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泸合作"结硕果 和谐泸州谱新篇--"致泸合作"工作会的经验与体会
1998年,致公党四川省委与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致泸合作"协议,拉开了"致泸合作"的序幕。2000年6月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吴明熹会同民进中央副主席张怀西、民革中央副主席胡敏率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对泸州古蔺、叙永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将泸州列为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的正式联系点,"致泸合作"在广度、深度上有了新的突破,从而也确立了"一党为主,多党参与"的民主党派支边扶贫工作新模式。2004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亲临泸州检查指导"致泸合作",并作重要指示,为"致泸合作"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
"致泸合作"在以致公党等民主党派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的关心下,在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在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古蔺、叙永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及"致泸合作"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以为贫困地区引资、引智、引技术为重点,开展了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救灾、扶贫等方面的支边扶贫项目20余项,引进和落实资金近3000万元,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致泸合作"的开展,得到了上级和有关部门的肯定。2002年,致公党四川省委荣获致公党中央"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为在全省形成重视支边扶贫工作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致公党泸州市委也因为"致泸合作"的开展多次获得表彰。2005年,在中国致公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被致公党中央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被泸州市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在中央统战部对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的表彰大会上致公党泸州市委荣获"先进集体"称号,是致公党四川省唯一受表彰的市级组织。
"致泸合作"成绩的取得与致公党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的正确领导,与民主党派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省委统战部、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省侨办、"致泸合作"项目单位的鼎力支持分不开,与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古蔺、叙永县委、县政府及两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分不开。以下我们谈几点经验体会。
一、中共的领导和支持是搞好"致泸合作"的重要前提
"致泸合作"工作得到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为搞好"致泸合作",中共泸州市委专门成立了"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办公室",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亲自挂帅,成员包括统战、扶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负责同志。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年都要听取"致泸合作"工作进展汇报并多次亲临"致泸合作"单位检查指导工作;中共泸州市委统战部每年召集党派和有关部门专题研究"致泸合作"工作。中共的领导和支持是"致泸合作"顺利开展和不断拓展的重要前提,使致公党有了充分履行职能作用,帮助泸州经济发展和古蔺、叙永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舞台和空间。
二、领导高度重视,制度逐步规范是搞好"致泸合作"的根本保证
致公党中央高度重视"致泸合作",2002年将"致泸合作"写入"十二大"工作报告,2003年4月致公党中央吴明熹副主席亲自出席在泸州召开的社会服务工作会并作重要讲话,2004年9月和2005年3月,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副主席杨邦杰先后莅临泸州检查指导了"致泸合作"工作。致公党中央联络部负责同志多次深入泸州进行调研,了解项目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致公党省委陈杰主委每年几次到泸州项目点检查指导工作。
致公党省委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成立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定期研究"致泸合作"工作,明确思路,确定重点,分区域对项目进行落实,并将完成情况列入目标考核,形成联系制度,定期上报项目进度,使"致泸合作"工作有了完善的机制。从致公党中央到致公党四川省委,再到致公党泸州市委都有"致泸合作"的对口联系部门和人员;从项目承办单位到扶贫县的职能部门,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合力,使得"致泸合作"支边扶贫工作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发挥"侨、海"优势,协调社会关系是搞好"致泸合作"的重要条件
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仅凭自己力量开展"致泸合作"不仅工作领域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工作也难以持续健康地进行。为此,我们主动向致公党中央汇报,加大与省级兄弟组织的沟通,加强与省内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国内外NGO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广泛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帮助民族贫困地区争取项目和资金。通过发挥"侨海"优势,兄弟组织、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以及国内外NGO在希望小学建设、贫困学生资助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2004年,在致公中央的关心下,致公党泸州市委和致公党无锡市委正式结成了帮扶对子,拓展了"致泸合作"新领域,两地在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加强。正是有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才使"致泸合作"各项目进展顺利。
四、多重结合,与参政能力建设互相促进是搞好"致泸合作"的不竭动力
"致泸合作"是我们参政议政的实践平台,是海外联谊工作的延伸。将"致泸合作"与自身建设结合起来,健全组织、锻炼党员、培养人才;将"致泸合作"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扩大我们的实践平台,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将"致泸合作"与海外联谊工作结合起来,丰富海外联谊的形式和内容;将"致泸合作"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山区困难群众。多重结合,使"致泸合作"与党派参政能力建设互相促进,提高了党派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致泸合作"锻炼了我们的党员,推动了党派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工作开展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
民主党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致泸合作"向纵深发展。
我们将在致公党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省致公党员,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将"致泸合作"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奋斗。(致公党中央社会服务部)
"致泸合作"在以致公党等民主党派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的关心下,在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在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古蔺、叙永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及"致泸合作"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以为贫困地区引资、引智、引技术为重点,开展了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救灾、扶贫等方面的支边扶贫项目20余项,引进和落实资金近3000万元,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致泸合作"的开展,得到了上级和有关部门的肯定。2002年,致公党四川省委荣获致公党中央"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为在全省形成重视支边扶贫工作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致公党泸州市委也因为"致泸合作"的开展多次获得表彰。2005年,在中国致公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被致公党中央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被泸州市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在中央统战部对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的表彰大会上致公党泸州市委荣获"先进集体"称号,是致公党四川省唯一受表彰的市级组织。
"致泸合作"成绩的取得与致公党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的正确领导,与民主党派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省委统战部、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省侨办、"致泸合作"项目单位的鼎力支持分不开,与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古蔺、叙永县委、县政府及两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分不开。以下我们谈几点经验体会。
一、中共的领导和支持是搞好"致泸合作"的重要前提
"致泸合作"工作得到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为搞好"致泸合作",中共泸州市委专门成立了"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办公室",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亲自挂帅,成员包括统战、扶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负责同志。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年都要听取"致泸合作"工作进展汇报并多次亲临"致泸合作"单位检查指导工作;中共泸州市委统战部每年召集党派和有关部门专题研究"致泸合作"工作。中共的领导和支持是"致泸合作"顺利开展和不断拓展的重要前提,使致公党有了充分履行职能作用,帮助泸州经济发展和古蔺、叙永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舞台和空间。
二、领导高度重视,制度逐步规范是搞好"致泸合作"的根本保证
致公党中央高度重视"致泸合作",2002年将"致泸合作"写入"十二大"工作报告,2003年4月致公党中央吴明熹副主席亲自出席在泸州召开的社会服务工作会并作重要讲话,2004年9月和2005年3月,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副主席杨邦杰先后莅临泸州检查指导了"致泸合作"工作。致公党中央联络部负责同志多次深入泸州进行调研,了解项目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致公党省委陈杰主委每年几次到泸州项目点检查指导工作。
致公党省委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成立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定期研究"致泸合作"工作,明确思路,确定重点,分区域对项目进行落实,并将完成情况列入目标考核,形成联系制度,定期上报项目进度,使"致泸合作"工作有了完善的机制。从致公党中央到致公党四川省委,再到致公党泸州市委都有"致泸合作"的对口联系部门和人员;从项目承办单位到扶贫县的职能部门,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合力,使得"致泸合作"支边扶贫工作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发挥"侨、海"优势,协调社会关系是搞好"致泸合作"的重要条件
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仅凭自己力量开展"致泸合作"不仅工作领域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工作也难以持续健康地进行。为此,我们主动向致公党中央汇报,加大与省级兄弟组织的沟通,加强与省内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国内外NGO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广泛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帮助民族贫困地区争取项目和资金。通过发挥"侨海"优势,兄弟组织、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以及国内外NGO在希望小学建设、贫困学生资助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2004年,在致公中央的关心下,致公党泸州市委和致公党无锡市委正式结成了帮扶对子,拓展了"致泸合作"新领域,两地在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加强。正是有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才使"致泸合作"各项目进展顺利。
四、多重结合,与参政能力建设互相促进是搞好"致泸合作"的不竭动力
"致泸合作"是我们参政议政的实践平台,是海外联谊工作的延伸。将"致泸合作"与自身建设结合起来,健全组织、锻炼党员、培养人才;将"致泸合作"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扩大我们的实践平台,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将"致泸合作"与海外联谊工作结合起来,丰富海外联谊的形式和内容;将"致泸合作"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山区困难群众。多重结合,使"致泸合作"与党派参政能力建设互相促进,提高了党派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致泸合作"锻炼了我们的党员,推动了党派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工作开展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
民主党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致泸合作"向纵深发展。
我们将在致公党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省致公党员,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将"致泸合作"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奋斗。(致公党中央社会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