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致公党河南省直经联支部党员、北京京师(郑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胜先
律师“老兵”:南下从业到逐鹿中原
2000年,李胜先进入律师行业,一开始活跃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律师行业经过1990年至2000年间的大发展,中国执业律师人数在2000年已突破11万。前期的行业积累和沉淀,以及沿海一线城市国际化环境的熏陶,帮助李胜先在从事律师行业初期就形成更加开阔的视野,使他在行业内常常保持着一份清醒,以审慎的眼光观察律师行业。
在外打拼的辛酸不言而喻。2002年,李胜先回到郑州,并在河南省内某知名律师事务所任职。一线城市律所的工作经验使李胜先很快上手,并逐渐在业内小有名气。虽然,背靠知名律所,但事业发展的空间有所局限,而早期事务所的机制弊端也间接激励着他跳出知名律所的“温室”,打拼属于自己的事业。
蠢蠢欲动不如直接行动。2008年,李胜先与人合伙创办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身份从知名律师升格为高级合伙人。但管理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事无巨细等一系列创业的现实问题,也让律师专业出身的他渐渐力不从心,业务拓展速度放缓,事务所内部也出现了各种管理问题。
2011年,各方面因素致使律所发展几乎停滞,李胜先结束与他人的合作,他的首次创业宣告失败。失败的经历和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是他事业升华蝶变的起点。在律师行业经历十余年后,李胜先再次来到新的起点。
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让他思考很多,这十余年的从业经历更是李胜先在律师行业实践的宝贵财富。早在合伙创业时,李胜先就注意到有不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律所在河南省设立分所开展业务。平时工作中,李胜先也经常与一线城市律所以及国际化大律所有所接触,除了在业务方面进行切磋交流,李胜先还关注他们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尤其是历史悠久、发展态势良好的律所。在接触过的多家律所中,李胜先注意到京师律师事务所。
京师律师事务所是一家具有22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律师事务所,肇造于1994年,总部设在北京,是司法部和证监会批准的具有从事证券法律业务资格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京师律所自成立以来,一直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电商化方向发展探索及改革,已成功从传统律所向新型律所转型。此外,京师律所的多名律师先后为数万家企业提供公司债券、股票发行相关的法律服务,为公司上市、私募等相关事宜提供法律支持,并且担任多家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常年法律顾问。
李胜先被京师律所的经营管理模式所吸引,而成为京师律所高级合伙人更像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李胜先回忆,2014年京师总部某著名律师来郑州开展业务,恰巧与他碰面,两人深聊很久,谈到合作时几乎是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京师律师事务所郑州分所。
律师“守望者”:行业思索到“豫见”京师
律师以法为业,以律为师,律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一般的职业,是对事实和证据的判断,是对法律和正义的维护。
在律师法律服务领域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下,多数律师事务所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相对滞后,规模化效应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协同性不够等行业弊端已成为制约律师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直到现在,国内仍有大量律所采取的是挂靠制管理模式。
每个行业在发展时都不缺乏头脑清醒的业内人士,而行业领先人物的见识及眼光往往能够影响行业进程,李胜先就是律师行业中的一位。
既有国际律所先进模式的眼光、又有内地城市一线工作的务实,李胜先发现现行律师事务所的两大痛点:律师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而这两大痛点的缺失也严重影响着律师的执业水平及服务能力等。
曾有媒体报道,挂靠制就是律师名义上属于律所,出的函件也是律所的抬头,但实际上就是“个体户”,同时还要向律所缴纳“挂靠费”。律所与律师之间往往并不存在严格的劳动关系,如律所不给律师缴纳社会保险,律师脱离律所日常管理。
大部分青年律师刚入行缺乏案件渠道,也就缺乏从业锻炼的机会,前期不得不在律所做些“义务劳动”,或者直接为资深律师做些整理资料、端茶倒水等外围服务工作,以培养职业认知,增加行业熟悉度。当青年律师“熬”过这样的阶段,有了自己的人脉圈,能接的案件越来越多,很多准备工作没必要在律所完成,更像自由职业者一样随时随地办公,与挂靠律所的联系也就有所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下对律师行业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等更高品质要求,挂靠制对律师、律所、客户三方的消极影响逐渐显现。青年律师没有入职培训、资深律师缺乏专业培养、案源不稳定、律师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律师知名度低、律所规模小……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传统律所越来越难以给客户提供持续优质的法律服务。
挂靠制管理较为粗放,难以满足律师的业务需求和律所整体效益提升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的专业培训、行政服务、市场拓展以及品牌包装等方面是传统律所欠缺、律师亟需的新型服务。这也是当下律师行业自我优化的要求,更是为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保障。
基于现行行业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对律师行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李胜先决定有所作为:引进京师律所是李胜先的新一轮实践,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李胜先法律服务市场理念契合度高,更加坚定了他创立新型律师事务所,解决行业痛点的决心。
律师“架构师”:行业整合到行业重构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善,生活中涉及法律的事件越来越多,人们的法律诉求也随之增加。作为法律服务的提供者,律师会面临很多新兴的法律问题,比如某些离婚案件,会牵扯出民事、经济、刑事等多个领域。如果律师还像以前那样“单打独斗”,律所管理还是松散滞后,那么整个律师行业就难以稳定地输出高质量法律服务,甚至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
李胜先引进河南的京师律所模式对律师的服务非常重视。在北京总部的支援下,京师律所郑州分所行政服务团队下设行政、文化品牌、信息管理、市场等八个部门,为律师提供专业培训、工作环境、业务拓展、个人形象包装等全方位服务。
在京师律所郑州分所,律师之间没有恶意竞争,而是协同合作的状态,优化律师行业的资源配置;客户的法律需求能得到完善的对应服务,能得到最优质的解决方案;配套的行政团队能为律师提供工作环境维护、来访客户接待、文案材料整理等基础工作,让律师能够更专注于案件的核心环节,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律所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帮助律师熟悉掌握新的趋势和事务,提供律师个人品牌包装服务,提升律师的专业度和知名度。这些行政服务良好的加强了律师的归属感和存在感。
著名律师张思之老前辈曾经说过,律师应具有“哲人的智慧,诗人的激情,法学家的素养,政治家的立场,四者统一于科学使命、职业良心与社会主义之中”。律师法也明确规定,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些告诉我们:真正的律师不仅仅是个经济人,更是法律人,律师职业的公共属性要比个体属性重要得多。
在北京京师(郑州)律师事务所筹备时,李胜先特意在租金高昂的郑州千玺广场京师办公室留了一间足以容纳一百人的大会议室,用作“京师大讲堂”。据李胜先介绍,京师大讲堂定期开展公益讲座,从专业知识讲座到律师执业能力、职业操守等进行交流探讨。京师公益讲堂在河南是首例,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律师报名学习,为律师进步搭建了学习培训的平台,推动了行业进步。
无私分享的背后,是来源李胜先创立律师“大所”的壮志,是从业十六载的职业操守和法律人的正直良心,更是他作为一名律师对整个行业的热忱与盼望。
致力为公:职业使命到弘扬法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胜先常说,律师应当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令人骄傲的职业。尤其加入致公党成为一名光荣的致公党党员后,职业使命感愈加强烈。
一方面,律师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民事代理,还是刑事辩护,越来越多的律师活跃在法庭之上,努力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激辩。无论是法律援助,还是普法宣传,越来越多的律师活跃在百姓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法治精神。特别是近年来法律顾问逐渐成为热词,越来越多的律师带着一双“法眼”,审视立法、决策等政府行为,促进各级政府部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作为致公党河南省委筹委会社会服务专委会副主任,李胜先一直为更好的服务于侨界、侨属、侨企而努力,并发起成立致侨律师团及全球服务网络,致力于法律智慧服务侨商,在不同范围、不同层面,利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致公党党员提供相关法律咨询与服务,维护了致公党党员们的合法权益。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全国23家分所、50家加盟所、20家全球海外所,更好的助力李胜先为侨界、侨属、侨商提供法律公益服务的梦想。
另一方面,党和政府重视律师的力量,人民群众期待律师的作为,律师权益的尊重和维护正在得以“不断完善”。前些年,还有不少律师为“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的问题犯难,随着2013年1月1日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关于“三难”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全会《决定》多次提及“律师”,其中明确提出“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作为致公党党员中的一名律师党员,在工作实践中结合致公党“侨海”特点,围绕留学、移民、投资、维权等开展相应的法律讲座,也可以在相关刊物上开设法律服务栏目,解答党员们关心的法律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与其他专委会、支委结合、互动,既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可以在交流、沟通中达到参政议政等目的。
李胜先说,律师应当更加坚守法治信仰,维护职业荣誉。要知道,律师一次对法律合法合理的“代言”,就是一次对全社会的法治示范,带来的是一大批社会公众法治观念的深化;反之,一次不恰当的“代言”,带来的可能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损伤。因此,只有始终坚持职业操守,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以弘扬法治正能量为己任,律师才能不负春风,将自己的价值追求更好地融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