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社会服务 > 支边扶贫
八载情注泸州---"致泸合作"八周年纪实
  已近冬天的泸州城,仍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样子。
  八年了,随着民主党派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暨"致泸合作"工作会的召开,致公党和泸州人民已不知不觉携手走过了2000多个日子,谱写了一曲多党合作共建和谐社会的赞歌。
  情定泸州
  1998年,致公党四川省委会与中共泸州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致泸合作"协议,拉开了"致泸合作"的序幕。2000年6月,泸州被列为致公党中央智力支边扶贫领导小组的正式联系点。
  2000年10月,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率专家组,对泸州下属的国家级贫困县叙永县进行了为期7天的可持续发展调研,所形成的可持续研究报告为叙永"十五"期间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在"致泸合作"框架下,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先后邀请并组织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专家学者200余人次深入到古蔺、叙永调研,举办各种主题的讲座论坛,同时组织当地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
  "致公党各级组织所开展的帮扶工作,为当地干部群众开阔视野、转变观念,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起到重要作用。"泸州市副市长梁伟华说。
  情暖泸州
  致公党中央高度重视"致泸合作",中央联络部一位曾多次深入泸州进行调研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去一次,就感觉时间不够用。这些年致公党各级组织为"致泸合作"尤其是为当地社会事业发展所落实的每一项活动都感染着当地人民,也感染着为此付出心血的致公党人。
  梁伟华是致公党中央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普通委员。在泸州市致公党党员开展的人人为"致泸合作"献计出力,个个为"致泸合作"添砖加瓦的活动中,为了丹山水泥厂技改项目贷款资金的尽快落实,他多次到叙永矿山考察,去成都、上北京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争取支持;为了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他跋山涉水深入古蔺、叙永6个乡镇9所学校140名失学儿童的家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了加快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的进度,他还带着丝绸公司负责人深入到古蔺、叙永察看和落实栽桑面积,并三上北京汇报情况,争取资金。
  在"梁伟华"式党员的努力和帮助下,泸州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由致公党四川省委会联系,爱德基金会失学儿童"重返校园"项目资助古蔺、叙永两县801名失学儿童每年145元,目前受资助的学生已大部分完成小学学业升入初中;引进爱德"重建危校"资金10万元重建古蔺箭竹苗族乡蔓岭小学教学楼,解决了居住在海拔近1500米,周围3个村2800多个家庭上学学生的常年奔波之苦;为叙永县人民医院争取到日本利民工程价值1100万日元的X光机一台;帮助高寒山区马嘶苗族乡争取到20万元资金,解决了当地3000多人的饮水问题,结束了当地群众翻山越岭肩挑背驮喝水难的历史。
  黄同坪村是叙永县的一个特困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30元,21户苗族同胞居住在海拔1400米的构皮山坡上,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公路,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通过致公党多方努力和反复协调,2003年,新村落成,21户苗族同胞实现了整村搬迁。乔迁新居时,致公党四川省委会还联系省侨办为每户村民送来了彩电和日用品。看着漂亮的新房子和屋子里摆设的这些新鲜物件,村民们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民族舞,用自己民族最崇高的礼节和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情系泸州
  "致泸合作"的特点是"一党为主,多党参与",泸州市的各民主党派在中共泸州市委的领导下,通过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引进了一系列项目。在民革泸州市委积极牵线搭桥下,国家建设项目隆百铁路已于2004年底正式开工,民盟、民建、九三等党派也分别与纳溪白节镇签订了"盟白合作"、"建白合作"和"九白合作"协议。目前,已取得引资80万元、种植茶叶500亩、会员投资160万元进行竹业新品开发等系列成果,为"致泸合作"的成功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吴明熹表示,今后致公党将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优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在"致泸合作"中着重增加科技扶贫的内容,加强开展中等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新型农村医疗卫生合作体制的建立和农民基础性职业培训等项目,把扶贫的思路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来源:政协报)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