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致公说事儿
致公说事之二十六:张根宝谈传统书画艺术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主持人的话】

  人们经常说到的传统书画,一般都是指中国书画,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无论从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反映的内容上来看,由于其显著特性,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是不可替代的人类文化结晶。中国书画与文字有深厚渊源关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创新来源基于对中国文化的领悟。

  2013年6月19日(周三)15:00—16:00,中国国画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根宝做客东方网“致公说事”节目,就“传统书画艺术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话题与网友开展讨论。

  聊天现场 视频回放 

  【嘉宾简介】

  

  

  

  张根宝,男,国家一级美术师、工艺美术设计师,字霁石,号大禅,毕业于上海轻工高等学校美术专科。现系中国致公党中央书画院理事,中国国画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市中西美术融合协会副主席,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荣获“当代中华文化名家”等荣誉称号。

  张根宝探索书画四十余年,擅山水、花鸟、人物、走兽,专攻松鼠(人称锦毛鼠)。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并获奖。2000年上海教育电视台诗与画节目专题报道。2001年松鼠图得国粹奖,同年《中国百家作品论坛》发表论文。2002年《中国书画名论谈》发表论文,同年在上海民主党派大厦棠柏艺苑举办个人画展。2003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系列·张根宝作品选集》同年作品获得海内外书画大赛金奖。2004年作品被选送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展览,同年在日本举办画展。2005年在澳门举办画展,同年作品在“走进新加坡——中国书画家精品展”中获得金奖、获“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工程奖”。2006年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张根宝作品选》;《海派书画》发表作品。2007年“五福临门松鼠图”拍出五万元捐赠上海慈善基金会。2008年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和谐家园”展藏,同年作品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2008红星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被中国文艺协会授予“全国文艺百家”荣誉称号,同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上海新闻综合频道进行报道,同年被编入上海年鉴。2009年在上海纪实频道播出“张根宝画牛”。同年获全国书画大赛“欧阳询奖”金奖,获海内外书画大赛金奖。2009年被评为“写意中国”全国书画艺术“金菊奖”。“中国文艺年度最高荣誉奖”称号(中国政协会),被邀参加“翰墨飘香迎世博·上海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出版有《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系列·张根宝作品选集》、《花鸟画教程》;入编出版《百年中国画家-当代卷》、《当代国画名家三人之约》、等。十二生肖、彩丽书画二套作品被商函局明信片出版,为2010上海世博会征为特许商品。2010年作品被入选光华百年华人庆世博美术大展。一些作品被2010上海世博会特刊选登,同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怎样画荷花·张根宝著》,《新世纪中国名家经典作品集》《新中国十大优秀国画名家经典作品集》,2011年入编出版《当代中国画名家经典作品集》、《当代国画名家五人之约》、。2012年在上海举办个展,被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收藏栏目及艺术人文频道报道。2013作品被上海书画出版社纳入《工笔花鸟画教程》·《画家必备花鸟摄影资料图库》出版,持铭“厚古愛今,我在其中”,不少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大学、文物馆等单位及藏家珍藏。

  【文字实录】

  [主持人]:东方网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致公说事节目,我是主持人筠惠。中国的书画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中国书画当中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增加了我们的认同和归属感。今天我们就为大家邀请到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让我们欢迎中国国画上海分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根宝先生。您好,张院长,欢迎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嘉宾张根宝]:您好,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其实我刚才赘述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书画当中的一些问题,我知道是班门弄斧了。您对传统书画应该有更生动的理解?

  [嘉宾张根宝]:中国书画称为东方文化,内涵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精髓,换而言之说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所以说东方文化不光体现在它在形式上,内容上,都有着相当完美的,委婉的,甚至是一种超脱的艺术美感。

  [主持人]:咱们说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绝对不是一些杜撰出来的说法。我们从文字的演变当中就可以发现,最初的文字是传递信息的功能,后来演变出了书法,其实从这个历程当中我们能看出中国书画当中书法的魅力所在。

  [嘉宾张根宝]:是的,中国的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是以结绳计事,然后慢慢发展出文字。最早的文字在摩崖石刻上。我们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它和本身的物体很相近,由此,我们的文字就慢慢产生了。最早所谓的书画同源,也就是说文字和画以很相近的形态出现在社会上。从文字的演变来说,最早的文字体现在甲骨文上。何为甲骨文?过去人们生产、劳动,把这些生活上的事情记录下来,甚至于一些大型的活动,把它作为一种祈祷、启示上面的事用文字流传下来,刻在一种乌龟的骨头上和动物的骨头上,产生的这种文字我们称它为甲骨文。到了战国时期,青铜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个时期的文字,也就是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一些社会上的活动,一些方面的内容把它记录到一种鼎和钟上面,我们又称为钟鼎文。过去青铜我们称为金,所以又称为金文。所以在博物馆看到的钟鼎文就是指这个。由于文字的发展,从钟鼎文开始演变,当时战国七雄争霸,到了秦的时候秦统一了六国。当时的文字我们称之为大篆,七国的文字都不一样,秦统一了六国,把这个文字统一,称之为小篆。我们到战国时期要打仗,要写书件,要做军情的传递。当时是刻在木板上和竹签上的字,流传到汉朝的时候叫汉简。接下来文字的演变到一个魏时期,魏体开始出现的。同时魏晋时代到了晋朝,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行书已经产生了。这个字又发生到唐朝,那时盛世。因为唐经过了隋之后,那个时候的经济也好,文化也好,政治也好,得到了统一,唐的疆土是越来越向外面扩张,所以他在书画、文字上有很大的发展。因此字在这时候楷书就形成了,所以产生了很多的大家、名家都在唐朝。我们所知道的欧阳修也好,颜真卿也好,柳公权都在唐朝盛世的时候产生了这些大家。楷书的产生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之下产生。由此我们所看到的字的演变过程,是从一个篆题到行书、楷书。唐代张旭的草书,张旭这个人在唐朝的时候特别豪放,人家称为“张癫”,喜欢喝酒。而且这个人感悟非常好,他看到公孙夫人舞剑,他就把草书写得越来越有韵味,他得到了舞剑上的启发。还有我们所说的怀盛的草书,我们知道一代伟人毛泽东,毛体是大胸怀,大书法家,可以说实在太好了。他那个草书其实很多地方吸收了张旭和怀盛的草书。

  [主持人]:我觉得文字的演变体现了时代的背景和文人自身的情怀在里面。一个平时很谨小慎微的,不可能有张旭、怀盛的狂放的草书。清末的时候很多人批判管个体,说太趋于统一了,其实也都是有时代的背景。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一些东西。

  [嘉宾张根宝]:其实字也好,画也好,是随着文化的推进而发展。在画来说,我们知道战国时期在楚墓里面发现这个画,陈家大山墓里面挖掘出来一个叫《龙凤人物图》,还有就是《御龙图》。那个时候画已经有很高的水平。我们说中国的书法和画结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书画。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用软笔写的。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蒙恬的将军,他要传递军情,用刀刻木简很困难,所以他创造了一种用人的头发做成的毛笔。当时没想到人的头发,用很多的动物,包括布料也好做毛笔。最后发现人的头发是不错的,最后演变成羊毛、鼠毛之类。中国毛笔写出来的书法,可以说在世界上文字成为艺术的唯有我们中华文化里面的书法。

  [主持人]: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您单看书写的工具上也颇费了一番周折。我们说到中国画题材特别多,各种各样的题材都有。往往表现形式也很中国,表现形式特别含蓄,因此它当中蕴含的一些意味是需要我们好好去品读,体会的。其中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懂行的人看到这幅作品特别津津有味,反过来不是特别了解的观赏着来说,恐怕对他的触动不像懂行的人那么多。中国画很多,但是真正能欣赏的人好象也需要一点功夫?

  [嘉宾张根宝]:对,主持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中国书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既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承载着文化。我们所说社会的发展一定随连着文化一起发展。我们在汉墓里面看到《车马出行宴乐图》,这里面讲到了当时汉朝的王。后人把汉王出行之后这些外面狩猎也好,娱乐也好,这些内容全部刻在汉墓里的墙上。为什么我们只能在石墓里面看到汉时期的画,原因是那时期特别动乱,保留下来的画特别少。因此我们只能在石碑上看到当时的形象展现。在这个当中其实有一个画值得提,我们看到的《洛神赋图》。其实画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而且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在原始时期的画是实用,从夏朝时候一直到汉时期,这个时候是礼教时期的文化,书画是礼教的文化。汉以后,到五代时期这个时候是宗教文化时期。从宗教文化时期再往后走,就是宋时期一直到清朝的时候,这时期书画集中体现在文学化时期。在秦汉时期的文化就是礼教的文化,所以反映出的内容、事物都是讲一些王公贵族出游的记录,所以它在礼教方面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到了魏晋时期,是宗教盛行的时候。这里面值得谈一下《洛神赋》,《洛神赋》其实在东晋时期的顾恺之画的。而且很多学画的人吸收了顾恺之这一路,所以说这个时期的书画发展挺盛的,题材都是宗教的。《洛神赋》这幅画讲的什么内容?顾恺之描绘了曹植和曹丕争夺甄氏。其实曹操把曹植喜欢的甄氏嫁给了曹丕,后来甄氏死了,曹丕把甄氏的金镂玉带给了曹植。曹植回封疆的地方,路过洛水的时候做了一个梦,他在梦里面和甄氏相会了,由于这个感伤,回去之后写了一首诗叫《洛神赋》。这首诗相当有名的。《洛神赋》就是曹植把洛神隐喻为自己的情人。顾恺之画的有四段,其中一段是画曹植和侍卫站在河岸上,眼睛是悲伤的眼神,对岸微波涟漪水的上面站了一个洛神,其实洛神就是甄氏。两个人从一个阶段演变到一个阶段,是看得到、接触不到,这一种悲伤的情绪全部从这个画里面反映出来。这个时期的画,我觉得是人物画相当巅峰的时期,顾恺之是一个代表人。在这个题材上,还有《敦煌壁画》,莫高窟一共将近5000多万平方。其中大部分内容的反映是佛像、神道,劝人为善。这个时段主要是讲神的阶段。一直到唐末的时候,它略微有点改动。所以我们说到了唐朝的韩滉《五牛图》,他就把这个融入进来。魏朝时期的孙位的《高逸图》,还有张暄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大家都看到武则天和唐玄宗这一时期。唐玄宗非常宠爱杨贵妃,虢国夫人其实是杨贵妃的三姐。因为唐太宗宠爱杨贵妃,所以把杨家很多亲眷都拉到宫里来,这也反映到画里面。还有五代的五道子,他画的人物身上的线条,像有风一样的,所以“吴带当风”有这样的说法。在这个之前有一个叫张僧繇,传说他画龙太精采了,他在一个大殿里面画了四条龙。人们来看了,问为什么没有眼睛?龙怎么会没有眼睛?他说:“你不知道,如果我把这个龙的眼镜点上去,这个龙就跑了。”有的人觉得这是说笑话,结果张僧繇点了两条龙,结果两条龙腾云而去。其实画的历史到唐朝,因为经济发达,政治统一,这个时候的画相当旺盛。到了宋朝时期,这里面有很多,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郭熙,北宋的范宽。

  [主持人]:其实说了很多不同的年代,就像您所说的绘画传递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我们没有对这些画作背景的了解,包括对著名的画家的了解的话,恐怕我们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只是看到一些表象。但是我们对这些画作的想象是没有办法体会到的。这就是我们说创作、欣赏中国画都需要文化底蕴支撑的原因所在了。

  [嘉宾张根宝]:我刚才说了那么多的画家的介绍,包括观众们能看到的那么多的画,这些画是我们中国书画的瑰宝。不由的说我们要撩起袖子就可以学画了,你有这么多的文化积淀,如果你掌握了中国文化基本的要素的话,你反照过来再去看中国画的时候,中国画的精髓在哪里?你就清楚了。你没有中国文化的积淀作为基础的话,你不知道中国文化的精采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有中国文化的积淀的话,你就知道中国画的高处、妙处在什么地方。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回归到传统的中国书画当中去,包括有很多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学中国画。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们有那么多的历史,我们的古人用时间、精力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文化方面的瑰宝,也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学习和传承的。我们说中国画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中国画的题材很多,有山水、花鸟、人物画,但是真正大家的作品无一例外拼的都是意境。

  [嘉宾张根宝]:其实我们中国画讲究的就是意在笔先,创作一幅画、观赏一幅画,在于他的意境和修养。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学》里面曾经讲过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意思是什么?就是任何一样东西,你一定要做到完善,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对我们书画也一样。作为一个书画家来说,创作任何一幅画,你没有一个意境,即便在技术上也好,你不把它整合到很完整的条件上,你去创作一幅画,那出来的画肯定是失败的。你唯有把这幅画的意境做一个很高的完善。再者任何的事情,都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现在可能这个社会也比较浮躁,我们书画家也是一样,浮躁的也不少。

  [主持人]:这也是一种现象。

  [嘉宾张根宝]:如果真正要把一样东西创作好的话,你一定要安静下来,安静下来才能把你的创作搞好。你处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之下,才能创作一个好的东西出来。我们说清朝的郑板桥,大家都知道他是清朝时期“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叫“六分半”,郑板桥把书法的正、草、篆、隶体再加上自己的兰、竹笔法,成为“六分半”体。他在创作上有很高的境界,他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雷停雨止斜阳出,影落碧纱窗子上,一片新篁旋剪裁。便拈毫素写将来”竹子好象剪刀剪出来,他说忍不住我要提起笔把这个画出来。其实郑板桥画的竹子,对我们“海派艺术”也好,从很多的画作来看,起到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传统意义来说我们画竹子是物象,然后郑板桥通过太阳的影子照在纱窗上,给了他一个灵感,加上他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出郑板桥特色的竹子。其实下面还有一个,我们大家所知道的“人民画家”,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齐白石这里也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个画题叫什么?叫“十里蛙声出山泉”,这个题目是谁提出来的?这个题目也是一代文豪老舍提出来的。提出来之后很多的画家画这张画,最后评定下来觉得齐白石画的最为出色。我们看画面上,齐白石画的一道山泉流淌而出,山泉里面有六个蝌蚪,随着山泉随流而下。在这幅画里面我们仿佛听到了蛙的叫声。“十里蛙声出山泉”,它的感官是什么?感官是听觉,不是视觉。然后听觉要从视觉上反映出来,这个难度相当大,而且要反映得贴切。齐白石把这张画用蝌蚪的形式反映出来,因为有蝌蚪就有蛙,没有蝌蚪就没有蛙。这个蝌蚪随着水流,这个水流我可以说是十里、二十里,三十里都有可能。蝌蚪以后肯定会形成青蛙,把这个声音就会带到十里以外。所以我们说这幅画的意境太高,我们既然能看到画里面的生机勃勃,气宇昂然的场景,仿佛也听到蛙的声音。这一路过来的是一片生机勃勃,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我觉得一个是视觉,一个是听觉上,都在这幅画上反映出来。画的高低取决于意境的高低。

  [主持人]:不愧是一代艺术大师。真正的高层次的作品不仅是带给你视觉上的呈现,我们说对于一首诗也好,一个景象也好,自身的一些独特的感悟在里面。我发现以前我们所说的这些艺术家,技艺也好,书法也好,不是孤立的。

  [嘉宾张根宝]:我们说“海派”的奠基人吴昌硕就是四绝,不光印好,书也好,画也好,诗也好。吴昌硕不愧为我们“海派”的一个创始人之一,或者一个领路人,对我们的下一代产生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包括书圣王羲之,二十个“之”字无一累同。您看以前的古人确实值得我们敬佩,在多个领域都有非常好的表现,也才能构成艺术大家的地位。其实我们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一句话,中国书画要拼的还得真有思想的深度在里面。但是思想的深度好象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不知道您怎么理解中国文化的思想深度的?

  [嘉宾张根宝]:中国文化的思想深度肯定要从画上反映出来,它也要从画的元素上反映出来。我们说“天”有三宝,就是星、月、日。地有三宝是什么?风、雨、火。人的三宝是精、气、神。我们所说的书画也有精、气、神,我们所说书画的笔不是一支单纯笔,而是你拿在手里运作而产生的轨迹。这个笔要苍劲、有力,八面出锋。这个笔我们说产生点的轨迹,而产生一种物象,不管是线,我们中国人讲积点成线,积线成面。所谓书画里面的“精”是什么?就是书画里面的诗魂。王维说:“诗是无声的画,画是有声的诗。”画里面一定要带有诗的意境,这幅画才能产生高品位的意境,它带有“精”的形象出来。所以说“气”是代表着一种水,我把它概称为水。中国画是墨和笔交融,通过水,水的多少取决于这幅画的成功与否。“气”的软件上来说是什么?就是要空灵、中庸、豁达。就是把这个水处理到恰到好处,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在平衡中求得不平衡。所以“气”在书画软件上来说是一种感知,是一种空间的感觉。你看出去我们中国画上很多是留白,这个留白留得好不好,取决于“气”的好坏。这个留白不是单纯的留白,我们看到的许多瑰宝里的书画,有的很多都是白的,这个白不光是看上去白,其实它里面代表着空气的流动,代表着天,代表着雪、云,水等。所以你要使人产生联想,所以这个白才是书画里的“气”。

  [主持人]:也是灵性所在?

  [嘉宾张根宝]:对。书画里面还强调“神”,就是墨。墨多了,你这个神韵肯定就呆板,如果说这个墨少了,你这个里面就缺少一种朝气,缺少一种生命力。你只有在墨和水交融之后,不多不少,你把这个神韵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在书画里面软件上讲的“神”就是你的感知、感悟,你有这种感悟吗?感知到这个意向。我们说“气足才能神备。”它和“气”有关,“气”恰到好处的时候,这个“神”才能真正具备。书画里面的“精、气、神”以这三个方面体现出书画的高低。

  [主持人]: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墨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元素,一些层次、结构都需要水和墨来展现出来。这也是与西方的文化非常不同的一点,也是我们的魅力的体现。

  [嘉宾张根宝]:因为西方文化用的是油,通过这个油,我们说松香油把这个颜色稀释开来。中国画用的是水,有的时候很多学画的学生跟我说:“张老师,我这个画为什么老是觉得画出来烂烂的?没有硬气的感觉?”我说:“你这个水多了。”我们说画画里面的树干,他觉得为什么没有力?我说:“两点,一个是精,精为何物?把这个杆子取在点位上,你是中锋还是偏锋?如果你用中锋,取决于快与慢。最主要的是水多了。”水一多,这张画就烂掉了。

  [主持人]:除了绘画的材料上,包括运笔的方式上。

  [嘉宾张根宝]:其实中国书画体现着一个书画家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从书画中反映出来。中国书画的很多元素是从文化里提炼出来的,比如说我们所说的一代大师刘奎龄的《福寿图》,整个画面上一个是寿桃,一个是蝠。在中国文化里面桃子代表一个寿的感觉,我们说《西游记》里面看到的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一开花,代表着寿。然后蝙蝠取一个“福”,五福临门也是取决于这个蝠。它在中国画里面是祈福吉祥的,它是祝愿一个老人或者年长的人福寿。为什么是两个?因为到老了以后,都要祝愿两个人同样长寿。

  [主持人]:其实不得不说我们的一些创意真的是堪称完美。

  [嘉宾张根宝]:这是一幅我做的《猫蝶富贵图》,这是两个猫,这是一个蝴蝶。中国文化里面70、80岁的人称为耄耋之年。年老的时候没有财富的积累是很辛苦的,所以你到了老之后有一个财富的积淀。牡丹花又称为富贵,一个人到了老之后,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这幅画也是吉祥的画。

  [主持人]:这个创意太完美了,我们采用了猫和蝴蝶隐喻在里面。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说中国的传统书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带给我们魅力的吸引。

  [嘉宾张根宝]:中国文化讲究一个“厚”,这个“厚”体现在什么地方?就体现在文化元素。有多“厚”?在书画里面马上反映出你的文化。

  [主持人]:我们知道我们所说的中国的书画也好,一些传统的文化也好,它毕竟有很浓厚的文化的色彩。我们看历朝历代的发展,其实每一个时代的作品都要结合当代的特征,在作品当中有一定的体现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书画发展到今天,不能绕开的一个是传统和创新的问题。您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书画在创新方面的一些发展?

  [嘉宾张根宝]:我觉得传统的文化是有时代性的,比如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工笔画。从我的眼睛上看来,现在的工笔画已经超过了以往的工笔画。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很大的发展。所以说这个创新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踏着时代的脚步而创新的。它是生活的感受和感悟而体现出来的。因此作为书画来说它要与时俱进,踏着时代的脚步往前走。不光是现在我们说书画要创新,清朝的时候石涛,他是一个和尚,他的山水为我们以后的历史产生的很大的影响。他的画一改前朝的风貌,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安入我之腹肠”。”他说的是我之所以为我,因为我是现代人,古人的眉毛怎么可以装在我脸上?他讲的意思,我画的画代表着我自己的画,不是按照人家怎么画,一味传承传统的东西。我们说传统的东西要继承下来,传统的东西是基础、底蕴,然而社会是发展的,人类要进步的。所以说书画也要随着人类的发展,要提高、发展。一个真正的画家,有前瞻力的话,要达到艺术高峰的话,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创新。

  [主持人]:就像我们看到中国的书画在魏晋时期有发展,其实发展背后的一个词就是创新。如果没有这些发展,我们看不到历朝历代的一些书画。有一位网友说:“时下看到很多的抽象画,感觉看不懂。但是画家信誓旦旦说里面包含了中国的元素,还有创新的元素。不禁要问什么是中国的元素?如果说这样乱七八糟看不懂的画,就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吗?”

  [嘉宾张根宝]:其实抽象画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实抽象还是有象在里面,因为抽象是把一个事物综合起来,把它提炼,把自己的意境融合在里面的,所以称之为抽象画。我觉得要读懂一个画,好比我们读懂一个文章。其实中国的文化是开放的文化,从汉朝时期就开放了。包括唐朝的取经也好,郑和下西洋也好,它的文化其实是很开放的。西方文化也好,中国文化也好,两种角度不一样。我打个比方,中国人写一封信,第一个是中国,然后是上海,然后我们所在区,然后是门牌号码,就是从大到小。然后西方一封信寄过来,先是我,然后是号,然后是街道,然后再是城市和国家。这一封信能收到吗?也能收到。我们说产生一个目的,角度不同。中国人是什么思想?其实从传统上来说是“圆”的思想。西方文化,我把它总结把“十字架”思想,他是直的思维。这两种思想都有精髓。抽象画如果说真正品位进去的话,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事情,你会读出另外一种味道。画的存在,肯定有合理的存在原因。

  

  [主持人]: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不同的解读。可能表现的方面不同,如果我们能够品读它的话,可能会有另外的味道等着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抓紧时间看一下,他说:“如今有一些人号称是书画家,但是作品一看就是功底非常薄弱。成为当今书画艺术当中令人担忧的事情。”其实也提到了我们刚刚提到的一些小的现象。

  [嘉宾张根宝]: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产物。现在书画家也比较多,社会的存在有各个层面,不是你有一的层面,二的层面。我觉得它是一个综合、立体的。所以我觉得人都要有包容。

  [主持人]:我们非常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节目,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让我们叹为观止的作品。所以我们非常感谢您今天做客我们的节目,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的节目到这里很快就要结束了。在这里非常感谢嘉宾的光临,也非常感谢东方网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