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9月,中国致公党四川省委访问团出访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访问团进行了多方拜会,涉及三国的10余个著名侨团、近百名侨领侨商等华人华侨人士。我们同海外华人华侨共同关注和达成共识的方面相当广泛,囊括政治历史、商业贸易往来以及旅游观光等各个层面。其中,令人记忆犹深的则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愿以我在访问期间的亲见亲闻证实: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文化根脉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身份识别密码,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共同的精神家园。
菲律宾中国洪门致公党总部: 翰墨飘香
就我之见,由于菲律宾被西班牙殖民三百多年,被美国殖民半个世纪,是一个在语言、宗教信仰以及政治体制西方化程度较高的国度。我们拜访的中国洪门致公党属于民间社会团体,其活动经费及场所均为自筹。在成员组织、法律地位、特点性质、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等各方面与中国民主党派截然不同,着实让人感到有些陌生。
但是,当你一踏进总部会所,熟悉的中国文化气息就会扑面而来。洪门昆仲们大都操一口带有浓郁闽、粤乡音的汉语,相互之间尊称“大哥”;见面时行抱拳礼,拱手以示“久仰”、“幸会”之意;摇曳的香烛供奉着洪门宗亲的排位;门框上贴有“洪气一支通达五湖四海,宗分万派产生百子千孙”的楹联,墙上悬挂着“致力为公”等牌匾题词------洋溢着中国文化翰墨之香,表达着中国式的忠心义气,保留着中国式的民俗风习,牵连着中国致公党与海外爱国洪门组织之间的历史渊源,悠悠地流淌着华夏民族绵延五洲四海的文化!
为什么我第一次踏上陌生的菲律宾国土,与各位洪门昆仲本是“异国初识君”,却好似“故友重相逢”?因为,我们不仅了解和熟悉菲律宾中国洪门致公党光荣历史,久仰和分享着各位洪门昆仲的奋斗精神,还在于,只要我们一相逢,就无事不刻生活在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之中!
客家人:游走世界,不变的是华夏文脉悠长
在印尼期间,访问团于9月6日拜访了巴厘客家乡亲会,谢晋德主席及夫人、李美琴副主席、李景荣副主席等进行了交流座谈。
客家人从中原腹地行走天下,“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展示出与生俱来的勃勃生机。客家人出现了不少商界精英,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美誉。客家人虽移民世界,但始终通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形式保持与祖(籍)国的亲情相依。客家文化特点是耕读传家,保留古代汉民族的特点,有学者称之为古汉文的活化石。
巴厘客家乡亲会作为一个民间社团组织,他们长期为当地的华文教育疏财献力。此次交流时,谢主席最为关心的就是希望通过四川省侨办选派中文教师到巴厘任教,为促成此事与省侨办文春燕副处长进行了反复沟通。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高度自觉的中国文化的坚守者
在马来西亚访问期间,访问团于9月1日与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陈志成会长、胡月霞署理事长、张春生秘书长、丁乃钦财政、南洋商报记者刘为义等进行了交流座谈。
考虑到对方为从事文化交流的社会团体,其联系的成员或工作对象大都是青年书生。我特意潜心设计了一段书卷气浓郁的致辞。
“前一站我们拜访了菲律宾洪门致公党,下一站我们将拜访印尼华商总会,今天拜会马来西亚留华校友联合总会,是我们此次出访的中间一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为中间。有趣的是,与留华同学会的年轻朋友们的朝气蓬勃,欲将成长为社会中流砥柱的气势不谋而合。”
“访问团作为和平友谊的使者,不仅带来了四川致公党1400多名党员的牵挂、问候和美好祝福,同时还带来了盛情邀请:期待和欢迎到四川探亲访友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留华同学会是读书人的联系平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中国读书人的讲究和追求,明朝董其昌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热情邀请同学会的同仁们来四川走走看看,名山大川定会给你见识和灵气!”
“珍视朋友和友谊,本是炎黄子孙世代传承的优美遗教。唐代诗人王勃有句脍炙人口的广为吟唱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么从今往后,我们就是隔山隔水不隔情意的老朋友,期待在四川与老朋友再叙友谊再论发展。”
得知胡月霞女士为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汉语专业博士,刘为义先生曾就读中国传媒大学,接受过标准的中国高等教育时,即刻幽默自嘲“在汉语大师们面前吟诗颂词,实属班门弄斧、班门弄斧”!相互之间心有灵犀,谈笑风生!
交流过程中,当访问团成员对留华同学会推动马来西亚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交流所作出的贡献表示钦佩时,留华同学会人士一致表示:开展华文教育,不仅是华人华的事业发展之需,而且更重要的是才能留住华人的“根”。
我以前搜索过相关资料,所以我确信这绝非应景之词,在座的陈志成会长早在09年的一次讲话中就作过完整理性表述:“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有根有魂,才是强国富民之本。……神州的锦绣山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刻都在我们的脑海里。今日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之一。随着改革开放,海纳百川,中国也已为海外华人奠下世纪的基业,更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心灵磁场,精神寄托所在。……相对的,在海外出生的青少年儿童,由于他们生长的环境,教科书的本地化,中国几乎已成为一个地理名词,这是令人担忧的。站在华族的立场,这种失根的趋向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我们感到欣慰,中国国侨办、各省市侨办已注意到这点,尤其是国侨办更是统帅大军,每年都派遣数以千计的华文老师到世界各国去教导中文,培训教师。在走出去的同时,也采取请进来的方案,邀请各国的华文教师到国内来观摩学习,以加强华文师资的阵容;此外,各地侨办也在国侨办的支持下,纷纷主办冬令营、夏令营、寻根之旅等活动,让华裔青少年能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这对于日后传承中华文化的工作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这就是留华同学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坚守。
据初步了解,在受访人士中,不少人还保留了中国国籍,大部分已经是外籍华人。但他们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外国人,仍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中华文化情结。在许多国家,海外华人的经济地位和教育程度都较高,对主流社会的公共舆论开始有一定的影响,而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的情感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加强,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华人对自己种族和文化之根感到自豪,可以说,“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根,是我们加强交流,推进公共外交的坚实基础。
归国之后,访问团带回了和向各方转达了留华同学会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坚守的精神,并向相关部门建议:
进一步关注和积极联络海外人文社会科学高端人才。
公共外交是个全局工程,需要不同部门的协调和共同努力。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都积极吸引高端人才为祖国服务,并取得了显着成效。除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所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拓宽高端人才的范围,将那些活跃于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领域且真正能够有助于中国公共外交实施的人才纳入引进的对象之中。
顺应海外华侨华人的迫切要求,调整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华文教育,牢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根”。
【作者简介】陈恩美,四川省人大常委,致公党四川省委员会副主委,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民族学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