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侨界动态
曾明:为侨服务永不休
  李寅峰
  1959年10月,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庆典后,我带着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注:1949年10月成立,国务院侨办前身。简称"中侨委")的介绍信赶赴当时的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国营兴隆华侨农场,在那里我开始了归国后为侨服务的新历程。一晃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年是2007年,我再次回到北京,遇到的又是一个举国欢腾的十年庆典--我的故乡香港回归祖国十年庆典。
  作为一个香港出生、海外成长、归国工作,现在又回到香港养老的中国人,我以80多年的人生路程见证了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作为一个常年从事侨务工作的老华侨,我也亲历了我国华侨工作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1923年,我出生于香港一个海员之家。省港大罢工期间,父亲没有随船出海,不幸患上脑溢血去世。临近高中毕业,供养我读书的哥哥又英年早逝,我的学费也没有了来源。19岁时,我只身去越南谋生。
  爱国华侨"铁三角"
  在当时越南华侨聚居比较集中的堤岸,我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朋友--李莎和彭可涛,我们后来成为当地华侨爱国青年中有名的"铁三角"。当时的越南受日本侵略,日本军国主义和法国殖民者互相勾结,血腥统治,华侨进步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越南南部华侨社会华侨文化思想处于低沉状态,我们"铁三角"结合后,将一批进步的、爱国的图书,包括《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家》《春》《秋》等费尽周折保护下来,冒着生命危险藏在一家保险公司的天花板上。1945年,二战一结束,我们又设法采办了一批刚出版的《青春之歌》、《红岩》、《虾球传》等文学书籍以及一些国内的进步杂志、书刊,成立了一个"大众流动图书供应社",发展一些年轻人利用学余和工余时间,骑着破旧的自行车,风雨无阻地把这些进步书刊送到读者家中或工作地点。
  这批富有传奇经历的图书,在当时西堤华侨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不久前,我辗转听说,广东省佛山市原统战部副部长陈诗博先生在寻找50多年前的原"大众流动图书供应社"的负责人,见到我后,陈诗博还讲起当年自己在越南生活时,通过"大众流动图书供应社"的那些图书培养起来的爱国激情。离开学校后,他回到越南中部的一个城市,效仿"大众流动图书供应社",举办了青年读书会和"流动书报社"。
  西堤华侨"爱联"
  新中国成立后,越南华侨掀起了热爱新中国、支援祖国建设的新高潮,以贯彻执行新中国侨务政策为宗旨的"西堤华侨爱国民主联合会"(简称"爱联")成立,我担任常委和宣传部主任的职务。那时"爱联"会员团结一致、深入侨众,还出版了《团结报》宣传祖国建设、社会进步的新气象。
  为了贯彻新的侨务政策,把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长期在国民党反动文人盘踞控制下的侨校变成爱国侨校,"爱联"中的青年深入各地,充当教员,从事教学工作。我也随着工作需要接聘柬埔寨柴桢市华侨学校校长工作。1959年8月,我奉中侨委、外交部组织调动回国待命。因为当时侨居地情况还比较复杂,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我和妻子回国时,所有的家当全部放弃,这使我们回国后一度以变卖妻子随身携带的首饰为生。但是知道国家要给我们安排新的工作,而且还是继续做我热衷的侨务工作,我们心里满是幸福。是啊,作为一个侨务工作者,能在自己祖国怀抱里工作,那是我多少年来梦想的事情!
  高龄不息报国恩
  后来,我被分配到海南兴隆华侨农场中学工作,在东南亚排侨时,先后参加过一些接侨的工作。无论是在兴隆华侨农场经历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是赴越南接侨时险遇台风,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侨务工作者,就应该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国家的侨务工作鞠躬尽瘁。
  1984年离休后,我回到故乡香港。20多年了,虽然离休在家,我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在香港,我积极参加侨界活动,目前还担任柬埔寨华侨华人香港联谊会副监事长,广东省越南、柬埔寨、老挝归侨联谊会理事。
  此次回到北京,走在王府井大街上,想想半个世纪前的北京,再看看现在身边精神焕发、时尚乐观的市民,我不得不感慨祖国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我又拜访了许多侨界的老朋友,从他们那里我知道,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我们国家侨务部门也正在推行建立和谐侨社的政策。虽然八十有余,我还是庆幸自己赶上了好的时代,我回香港后,要将这些新鲜的、重要的信息带给侨团的其他老朋友,让大家再次感受作为新中国侨务工作者的光荣。
  香港到北京的班机上,我随笔写下一首小诗:"毕生甘为小人物,为侨服务大半生。分秒必争与时赛,高龄不息报国恩。"就拿这首诗自勉,同时也与世界各地的老华侨们共勉吧!(来源:政协报)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