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就是一部小说"--记归侨女作家莫耶
韩三洲
来到延安,站立在夕阳映照的宝塔山下,耳畔多半会响起那首著名的歌曲《延安颂》。
《延安颂》的词作者,是从茶乡福建安溪走出的女作家莫耶(1918~1986)。莫耶,原名陈淑媛。父亲陈铮是缅甸归侨。1932年,莫耶随父居厦门鼓浪屿,就读于慈勤女中。上学期间,其习作散文《我的故乡》,被国文老师推荐在《厦门日报》上发表,由此引发她的写作热情,开始向上海《女子月刊》投稿,作品多被采用。1930年,上海女子书店的《女子文库》出版莫耶的第一部著作《晚饭之前》(独幕剧集),署名陈白冰。《女子月刊》还以莫耶的照片为封面,称她为"善写诗歌、剧本的女作家"。莫耶在上海期间,常与左翼作家蔡楚生等人接触,并深入工厂了解女工生活,写出一批宣传妇女解放的诗歌、小说、剧本,在《女子月刊》上发表,后来曾一度任该杂志主编。
抗日战争爆发后,莫耶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辑,投入抗日宣传和救济难民工作。这期间,她写了抗日救亡剧作《学者》。同年10月,19岁的她随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到达延安,这是从沦陷区及大后方到延安的第一个文艺团体。从这时候起,作家更名莫耶,意寓《搜神记》及鲁迅先生小说《铸剑》中那锋利的宝剑名(莫邪)。随后,她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莫耶任救亡室文娱委员。1938年春,莫耶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夏,转入文学系。在鲁艺学习期间,她创作的歌词《歌颂延安》,由中央宣传部征得本人同意,更名为《延安颂》,并由音乐系郑律成谱曲,在延安礼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演出,博得中央领导的肯定和称赞。于是《延安颂》的歌声响彻延安城,传遍各抗日根据地,甚至传到"国统区"和敌后以及海外华侨中,成为一曲激发抗日爱国热情的战歌。大批革命青年高唱这首歌奔向延安,加入抗日救国行列。《延安颂》至今仍传唱不衰,成为一支传统革命歌曲。
1938年冬,莫耶加入鲁艺组织的实习队,和作家沙汀、何其芳等,跟随八路军一二○师师长贺龙奔赴华北抗日前线,被分配到政治部战斗剧社任编剧教员。1940年春,任剧社创作组组长。她不仅从事创作,还参与编印前线刊物《战斗文艺》。同年她代表部队文艺工作者加入晋绥边区文联,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在晋西北兴县一座天主教堂大院里,贺龙大声说:"莫耶,是我们一二○师出色的女作家。"从1938年冬到1940年夏,莫耶除了和张可、刘萧芜合作创作大型话剧《丰收》外,还独自创作大型话剧《讨还血债》、《齐会之战》、《水灾》、《一万元》、《百团大战》;独幕话剧《叛变之前》、《到八路军里去》;歌剧《荒村之夜》等,还有一批歌词、舞蹈。剧社演出的服装,多由她剪裁缝制。有时她还登台演出。在战争环境里,她口袋里总是装着笔记本,随时随地采访、记录、写日记。在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她常常是一茶缸开水、一把炒豆充饥。有时在集体讨论后,连夜写出一个小戏,第二天就排练演出。
对一个终生追求真理的革命女战士来说,莫耶的一生并不平坦,而牵连她一生、现在又很少提到的政治事件,就是缘于她在1942年3月发表的一篇小说《丽萍的烦恼》。现在一提到自1941年后延安出现写暴露文学时的作品,就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其实,不应该忽视莫耶从生活经历中选取典型素材、抨击当时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的《丽萍的烦恼》。1942年3月9日,丁玲有感于两桩离婚案,在《解放日报》发表杂文《三八节有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中国妇女长期承受的封建压迫在革命圣地延安也并未彻底消失,一些有着"凌云的志向"和"刻苦的斗争生活"的女性,婚后在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的丈夫逼迫下却成了"回到家庭的娜拉"。
丁玲的文章发表一周之后,莫耶的短篇小说《丽萍的烦恼》也在《西北文艺》上发表,文中描写一个名叫丽萍的知识女性,为了反抗封建婚姻而投身革命,后与一老革命成婚,但这位女干部与首长结婚以后,只能待在家里生孩子,侍候着丈夫而不能出去工作,还因为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而冲突不断,而男权思想严重的丈夫却把丽萍的种种"牺牲"当作天职,以封建家庭观念束缚妻子,这让女主人公充满着无尽的烦恼,在某些章节里,小说还暴露和批评了个别工农干部对待知识分子妻子的粗野行为。《丽萍的烦恼》对中国社会进步中封建残存因素的探索,显示出莫耶创作观念的成熟。它在艺术形式上,恰好呼应了丁玲的感受,这两篇文章都在思考着如何消除进步制度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小说在《西北文艺》上发表后,顿时轰动了晋绥解放区,因为过去大家看到写革命队伍的作品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文章,而这篇对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式的作品,使人们耳目一新。
然而,在人们争相传阅赞扬这篇小说的同时,也有不同争议和反对意见。许多老同志就对《丽萍的烦恼》表示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老同志革命有功,也需要婚姻,需要生活,而这篇文章就知道反映了知识女性的烦恼,难道老同志就没有烦恼了?结果,《丽萍的烦恼》在讨论中很快被封杀,并酿成一桩严重的文艺事件。一些文章开始联系作者的出身进行批判,如说:《丽萍的烦恼》是"一篇含有小资产阶级偏见和歪曲现实的作品","是晋西北学风文风中的一股阴风",作者的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可以形成绝对主义;表现在文艺创作上,可以歪曲现实,流为讽刺"。此后,不仅这篇小说再也没有机会和读者见面,莫耶的人生道路也从此笼罩在重压之下。后由于贺龙、关向应、甘泗淇的关怀和保护,她才渡过难关。到了1947年,整党整军的"三查"运动中,在康生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下,莫耶因为历史问题与"反党小说"问题,再次遭受晋绥军区宣传部的批判斗争,还被禁闭在一座破窑洞里关押禁闭了几个月。莫耶在"三查"中挨整的历史问题,还有一段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的插曲。原来当年她在上海编辑《女子月刊》时,国民党特务骨干沈醉以《中央日报》记者的身份也在上海活动。因莫耶的父亲曾加入过"复兴社",沈醉在她父亲面前称晚辈,还曾追求过她。后来莫耶来到延安参加革命,沈醉的书信也追到了延安。此事莫耶本人并不知道,因为信都被上边扣住了。组织上因此也对她产生过怀疑,这也是她在整风、"三查"中不断遭整的另一个原因。此事直至"文革"中有人贴大字报后揭发,莫耶才得知其中的缘故。
多年以来,《延安颂》虽然继续在人们中间传唱,但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只有歌词而没有词作者名字的,莫耶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了。所有这些,并未影响这位女战士的革命意志。1948年秋,莫耶随《战斗报》被调回延安,跟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1950年,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后任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人民军队报》社长方唯若结婚。
1955年,莫耶转业到《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由省委常委兼)。1956年,在"反对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运动中,莫耶经省委分管领导同意,在《甘肃日报》上刊登铁路职工张凌虚被官僚主义逼害得精神失常的事件,并发表社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受到读者赞扬。1957年"反右"扩大化时,与这篇报道有关的人都被错划为右派。莫耶成为这起冤案的主要人员,受批判和降级处分,还差点被送到夹边沟去劳改。
1962年,莫耶临时主持《甘肃日报》社工作。在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莫耶因"张凌虚事件的报道"和小说《丽萍的烦恼》等历史旧账,又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斗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她又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反革命分子",受到更严厉的批斗,被关进"牛棚",下放农场劳动改造。直至1970年,才被暂时分配工作。可以说,由于《丽萍的烦恼》带来的政治后果,像挥之不去的噩梦,始终缠绕着莫耶的一生。
1979年,笼罩在莫耶身上的长年冤案得到彻底平反。年过花甲的她出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重新拿起搁置多年的笔,一心倾注在文学创作上,相继创作出电影剧本《战地火花》,中篇小说《春归》和《青山夕照明》以及短篇小说《走资派和牧羊娃》。编辑出版了自选集《生活的波澜》和回忆老一辈革命家的文章。1984年后,因心脏病多次住院,但还写出了《生命的搏斗》、《战斗剧社在晋察冀》,整理一本4万多字的《一本幸存的敌后日记》和散文集《烽烟集》、中篇小说集《春归》、战斗故事集《枪林弹雨见英雄》等。并写出自传体长篇小说《信念》的第一部《父与女》的初稿。1986年5月7日5时56分,莫耶是在喃喃地吟唱着《延安颂》中,走完自己人生最后旅程的,终年68岁。
著名作家杜鹏程曾这样形容说:"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来源:政协报)
来到延安,站立在夕阳映照的宝塔山下,耳畔多半会响起那首著名的歌曲《延安颂》。
《延安颂》的词作者,是从茶乡福建安溪走出的女作家莫耶(1918~1986)。莫耶,原名陈淑媛。父亲陈铮是缅甸归侨。1932年,莫耶随父居厦门鼓浪屿,就读于慈勤女中。上学期间,其习作散文《我的故乡》,被国文老师推荐在《厦门日报》上发表,由此引发她的写作热情,开始向上海《女子月刊》投稿,作品多被采用。1930年,上海女子书店的《女子文库》出版莫耶的第一部著作《晚饭之前》(独幕剧集),署名陈白冰。《女子月刊》还以莫耶的照片为封面,称她为"善写诗歌、剧本的女作家"。莫耶在上海期间,常与左翼作家蔡楚生等人接触,并深入工厂了解女工生活,写出一批宣传妇女解放的诗歌、小说、剧本,在《女子月刊》上发表,后来曾一度任该杂志主编。
抗日战争爆发后,莫耶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辑,投入抗日宣传和救济难民工作。这期间,她写了抗日救亡剧作《学者》。同年10月,19岁的她随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到达延安,这是从沦陷区及大后方到延安的第一个文艺团体。从这时候起,作家更名莫耶,意寓《搜神记》及鲁迅先生小说《铸剑》中那锋利的宝剑名(莫邪)。随后,她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莫耶任救亡室文娱委员。1938年春,莫耶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夏,转入文学系。在鲁艺学习期间,她创作的歌词《歌颂延安》,由中央宣传部征得本人同意,更名为《延安颂》,并由音乐系郑律成谱曲,在延安礼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演出,博得中央领导的肯定和称赞。于是《延安颂》的歌声响彻延安城,传遍各抗日根据地,甚至传到"国统区"和敌后以及海外华侨中,成为一曲激发抗日爱国热情的战歌。大批革命青年高唱这首歌奔向延安,加入抗日救国行列。《延安颂》至今仍传唱不衰,成为一支传统革命歌曲。
1938年冬,莫耶加入鲁艺组织的实习队,和作家沙汀、何其芳等,跟随八路军一二○师师长贺龙奔赴华北抗日前线,被分配到政治部战斗剧社任编剧教员。1940年春,任剧社创作组组长。她不仅从事创作,还参与编印前线刊物《战斗文艺》。同年她代表部队文艺工作者加入晋绥边区文联,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在晋西北兴县一座天主教堂大院里,贺龙大声说:"莫耶,是我们一二○师出色的女作家。"从1938年冬到1940年夏,莫耶除了和张可、刘萧芜合作创作大型话剧《丰收》外,还独自创作大型话剧《讨还血债》、《齐会之战》、《水灾》、《一万元》、《百团大战》;独幕话剧《叛变之前》、《到八路军里去》;歌剧《荒村之夜》等,还有一批歌词、舞蹈。剧社演出的服装,多由她剪裁缝制。有时她还登台演出。在战争环境里,她口袋里总是装着笔记本,随时随地采访、记录、写日记。在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她常常是一茶缸开水、一把炒豆充饥。有时在集体讨论后,连夜写出一个小戏,第二天就排练演出。
对一个终生追求真理的革命女战士来说,莫耶的一生并不平坦,而牵连她一生、现在又很少提到的政治事件,就是缘于她在1942年3月发表的一篇小说《丽萍的烦恼》。现在一提到自1941年后延安出现写暴露文学时的作品,就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其实,不应该忽视莫耶从生活经历中选取典型素材、抨击当时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的《丽萍的烦恼》。1942年3月9日,丁玲有感于两桩离婚案,在《解放日报》发表杂文《三八节有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中国妇女长期承受的封建压迫在革命圣地延安也并未彻底消失,一些有着"凌云的志向"和"刻苦的斗争生活"的女性,婚后在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的丈夫逼迫下却成了"回到家庭的娜拉"。
丁玲的文章发表一周之后,莫耶的短篇小说《丽萍的烦恼》也在《西北文艺》上发表,文中描写一个名叫丽萍的知识女性,为了反抗封建婚姻而投身革命,后与一老革命成婚,但这位女干部与首长结婚以后,只能待在家里生孩子,侍候着丈夫而不能出去工作,还因为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而冲突不断,而男权思想严重的丈夫却把丽萍的种种"牺牲"当作天职,以封建家庭观念束缚妻子,这让女主人公充满着无尽的烦恼,在某些章节里,小说还暴露和批评了个别工农干部对待知识分子妻子的粗野行为。《丽萍的烦恼》对中国社会进步中封建残存因素的探索,显示出莫耶创作观念的成熟。它在艺术形式上,恰好呼应了丁玲的感受,这两篇文章都在思考着如何消除进步制度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小说在《西北文艺》上发表后,顿时轰动了晋绥解放区,因为过去大家看到写革命队伍的作品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文章,而这篇对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式的作品,使人们耳目一新。
然而,在人们争相传阅赞扬这篇小说的同时,也有不同争议和反对意见。许多老同志就对《丽萍的烦恼》表示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老同志革命有功,也需要婚姻,需要生活,而这篇文章就知道反映了知识女性的烦恼,难道老同志就没有烦恼了?结果,《丽萍的烦恼》在讨论中很快被封杀,并酿成一桩严重的文艺事件。一些文章开始联系作者的出身进行批判,如说:《丽萍的烦恼》是"一篇含有小资产阶级偏见和歪曲现实的作品","是晋西北学风文风中的一股阴风",作者的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可以形成绝对主义;表现在文艺创作上,可以歪曲现实,流为讽刺"。此后,不仅这篇小说再也没有机会和读者见面,莫耶的人生道路也从此笼罩在重压之下。后由于贺龙、关向应、甘泗淇的关怀和保护,她才渡过难关。到了1947年,整党整军的"三查"运动中,在康生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下,莫耶因为历史问题与"反党小说"问题,再次遭受晋绥军区宣传部的批判斗争,还被禁闭在一座破窑洞里关押禁闭了几个月。莫耶在"三查"中挨整的历史问题,还有一段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的插曲。原来当年她在上海编辑《女子月刊》时,国民党特务骨干沈醉以《中央日报》记者的身份也在上海活动。因莫耶的父亲曾加入过"复兴社",沈醉在她父亲面前称晚辈,还曾追求过她。后来莫耶来到延安参加革命,沈醉的书信也追到了延安。此事莫耶本人并不知道,因为信都被上边扣住了。组织上因此也对她产生过怀疑,这也是她在整风、"三查"中不断遭整的另一个原因。此事直至"文革"中有人贴大字报后揭发,莫耶才得知其中的缘故。
多年以来,《延安颂》虽然继续在人们中间传唱,但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只有歌词而没有词作者名字的,莫耶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了。所有这些,并未影响这位女战士的革命意志。1948年秋,莫耶随《战斗报》被调回延安,跟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1950年,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后任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人民军队报》社长方唯若结婚。
1955年,莫耶转业到《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由省委常委兼)。1956年,在"反对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运动中,莫耶经省委分管领导同意,在《甘肃日报》上刊登铁路职工张凌虚被官僚主义逼害得精神失常的事件,并发表社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受到读者赞扬。1957年"反右"扩大化时,与这篇报道有关的人都被错划为右派。莫耶成为这起冤案的主要人员,受批判和降级处分,还差点被送到夹边沟去劳改。
1962年,莫耶临时主持《甘肃日报》社工作。在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莫耶因"张凌虚事件的报道"和小说《丽萍的烦恼》等历史旧账,又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斗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她又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反革命分子",受到更严厉的批斗,被关进"牛棚",下放农场劳动改造。直至1970年,才被暂时分配工作。可以说,由于《丽萍的烦恼》带来的政治后果,像挥之不去的噩梦,始终缠绕着莫耶的一生。
1979年,笼罩在莫耶身上的长年冤案得到彻底平反。年过花甲的她出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重新拿起搁置多年的笔,一心倾注在文学创作上,相继创作出电影剧本《战地火花》,中篇小说《春归》和《青山夕照明》以及短篇小说《走资派和牧羊娃》。编辑出版了自选集《生活的波澜》和回忆老一辈革命家的文章。1984年后,因心脏病多次住院,但还写出了《生命的搏斗》、《战斗剧社在晋察冀》,整理一本4万多字的《一本幸存的敌后日记》和散文集《烽烟集》、中篇小说集《春归》、战斗故事集《枪林弹雨见英雄》等。并写出自传体长篇小说《信念》的第一部《父与女》的初稿。1986年5月7日5时56分,莫耶是在喃喃地吟唱着《延安颂》中,走完自己人生最后旅程的,终年68岁。
著名作家杜鹏程曾这样形容说:"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来源: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