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持人的话】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这个道理不用细说大家都明白。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举世瞩目发展的同时,也为青年人追求理想展现才华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综合其他国家的就业状况,在世界经济一时难以摆脱低迷状态,而中国经济又处于转型发展压力倍增的背景下,人们不难作出这样一个明确的判断:如今在东南西北无论是哪里,青年人想要找到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 如何解决择业难就业难这一摆在当代青年面前的现实难题?不愿走向社会自食其力就业的青年中,主要原因是哪些?如何帮助这些无业青年实现就业? 2013年4月24日(周三)15:00—15:45,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工师张必忠做客东方网“致公说事”节目,就“青年择业与就业”话题与网友开展讨论。 【嘉宾简介】
张必忠,男,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会工作师,张老师就业指导工作室负责人,法学本科。长期在黄浦区从事青少年保护的工作,因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曾于2003年起连续5年被评为上海市的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先进个人、黄浦区的先进个人,以及2006年黄浦区劳动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张老师在十多年的青少年工作中,积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娴熟运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科学知识与社工方法,解决青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如择业和就业方面各种困惑,帮助青年做好择业与就业方面的准备,迎接生活的考验,为社会发展作出青年人的贡献,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访谈实录】 [主持人]:东方网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上海致公市委,并由东方网为您全程直播的致公说事节目。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的同时,也为青年人追求理想展现才华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现在的青年人不管在哪里想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还真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是什么愿意让这些青年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择业难、就业难的的问题如何破破解?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了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工师张必忠老师。 [嘉宾张必忠]:主持人好!东方网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今天从就业,不妨从失业开始说,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工作,长期处在一个失业的状态,他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 [嘉宾张必忠]:影响是多方面的,一个是他对网络产生依赖,影响人际沟通交往。他每天上网的时间很长很长,几乎到了不吃饭、不喝水的程度。 [主持人]:废寝忘食? [嘉宾张必忠]:什么都不能打扰他上网。 [主持人]:这些人在网络上能力特别强,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要么词不达意,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能力很差的。 [嘉宾张必忠]:有这样一个的案例:一名复员军人,到地方后被分配到一个国企。(我们国家对转业、复员军人在就业方面是有保障的)。他到了国企后感觉太安逸了,发挥不了自己的能力,收入没有达到他的目标,2000多一点。他觉得:他是一名军人,在部队历练多年,完全有能力出去闯一闯。有这样的想法后毅然辞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辞职后应聘了好几家单位都没成功。他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开始逃避,开始打电玩,把全部怨恨不满宣泄在网上,然后就宅在家里。他对家人有一个要求:不能让外界知道他失业在家。如果家人把这个消息传递出去,他要走绝路,不活了。因此父母亲非常的担忧,非常的害怕。他每天做的事就是在电脑前打游戏。我们那边是老城区,老城区的建筑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里面能看清外面的动静、走路、声音,外面的人是看不到他里面的一切。他每天除了打游戏还是打游戏,即便走路也是轻手轻脚的,生怕被别人发现他宅在家里。沉迷在网络不能自拔。当我们家访敲他家的门,他不发出任何一点声响也不开门,给外界的感觉家里没人。反正外面的世界他不关心的,他关心的在电脑面前厮杀。父母亲很痛苦,很绝望的。 [主持人]:其实说他很依赖网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把在现实中、工作中种种不满意,把这些感情发泄在网上。我觉得是他的心理问题,是不是长期失业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问题? [嘉宾张必忠]:如果他要出门的话,一定是一整天的,给人的感觉:朝九晚五正常上下班,有个体面与稳定的工作。他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什么地方?有时候他母亲告诉我们,儿子一个人呆坐在电脑前,眼睛直勾勾的看着电脑的屏幕,这样的姿势可以持续好几个小时。然后还有一个问题,他跟父母没办法交流了。倘若有什么需求会以写纸条的方式传递信息。 [主持人]:又产生了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 [嘉宾张必忠]:对,他好象游离在现实世界之外,跟他讲什么,他全然不知。我们建议他去看心理门诊,因为我们有一个心理咨询的专家团。那些心理医生感觉他的心理问题很严重,一定要用药物,建议让他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 [主持人]:您看看,一个工作的问题,会给人带来这么大的改变。曾经一个年轻有为的战士,因为就业的问题,心理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如果家庭当中有一个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如此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话,这个家庭是很压抑的,是不是很难受? [嘉宾张必忠]:他的父母亲跟我们讲:他们晚上是睡不着的,尽量不去想这些事情,一想到儿子的问题就感到很焦虑、很痛苦。就觉得一家人的希望都没了。 [主持人]:其实这个时候家长睡不着觉,并不是因为他现在不工作,不能赚钱,而只是希望他有一个很健康的心理,很阳光、积极地生活。 [嘉宾张必忠]:他父母亲说:“只要他能回归正常的生活,他们就心满意足了。”就业是其次的,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主持人]:由于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让很多人产生自卑的心理。我觉得有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就是北大著名的屠夫,他开讲第一句话就是:“我是给北大抹黑的人,我给母校丢人了。”现在听起来有一种自嘲的意味,即便是现在收入不错的人,他依然有因为就业的问题有一些自卑。 [嘉宾张必忠]:一个是自卑,还有犯罪的问题,那就更加严重了。无业,如果在家还好一点。一旦感觉无聊,打游戏消磨时光还是不会出大的纰漏。最严重是吸食新型毒品。2006年的统计数据:上海市有2.6万名吸食新型毒品的人群中,青年人占到70.9%,很高的比例。新型毒品危害很大。要戒掉这个毒瘾,一般人是很难达到戒毒的目标。我们曾接触一些吸食毒品的人,他们非常很认可我们的工作。与我们推心置腹地说:他们知道毒品危害很大,但是没办法戒掉毒瘾,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他,因此他们感到绝望与无助。 [主持人]:已经到了没有办法的地步,我明知道不好,但是没有办法摆脱? [嘉宾张必忠]:是的。 [主持人]:还有很多人因为工作上的不顺,造成了很多扰乱社会的问题。其实说除了我们讲到的吸毒,还有扰乱社会治安。还会出现一些仇视的心理,前几天有一篇文章叫《我花18年不能跟你在一起喝咖啡》。因为我的父亲不是高官,即便我比你厉害,可是我还是没有好工作。我认为在这方面也增加了潜在的犯罪,因为他有一种仇视的社会的心理。就业讲起来是家庭的问题,要是我们往更广的方面讲,它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我们要找到根源所在,就您的经验来看,就业难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嘉宾张必忠]:我觉得一个是态度问题,他选择职业是没目标的,如他所说是没要求的,但是他潜意识要求是很高的。比如他到我们这边来寻找工作,我们会问他:“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他罗列三点,第一离家近,第二工作轻松,第三收入高。其实这都是大家理想境界。 [主持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求? [嘉宾张必忠]:但是凭他的能力是达不到的这样的目标。因此我认为是态度问题。另外一个是能力的问题。第一他是做好就业准备了,他是想去工作的。从心理上、行动上都是做好就业的准备,但是他不知道如何选择职业。比如我们有时候给他一点选择的空间,有计算机的、文员的,有客服类的,还有销售类的,服务类的,行政类的,反正很多工作。因为我们在做前期的调研,为定期的招聘会做准备。当我们把这些信息传到他手里的时候,他无所适从。然后还有很多青年有一个简历书写的问题,他会跟我们说他投了很多简历,几乎没有回复。我们把他的简历拿过来看,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他把履历混同于简历,比如XX年我在什么地方读书,XX年我在什么地方读大专,XX年毕业。他不会知道他的简历是有问题。还有一种是面试技巧的问题。他前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他的简历没问题,他选的职业也没问题。用工单位通知他来面试。他参加面试以后会给我们一个反馈。我们问他:“你面试怎么样?”他说:“这下闯祸了,面试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现在人事干部都是很专业的,他们中很多人具备心理学背景,面试的时候几句话一听就知道有没有相关的能力。 [主持人]:现在我们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人力资源也向越来越细致的方向去发展。 [嘉宾张必忠]:另外还有职业规划的问题。很多青年心气很高找工作希望一步到位,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比如学管理学的,想方设法找一份管理的岗位,而这些岗位都是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些都是造成不能就业的原因。 [主持人]:您讲的非常全面,有态度的问题、能力的问题。其实最难解决的就是态度的问题,比如说:“你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我没要求。”因为没要求是最高的概念,恐怕用什么方式都不能符合他的心理意愿。现在为什么说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说出国的人越来越?除了对知识的向往,恐怕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逃避找工作的压力。 [嘉宾张必忠]:有时候我们遇到家长的求助,他们觉得他的孩子这样下去会毁掉了,他们觉得问题很严重,一定要让孩子就业。我们也想方设法让他去就业。整合社会资源是我们的强项。我们有很多优渥的资源。那些企业用工规范、福利待遇不错。有时帮助一个人,救了一家庭。因此我们也会为他们创造便利,让他尽快地走出家门出去工作。然后我们会与用工单位商量:“帮个忙,接受一个人服务对象。可以让他从基础做起。”那些用工单位与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专业关系、合作关系,他们也就答应我们的请求。我通常会陪服务对象过去。在这过程中你马上就感受到他是不愿意工作的。比如有一次我陪了一个对象过去,到了一家公司,事先我们已经达成一个默契了,就不用面试了,然后就给他填一张表。填一些基本信息,叫什么名字,家住在什么地方,简单的家庭成员关系。他在填表格的时候,就问我:“张老师,我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很疑惑,用工单位的人事也很疑惑。我对服务对象说:“既然你不愿就业,不如把这件事就放一放。从态度上看,很显然不愿意工作,要他工作的是他父母,而不是他本人。 [主持人]:他好象被父母胁迫过来做这个动作,其实他自己对自己完全没有一种职业的规划? [嘉宾张必忠]:是的,回来的路上我跟他细细谈了,也了解他的心意:他说其实他不愿意工作,暂时没这方面的打算,他是三校生,即便工作也赚不了多少钱,也承担不了社会的责任,趁现在还年轻,可以多玩一会儿。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的青年人有这个资本,觉得我还可以玩两年的时候,其实恰恰也反映出了这是我们社会现在发展中并不积极的因素。因为现在我们生活条件都好了,即便你不出去工作,即便你每个月没有收入。父母依然能够给你一口饭吃,依然能够让你冻不着、饿不着。可能这方面的意愿就会比较差? [嘉宾张必忠]:对,还有一个问题是家长的问题。我看到一个三口之家的资料,全在街道吃低保的。我们感觉这个问题有点严重,我去家访,那个场景记忆犹新。中午一点多我去家访敲门,就听到:“请进。”就是没人给我开门,然后我说:“我怎么进来?”他说门上有钥匙开着就能进来了。打开房门进入我眼帘的是:三口之家全躺在床上。我就说:“我出去10分钟,再进来。”我的意思让他们把衣服穿好。 [主持人]:营造一种访谈的环境。 [嘉宾张必忠]:是的。然而他的母亲很坦然地说:“有什么事你就说吧,我们至少还要睡到四点种。”我说孩子初中刚毕业,我们有两件事可以做,一个让他去读阳光展翅中专班,学制一年半,学费有政府来出,根据他家的经济状况,学校还可以为他提供给免费午餐,以及公交车费。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想立马工作的话,不要耽误时间,提高他学历层次;如果不愿意读书的话,那么去就业。我手里小年轻的工作很多,南京路上专卖店。工资也不少的,到手3000多。”他的母亲就跟说:“这孩子还小,刚毕业,让他再玩两年。让他爸爸去工作好了。” [主持人]:普通人看起来觉得这种想法他诧异了,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导致了有一些青年人就业难的问题。跟他们的本身的心理和意识是有关系的。还有一个问题,想干,那干什么?我看了一档求职招聘类的节目,会有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告诉企业你想干什么。很多人居然上去说:“我希望能从事老板让我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其实他对自己没有考量。这一部分人您碰到的也不少? [嘉宾张必忠]:是不少,我会把这一部分人归纳为缺乏择业能力。因为这一部分人有就业意愿,做好就业准备,但缺少择业的能力。通常我们让他到区就业促进中心开通就业密码,然后登录12333公共招聘网。浏览相关招聘信息,同时把感兴趣的职位记下来,然后进行比对。比如网络管理员,要求大专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熟悉计算机管理维修等方面的知识等等。如果他的情况符合企业的要求,我们就会告诉他:“你就照这个方法选择职业。”如果比对下来还差一点工作经验,我说:“也没问题。”因为我们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见习基地,就是让你去学习,积累经验的地方。如果你具备这些经验以后,再找这样的职位,一切都OK了;如果比对下来不符合企业对岗位的描述,那我会告诉服务对象:“要调整择业的目标。”现在与计划经济时代包分配就业完全不同,就业已经实现市场化了,就业意愿要跟市场合拍的,市场上有这个需求,倘若市场上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你的择业是无效的,就是说不能达到择业的目标。如果这样的话,你要必须调整择业的目标。这样做下来以后,效果很好,非常管用,几乎百分之百能解决问题。 [主持人]:其实把就业的问题也推到了市场上,由市场的一些需求来决定我们要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我觉得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还会有一个非常量化的标准,那就是一个学历的问题。有没有人因为学历的问题造成找工作的困难? [嘉宾张必忠]:有的,现在部分青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懂一些计算机安装、维修方面的知识。当今计算机极为普及了,计算机安装、维修方面的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基本常识,不是特长。然而他们就会把它放大成为特长,能安装计算机的程序,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都是没问题,我们同样让他上12333公共招聘网看看网络管理员必须具备的相关的条件。网管需要大专或者以上的学历。哪怕你是三校生都没问题,可以读电大、夜大来弥补一下学历上的问题。通过提高学历层次,达到预期的目标。 [主持人]:但我觉得现在有些人可能学历高也不见得能找到工作,海归很容易造成一种状况,讲得难听点就是眼高手低。但是我对工资、职业起点的要求都会有很高的期待值,这些人即便有很漂亮的学历,也不一定能找到称心的工作。现在有一种自由职业者,其实在自由职业者里面有很多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又有点自卑的心理,我不愿人家知道我待在家里。其实通过社会上的语言,我们能发现就业的趋势和就业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刚才我们说了很多作为就业主体他们身上的原因。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来说,就业难在社会性上我们是不是能找到一些原因? [嘉宾张必忠]:是有,有些企业用工不规范,他利用试用期规避缴金,就是说试用期完了,用工也完了,他不与你签订劳动合同。还有一个问题,同工不同酬的问题。部分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用的都是派遣工。然后就出现一个问题,同工不同酬。明明一起工作,收入差别很大,没有归属感,看不到成长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