺有些已经超过了五个世代。走进城中,店铺的招牌广告上,形形色色的中文与英语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使我们这些异乡客对商家的经营项目一目了然,摆脱了一个上午“甍茬茬”的混沌态势,心情已然愉悦了许多。
  王彬街的繁华在于它的商业和物流。街道的两旁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银楼钟表店、中西药房、香烛店、印务所、糕饼蜜味店和餐馆,经营者大多数为来自福建的华侨华人。“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小商铺,生意都连通世界,个个都拥有不少的身家(财产)。”在这里,你可以用闽南话随意地与商家交流,或讨价还价,偶尔还会有新近至此的移民用地道标准的普通话向你推荐商品,使正用英语咿呀学语的我们不免也会感到诧然。当我们采购当地特色服饰来到一家商铺时,一位经营服装生意的女士告诉我们说,她是从湖南嫁到这里来的,在这做买卖就像是她在泉州工作一样,没有太多的分别。
  王彬街的中国城,除了是华人商业的中心外,还是菲华社团及姓氏宗亲组织的大本营。在这里,举凡商业、教育、音乐、健康社林林总总不可记数,招牌大多挂在了街道的高处而不影响商铺的生意。菲律宾中国致公党的总部就在与王彬街道相连的LASMREN街道的马诺大厦(Mannor
Building
)上。这些菲华社团及姓氏宗亲组织代表了旅菲华人世世代代的守望相助,“它们就像是情感融合的凝聚力,使得许多传统的中华文化与习俗得以继续不断地流传下来。”陪同我们的施涌妙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到,“华人社团和组织,就是我们国人在海外团结拼搏的缩影和写照。”
  是啊,海外侨胞不论是沐浴在蕉风椰雨的东南亚,还是身处天涯海角的五大洲,无不因悠悠故乡水而乡心眷眷。在离我们下榻的马尼拉大酒店不远处、黎刹公园的西南一隅,菲律宾华侨华人便捐建了一座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公园。在公园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座壮伟的石灰云柱牌楼,横额上镂刻“天下为公”四字,园内垂柳掠拂湖面,琉璃瓦顶覆盖雕梁画栋的曲廊,不仅成为游客歇足小憩,雅赏假山花木的场所,也成为了海外华侨华人思乡怀旧的最好寄托。
  四月的菲律宾是最为炎热的季节,但陪同我们在中国城观光的旅菲侨亲们全然忘怀了这是他们最少出来走动的时节,坚持要陪我们到SM商场逛街采购、参观古迹、品尝风味Halo
Halo……,当他们问及我们是否还要继续参观马尼拉其它的中国城时,身为晚辈的我们真诚地婉谢了。面对从昨夜延续至今的感动,我想我已无须再去游历异乡的中国城,我们本身就已经处在这些华侨华人用他们的最真切的热忱和最淳厚的乡情为我们在心中营造起来的不朽的中国城了。
  华社与华人防火会
  菲律宾炎热的太阳、湛蓝的海水和悠久的历史,不断给我们提供着难以忘怀的心得。可更使人难忘的是这个国家的人,特别是融入了菲律宾社会的华人华侨和华人社团。
  古往今来,中国移民在国外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华侨华人的团结与拼搏。在移民菲律宾的早年,由于华社没有警察权力,配合政府的决策依法行事或是同侨间有任何的钱财利益乃至什么误会纠纷,通常都是由自发组成的宗亲会等组织出面调解处理,以息事宁人大事化小事或无事态方法解决争端。但涉及到社群、族群和集体的利益时,漂泊异乡的华侨华人的权益往往无人维护声张,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1952年底,菲律宾军部以共嫌名义逮捕了三百多名华人,加上国会中不利于华社的菲化案纷纷出笼,菲华社会于是感觉有必要联合各途商会领袖,组织起来成立华人社团,代表华社发出共同心声,向政府反映须审慎行事,以免造成社会不安,影响商业活动及陷害无辜。经过一番努力,1954年3月菲华社会召开了全菲十二地区200多商会或同业公会代表会议,通过成立菲华联合总会,联合各地商会和乡亲通力合作,薪火相传,以华社利益为优先考虑,同赴时艰;以折中尊俎的手腕,据理力争,使致种种不利菲华人的法案减少减轻到最低限度,开拓了华人社会历史的新航路。
  4月24日,当我来到位于马尼拉市马伦洛区的8层商总大厦展览室时,菲华商联总会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和感人故事便在眼前一幕幕地展现。时至今日,商总大厦的七层多功能大礼堂还经常举办各类座谈会,邀请政府与文教科社各方面的专家前来演讲,解答华社对法案的疑虑,增进华侨华人的知识,而成为了华人社会校外教育的延伸。如不久前,商总专门举办了一场《反分裂国家法》的讲座,沟通认识,促进理解,为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不遗余力。此外,这里还经常举办工商展览,协助常年报到手续,鼓励自动报税纳税以及集体规划事情等。而商总各届理事们除了出钱出力牺牲时间服务华社毫无怨言外,举凡协助政府推广教育的农村校舍方案亦鼎力支持,至今菲华商联总会已经捐建了两千多所校舍遍布全菲各个角落;此外,每逢国家遇到有天灾人祸,商总同样发挥人溺己溺的博爱精神,前往灾区救济,让菲人同胞感德于怀。于是,菲律宾政府曾特别颁令每年的3月23-29为商总周。
  从1904年成立第一家华人商会——菲律宾中华商会以来,菲律宾有各类华人社团一千多家,这里的华人、华侨不仅政治经济上很有成就,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华人社会的志愿消防队——华人防火会。
  马尼拉各规模的华人社区一年平均大小火灾有近百起,由于政府救火力量不足,1980年当地的华人社团决定成立一个救火队,队员全部由华人华侨自愿组成,多为大学生和工厂商店的员工。每位队员都配有一个对讲机,一旦发现火情,总部立即通知全体人员,此时,所有防火队员会放下自己的一切活动,赶到火灾现场救火,而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一民间自助模式的消防组织,有效缓解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华人华侨财产的损失,很快便在全菲华人社会推广开来。如今,菲律宾全国各地已经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华人救火队、防火会100多个,拥有消防车300多辆,平均每个街道都有2-4辆的消防车。菲律宾总统曾经说过,菲律宾华人防火会的建立是“创下了一项世界纪录”,世界上其他地方还很难再找到第二个由民间、由华人华侨自发组织的为大众无偿服务的业余防火队。
  二十多年来,华人防火会救火的次数已无法统计,授予各家防火会的奖牌奖杯布满了会所的墙上和框中,有些受灾民众及华人华侨还主动捐赠防火会的建设资金,用于防火会的设备维护和更新。当然,对于那些在救火中牺牲的华人华侨,当地的民众也没有忘记他们,而将他们的英雄事迹留存在了菲华历史博物馆中,使得每位到此观光的游客都能与他们一道一遍遍地重温救火英雄们的感人故事,重新体历一番荡气回肠的无畏气慨。
  故友重逢
  在菲律宾访问的日子里,我们时时刻刻都感觉到了乡亲的热情和情谊,就象马尼拉海滨落日那样鲜红温馨,象百胜滩的湖水那样清澈动人。
  4月22日傍晚,菲律宾中国洪门联合总会第吉十二届职员就职典礼、近南校董会新届职员宣誓就职典礼在马尼拉大酒店隆重举行。我刚刚走进会场,洪门秉公社的前任理事长吕季松远远看见我就招手向我走来。他拉着我的手说:“来,有人一直在找你。”
  穿过人群,他把我带到了一张席桌前,用闽南话说道:“克强,这是不是你要找的人?”只见一位年届八旬的老人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棉国,是你!”“许先生,好久不见!”我们彼此向前紧紧握住了对方的双手。
  认识许先生是十年前在三明举办的首届国际招商节。许克强夫妇作为省侨办协助市侨办邀请的海外客人第一次来到了三明,我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这批海外侨胞在三明活动5天的全陪,也由此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时许先生在菲律宾《世界日报》担任公关部主任,我还专门撰写了一万多字的通讯报道《绿色之旅三明行》委托他帮助刊登。许先生也没有食言,在《世界日报》连续刊载了七期的半版。这篇文章在当年的三明对外宣传好稿件的评选中,荣获二等奖。许先生因对我印象颇佳,还积极向省侨办推荐我到省里工作,但此事终因人事变动而未果。其后几年,我虽每年都有给他寄送贺年片,可总没回音。想到他年事已高,可能已赴美国投靠女儿,我们的联系也就渐渐中断了。
  此次能再次见到许先生,而且看他依然健朗,精神饱满,双目炯炯,我多少有些激动。他久久地握着我的双手,动情地说:“我从《世界日报》上看到了你的名字和刊登出来的照片,就猜想是你,又不敢确认。打电话和省侨办的吴若三副主任联系,他说你在莆田工作。所以我还是没办法肯定是你,就叫了季松帮我找你。”
他的一席话说得我既感动又惭愧,“哎,十年了,真快呀。如今,我太太在美国和女儿一起,我就一人在菲律宾生活。年纪大了,常想以前的事,也希望能多为下一代办些实事。”他告诉我,他也常常到国内走动,做些公益事业,以了结自己毕生的夙愿,以后希望能加强和致公党的联系,共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简单地和许老先生聊了自己近几年的工作变动后,我由于要参加团组的活动,只能和许老先生匆匆告别。在会场热闹的氛围中故友短短的相见,使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温馨,使四周洋溢着动人的友情。十年的偶然相遇,跨越了年龄的横亘与忘情,跨越了东海太平洋的阻隔与飘摇,彼此留下了一份知心知意的关怀和心心相系的感动;十年的风风雨雨,洗却了人生的苦涩铅华,洗却了求索的艰难躁动,留给我们彼此的依然是不变的真情和温暖的友谊。在此后每天的活动中,许老先生每天都来看我,与我叙旧。他还一再叫我腾出空暇与他四处走走,他说,以前是你陪我,这次你到菲律宾一定得让我也陪陪你。但苦于自己是访菲团的协调人员,难以抽身与他一同共渡东海时光、同游海湾美景,我只有将歉疚留藏心底,将祝福放在心海,默默地、真诚地为他祈祷。
  当访菲行程结束,我们再次来到马尼拉机场,登机离去时,我回首望了望菲律宾这块给我留下美好记忆的土地,感慨万千。是啊,时间虽短,但我的内心已难忘菲律宾古朴自然的山山水水,难忘菲律宾华侨华人的真情厚意,别了,菲律宾;别了马尼拉,我诚挚地祝愿所有的菲律宾华人华侨幸福、美满,祝愿热情好客的菲律宾人民快乐、安康。
  (福州 吴棉国)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