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向来以红叶美景闻名于世。却很少有人知道,曾经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以最为博大的胸怀倾尽家财,在这里为灾乱中的孤儿们建起一座家园,为他们的人生留下了红叶一般灿烂的色彩。更少有人想到,九十年后的今天,一位七旬老人为了将那份忧国之情和慈善之心传递给更多的人,毅然奔走呼号,用十年的努力,还这片红叶林一份爱国精魂。
熊希龄,中国近现代爱国教育家、慈善家,著名慈善学府北京香山慈幼院创办人。汤蕉媛,致公党党员,海淀区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名字十年来却常常出现在一起,跨越近百年的距离,为着香山脚下黄栌林中那一份相同的信念。
一份托付 十年奔走
退休后的第十个年头,汤蕉媛一下子成了“名人”。2003年底,她被直选为海淀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06年底又连任了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我们就是要选能为老百姓说话的、能够关心国家大事、能够为国家建言献策,为把国家建设好愿意义务奉献的人做我们的代表。”选民们的信任让汤蕉媛心存感恩又肩负压力,在她看来,“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一个继续报效祖国的全新的平台”。
2004年初,同住育新小区的居民、熊希龄夫人毛彦文的侄女毛美华女士(原北大附中校长)在人大代表接待日找到了汤蕉媛,提出熊希龄先生有两个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希望汤代表能够帮助反映一下。从此,汤蕉媛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熊希龄的资料,尽己所能地详细了解90年前那位爱国慈善家的种种义举。她甚至与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山慈幼院校友一起到香山熊希龄墓园扫墓,当那首《香山慈幼院院歌》响起时,汤蕉媛被震撼了,“这些七老八十的老校友竟然还会唱他们幼时的院歌,这是需要怎样刻骨铭心的感恩思想才能做到的呀!”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熊希龄墓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2005年10月17日的《检察日报》曾对当时墓园状况作了长篇报道,报道中写道:“墓园周围虽有完好的围墙,但墓园内却是脏乱不堪。杂草丛中散养着鹅、鸡、鸭和狗,要不是另一个园口处写有‘熊希龄先生墓园’几个字,真以为是进了民宅大院。……在院落右侧,一个近两米高的垃圾山散发着难闻的气味。院落左侧便是熊希龄家族的墓地,整个墓园俨然成了大杂院。”
两相对比,让汤蕉媛在感动之余,更多了些心痛和焦虑。“熊希龄很伟大,他办的香山慈幼院就是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倾其所能给流离失所的孤儿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他把这些孤儿称为他的孩子们,多么伟大的胸怀啊!熊希龄的爱国精神、慈善精神、平民教育精神更是使我们感动,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挖掘,并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弘扬这些精神。”
正是这一份感动和认同,让这位满头银发、身体孱弱的老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熊希龄墓园环境整治工作中,不辞劳苦,奔走呼吁。经过近八个月的调研,汤蕉媛在2005年召开的海淀区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第一次提交了《迁出在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熊希龄墓园”内长期非法居住并盖房出租的住户》的建议,建议将长期非法居住并盖房出租的住户迁出,拆除公厕,就地建立“爱国慈善教育家熊希龄纪念馆”,进一步落实墓园作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以弘扬熊希龄先生的爱国慈善教育精神。
十年光阴,十载求索。从2005年起,她跨届七年在海淀区人大领衔提交议案,得到百余名人大代表的签名,积极推动着问题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尽管海淀区相关部门尽力协调,拆违工作还是一再搁浅,墓园环境整治困难重重。2013年5月,刚刚送走挚友毛美华女士的汤蕉媛,怀着满心的悲痛给书记和区长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深情地写道:“熊希龄先生是举世瞩目的爱国、教育、慈善家,在静宜园创办了香山慈幼院,救助培育孤贫儿童,培养出6000多名优秀毕业生。他爱国抗日,毁家纾难,裸捐家产,兴办儿童福利事业。他救助革命烈士孤儿,支持中国革命事业,这样的先贤,我们不但不能忘记,而且应该更加尊重。然而现实却使他的亲人后辈十分失望,带来终生的遗憾!1999年,熊希龄先生的夫人、 102岁高龄的毛彦文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她始终没有等到熊希龄墓园获得宁静的那一天,她的遗骨未能与夫君合葬,无奈地留在了台湾。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毛美华校长,深知宣传继承熊希龄和香慈精神绝不是一家之私事,而是继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社会大事,文物遗产保护是其中重要的工作。因此协助作为人大代表的我,奔走呼号,连年提出建议,要求拆除熊希龄墓园的违章建筑,做好熊希龄墓园的保护工作,然而她也同样没有等到她所盼望的那一天!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呀!我真诚地希望区领导密切关注此项工作,了解问题症结,排除阻力,千方百计,尽快完成熊希龄墓园的违建拆迁工作,还熊希龄先生一个宁静的安息之地,以告慰熊氏在天之灵,安抚在世的熊氏至亲,香慈学子以及了解这段历史的广大公众。”
在汤蕉媛的执着奔走下,2013年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将熊希龄墓园的整治工作作为当年重点督办件,终于使这一工作得到迅速推进。十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圆满的结果。
五个“感谢” 点滴付出
2013年11月26日,初冬的香山笼罩在一片寒意之中,显得些许萧瑟,但汤蕉媛心中却暖得如同一团火。这一天,熊希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期环境整治工作完成答谢会在香山街道办事处举行。致公党北京市委主委李昭玲,海淀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各界朋友和数十名年过花甲的香山慈幼院校友欢聚一堂,将小小的会议厅营造得暖意融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大家热烈欢迎汤蕉媛发言,期待着能用掌声来表达对这位老人家十年奔波的真挚敬意。却没有想到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丝毫没提十年来的艰辛和困难,只用洪亮的嗓音向在场的人们道了五个“感谢”:
“第一要感谢我们育新花园小区的选民选我这个最小最小的小老百姓、一个最普通的中学老师,八一中学的老师当人大代表!我感谢他们的信任,感谢他们在我退休后的第十年给我一个继续报效祖国的全新平台。”
“第二呢,我要感谢海淀区人大和海淀区政协,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关注和支持熊希龄墓园整治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熊希龄墓园环境前期整治工作能够取得今天的成效是和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第三呢,我要感谢区委对我的关爱和指导!区委、区政府对人大代表的信件非常重视,这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定要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第四呢,我要感谢区政府各部门的支持!我和区政府各部门的关系都很和谐。他们也理解我的心情,很支持代表工作,很重视我们人大代表建议。”
“第五呢,就是要感谢致公党对我的关爱和培养!在致公党内,他们经常给我一些机会历练,通过开一些会、参加一些活动,给我磨炼自己的机会。让我能够从一个不问政事的普通教员,成为能够为百姓做事的人大代表。”
每说一句“感谢”,汤蕉媛都会微微躬身,这位76岁的老人,用她心底最为纯粹的真诚和感恩,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人们知道,这五个“感谢”的背后,是她十年来点点滴滴的无私付出。实地考察、撰写建议,委托朋友查找资料、召集代表联名提案,几多风雨,几番夜色,这个瘦小却执着的身影连缀出十年间最美的剪影。
汤蕉媛在熊希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期环境整治工作完成答谢会上发言
“我还要为弘扬熊希龄的大爱精神出一份力”
2014年的柳枝已经吐出了新绿。原以为刚刚卸下十年重担的汤蕉媛,此时终于可以轻松愉快地去游园踏青,尽情享受她这个年龄的老年人应得的闲适。却不想,还没拨通采访电话,就先收到了她的邮件,《随手做公益 人人皆可慈善》,看来,这位老太太真是闲不住呀!
果然,问清采访意图之后,汤蕉媛就打开了话匣子。“那天答谢会之后,我带着十几位代表到墓园实地看了看,现在环境整治告一段落,下面还要协调如何完成熊希龄夫人毛彦文的遗愿,将她的骨灰迎回来与先生合葬。现在我正忙着与政府联系,希望能在这里盖一座熊希龄爱国慈善教育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汤蕉媛说,在香山脚下建设熊希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名人史迹陈列馆,将其纳入香山红色旅游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有利于充分发掘宝贵历史文物的人文社会价值。把熊希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熊希龄墓园地理优势,深入发掘弘扬其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扩大爱国主义正能量的社会影响,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跟他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笔者注)说,要尽快把方案拿出来。我们是为了后代才会去做这个事情,我们的后代需要熊希龄的这种精神。”透过细细的电话线,汤蕉媛的声音里透着她那个年龄少有的干净利落,说到兴起时,一连串清脆的笑声,散发出巨大的感染力。
汤蕉媛告诉我们,整治墓园环境是第一步,修建纪念馆是第二步,后面她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她希望能够建立熊希龄爱国慈善教育基金,建立熊希龄研究会,将熊希龄的慈善事业继续下去,将熊希龄的爱国、慈善、教育精神弘扬开来。“我觉得李昭玲主委在答谢会上的一段话说得特别好,墓园的整治不仅仅是告慰熊希龄先生的在天之魂,更重要的是对他的爱国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是对后来人的教育。我现在还在与致公党内拍电影的党员联系,看看能不能把熊希龄的传奇一生拍成电影,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者,让他的那种慈善精神能够影响到更多的现代人。”
采访结束前,汤蕉媛说:“你的文章可不可以多写一写我们将来要做的事情呀?也帮助我们呼吁呼吁,让大家都能学习熊希龄的精神,都来关心慈善和教育事业!”
正是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是这位提起自己的身体状况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还可以吧”,一旦谈起工作就滔滔不绝的人大代表,正是这位至今仍担任着海淀区人大常委会特邀信息员的不甘寂寞的老太太,满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执着地践行着为国为民的宗旨,享受着“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快乐和满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那抹染红了黄栌林的余晖,让每一个见到的人都不免沉醉……
(作者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宣传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