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南非,透视华人社会(下)
王起鹍
6、华人媒体:竞争的压力转化为为读者服务的动力
南非至今还是保有三大家华文媒体,只是他们在演变中寻找着更适应华人社会的功能,或倒闭、或发展……
南非历史最久的华文媒体、成立于1931年的南非《侨声报》,自2005年4月1日由于难以摆脱政治立场包袱,这份74年的老报纸终于宣告关闭。《侨声报》起初是由南非、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的老华侨在当时台湾的资助下筹资创办,曾经有过大批读者,发行到南非、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莫桑比克、莱索托、斯威士兰等国家,自1991年,中国大陆沿海省市的侨民开始进入南非。《侨声报》因为政治立场的关系,已不能满足全体侨民的信息需要,其停刊有一部分是经济原因,而带有政治偏向的报纸在当地侨胞中并不受欢迎。
1994年8月,原《侨声报》主编冯荣生创办了非洲大陆第一份民营华文报《华侨新闻报》,其办报的宗旨为"记载侨社历史,改善移民生活,促进信息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内容以当地及其侨社新闻为主,转载有大量中国大陆、港台、国际等方面的新闻,以大中华的宏观角度从事新闻工作,更照顾到来自两岸四地的信息需求。她的创刊受到南非华人社会的重视,填补了非洲华文传媒60多年来未曾跨越的海峡两岸的言论空间和报道。南非福建同乡会在《华侨新闻报》开辟专栏,定期发布有关同乡会的会务活动、会议决议及会讯,还有世界各地福建同乡会讯息。为会员以及旅居南非的福建乡亲服务。从此,非洲华文传媒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1998年底,《南非华人报》由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非洲工程协会、南非上海工商联谊总会、南非粤港澳工商总会、南非学生学者联合会等侨团携手组成的南非华人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1999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访问南非,《南非华人报》就在胡锦涛抵达南非的这一天正式出版发行。该报发行范围遍布非洲博茨瓦纳、来索托王国、安哥拉、莫桑比克、斯瓦济兰等国。,该报宗旨是宣扬中华文化、服务南非华人,定位在"三华":即由华人办的、给华人看的、用的是华文。2004年9月,《福建侨报》南非版由福建侨报社和南非福建同乡会共同采编,采取国内编辑排版、南非印刷发行的方式由《南非华人报》代为发行,为加强中南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发挥重要作用。《南非华人报》诞生,大陆新移民们有了一份自己的报纸,但在各方面发展得都不大顺利,曾亏损了几十万兰特。
2005年5月,在南非《侨声报》关闭不久,又一份华文媒体《非洲时报》诞生。《非洲时报》由南非爱国侨胞、全非和统会副会长吴少康先生、南非紫荆会会长陈玉玲女士和南非福建同乡会会长李新铸先生共同出资创办。该报以坚持一个中国为原则,秉承客观、公正、准确、及时的报道方针;立足侨社,服务侨民,增进华人华侨与当地社会的良性互动,鼓励并引导华人华侨遵纪守法,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丰富华人生活,促进华人华侨团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促进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帮助身在非洲的华人华侨更及时地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和变化。《非洲时报》的诞生表明了来自两岸四地的华人华侨在南非不断发展壮大,相信该报将成为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合作的纽带、桥梁与动力。
2006年8月,南非侨界首份华文刊物《虹周刊》面世,其办刊宗旨体现了南非华人华侨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操和对祖国、对家乡的赤诚之心,更展现了华人华侨勇于创新精神和气魄。通过《虹周刊》能帮助旅居南非的华人进一步了解南非、认识南非、感知南非,以影响华人积极融入南非主流社会,关心并参与新南非的经济建设和政治事务。
7、华人参政:新一代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在南非政坛,黑人占绝大多数,其次是白人,再次是印巴人,最后才是华人。华人从政仅是个开始。随着南非华人第二代的成熟,他们中一部分人的活动不再仅限于商界,而开始走上政治舞台。截至目前虽然南非政坛华人很少,但在当地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视。
在2004年南非国会选举中,黄士豪、张希嘉、陈阡蕙以及王翊儒脱颖而出,成为南非首批华人国会议员,改写了南非议会中没有华人身影的历史。2006年3月,33岁的孙耀亨成为约翰内斯堡首位华人议员。五位华人先后跻身国会,且分属多个党派,既有执政党,又有反对党,这还是难得一见的现象。孙耀亨是南非第二代华人的杰出代表。青年人熟悉南非的政治制度、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语言表达也不成问题。与第一代华人相比,他们的参政具有更大优势。
这5位华人议员的先辈均来自中国台湾,他们走上南非政坛并非偶然。首先,移居南非的台湾省藉华人较早,拥有较雄厚的财力,家产应在5000万兰特(约合700万美元)以上,且自身受过良好教育,政治素质较高;其次,也是华人在南非地位实力日益增长的体现和必然结果。第三,这说明南非华人的参政意识政治水平有很大提高,他们能用外语向选民发表政见、演讲拉选票。特别南非有威望的老华侨及他们的新一代更有条件参政。
在接触中,不少福建、广东、上海华人社团的侨领都有意步入南非政坛。不过,新一代移民人数较少,根基不厚,参政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此外,个别有志于政坛者又因语言上的障碍望而却步。然而,南非华人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不少人毕业于名牌大学,个人素质较高,甚至是有些领域的高等专业人士。福建同乡会会长李新铸已经把目光放在这些未来者,正积极鼓励新一代华人当中的佼佼者参政,如对受过良好教育、外语好、擅长交往、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人才,向他们多方提供锻炼的机会。
南非首位华人议员陈阡蕙女士是提携新一代华人孙耀亨参政的前辈,她曾对我们说:"我决定迈入政坛,是想鼓励我们的同胞勇于参政。我更希望继我之后能有更多优秀华人参政,要培养华人第二代接班,让我们共同改变南非华人的命运。"
随着南非政坛华人的不断增多,华人在南非的地位和知名度不断提高,这对提升华人在南非的地位和处境有很大帮助。
8、非洲最大的中国寺庙承传着中华文化
2006年6月10日,厦门代表团访问南华寺,接待我们的依淳法师高兴地说:这是南华寺首次接待来自祖国大陆的代表团。
南华寺(Nan Hua Temple)
离约堡130公里,是由台湾的南华寺主持星云法师创办于1992年初。南华寺占地六公顷,是非洲地区最大的一组中国传统式的仿古建筑寺庙。2005年10月23日举行大雄宝殿落成及佛像开光仪式。寺院非常雄伟壮观,寺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非常干净,四处静悄悄,朝拜者要脱鞋进去,香、烛、打火机都已备在一边任人选用,由于没有重大法事活动,寺里空荡荡的只有几位僧人。当我们走进寺庙,又听说是来自厦门的客人,僧人们相当高兴,很自然大家不约而同地谈起厦门著名的南普陀寺。当然,在南华寺所见到的情形,和国内寺庙人挤人,观音菩萨和四大金刚都灰头蓬脸地站在黑呼呼的佛堂里的情形是截然不同。
为了溶入本地社会,为了广结善缘,南华寺以慈善救助作为桥梁,从食品、衣物、药品乃至轮椅的捐赠,一步一脚印的敲开原本封闭的南非各阶层:在黑人部落,他们感恩于南华寺及佛光会的救助,也懂得顺口道一声阿弥陀佛;在原本自视甚高的白人族群里,越来越多人报名参加禅修班,透过心灵禅修,探讨人生真谛,佛教遂成为当地民众新的选择。南华寺透过每年举办光明和平节之活动,与其他各宗教和平共存,互信互助,共同为天下苍生点光明灯祈福,一起为世界各种族的和平祝祷,各宗教领袖也藉此难得机会,敞开心胸交换传教弘法的经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1994年成立的非洲佛学院敞开了大门,向非洲本地高中以上学历的青年招手,一批批来自南非、刚果、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加纳、马拉威、马达加斯加、巴西、新西兰的年轻人进入佛学殿堂学习佛教,学期由三个月至三年不等。我们看到一些黑人和尚在叽里咕噜的念经的样子确实很有趣。
依淳法师向我们介绍说,要想让佛教传遍非洲53个国家8.6亿人口,必须有一批当地僧侣来担负这项艰难的任务,于是南华寺在创办佛学院的当初,就定下了"以中文学习佛法,以本土化传播佛教"的原则,认为只有培育土生土长的黑人和尚,让他们学成以后用本土语言来传播佛法,佛法才能在非洲真正落地生根。
从开办佛学院12年,录取的学生已经200余名,这些学生都能讲流利的中文,能够读懂中文的佛经。到目前为止,已有刚果籍的慧然法师等人回到本国住锡弘法,非洲佛教本土化已然跨出一大步。相信南华寺将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心。
结束语:中国经济发展提升华人形象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安哥拉,也是中国对非洲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则是南非在全球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出口市场。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全年贸易额突破85亿美元。
除贸易合作外,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合作富有成效。南非与中国有18对省市结好,有10余所中国大学与南非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至2006年底,中国共有五千多人赴南非留学。2002年南非做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国以来,已有六万人次中国公民赴南非旅游经商。
2007年1月,南非驻中国大使倪清阁接受北京记者采访时说:"南非的中国人已经增加到30万以上,他们中有些已成为南非公民,有些则出生于南非。我们需要创造环境,鼓励两国人民更多地往来。这对于我们友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陆,这种联系使我们的合作更加容易。"
非洲需要中国,中国需要非洲。南非的经济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除了治安问题,一切都看好,经济平稳,(货币)兰特坚挺,南非在2010年要举办世界杯足球赛,在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之间要兴建高速铁路,因此有很多发展机会……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将不断提升当地华人的形象!
(作者为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原副主委、厦门市侨联副主席)
6、华人媒体:竞争的压力转化为为读者服务的动力
南非至今还是保有三大家华文媒体,只是他们在演变中寻找着更适应华人社会的功能,或倒闭、或发展……
南非历史最久的华文媒体、成立于1931年的南非《侨声报》,自2005年4月1日由于难以摆脱政治立场包袱,这份74年的老报纸终于宣告关闭。《侨声报》起初是由南非、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的老华侨在当时台湾的资助下筹资创办,曾经有过大批读者,发行到南非、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莫桑比克、莱索托、斯威士兰等国家,自1991年,中国大陆沿海省市的侨民开始进入南非。《侨声报》因为政治立场的关系,已不能满足全体侨民的信息需要,其停刊有一部分是经济原因,而带有政治偏向的报纸在当地侨胞中并不受欢迎。
1994年8月,原《侨声报》主编冯荣生创办了非洲大陆第一份民营华文报《华侨新闻报》,其办报的宗旨为"记载侨社历史,改善移民生活,促进信息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内容以当地及其侨社新闻为主,转载有大量中国大陆、港台、国际等方面的新闻,以大中华的宏观角度从事新闻工作,更照顾到来自两岸四地的信息需求。她的创刊受到南非华人社会的重视,填补了非洲华文传媒60多年来未曾跨越的海峡两岸的言论空间和报道。南非福建同乡会在《华侨新闻报》开辟专栏,定期发布有关同乡会的会务活动、会议决议及会讯,还有世界各地福建同乡会讯息。为会员以及旅居南非的福建乡亲服务。从此,非洲华文传媒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1998年底,《南非华人报》由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非洲工程协会、南非上海工商联谊总会、南非粤港澳工商总会、南非学生学者联合会等侨团携手组成的南非华人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1999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访问南非,《南非华人报》就在胡锦涛抵达南非的这一天正式出版发行。该报发行范围遍布非洲博茨瓦纳、来索托王国、安哥拉、莫桑比克、斯瓦济兰等国。,该报宗旨是宣扬中华文化、服务南非华人,定位在"三华":即由华人办的、给华人看的、用的是华文。2004年9月,《福建侨报》南非版由福建侨报社和南非福建同乡会共同采编,采取国内编辑排版、南非印刷发行的方式由《南非华人报》代为发行,为加强中南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发挥重要作用。《南非华人报》诞生,大陆新移民们有了一份自己的报纸,但在各方面发展得都不大顺利,曾亏损了几十万兰特。
2005年5月,在南非《侨声报》关闭不久,又一份华文媒体《非洲时报》诞生。《非洲时报》由南非爱国侨胞、全非和统会副会长吴少康先生、南非紫荆会会长陈玉玲女士和南非福建同乡会会长李新铸先生共同出资创办。该报以坚持一个中国为原则,秉承客观、公正、准确、及时的报道方针;立足侨社,服务侨民,增进华人华侨与当地社会的良性互动,鼓励并引导华人华侨遵纪守法,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丰富华人生活,促进华人华侨团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促进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帮助身在非洲的华人华侨更及时地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和变化。《非洲时报》的诞生表明了来自两岸四地的华人华侨在南非不断发展壮大,相信该报将成为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合作的纽带、桥梁与动力。
2006年8月,南非侨界首份华文刊物《虹周刊》面世,其办刊宗旨体现了南非华人华侨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操和对祖国、对家乡的赤诚之心,更展现了华人华侨勇于创新精神和气魄。通过《虹周刊》能帮助旅居南非的华人进一步了解南非、认识南非、感知南非,以影响华人积极融入南非主流社会,关心并参与新南非的经济建设和政治事务。
7、华人参政:新一代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在南非政坛,黑人占绝大多数,其次是白人,再次是印巴人,最后才是华人。华人从政仅是个开始。随着南非华人第二代的成熟,他们中一部分人的活动不再仅限于商界,而开始走上政治舞台。截至目前虽然南非政坛华人很少,但在当地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视。
在2004年南非国会选举中,黄士豪、张希嘉、陈阡蕙以及王翊儒脱颖而出,成为南非首批华人国会议员,改写了南非议会中没有华人身影的历史。2006年3月,33岁的孙耀亨成为约翰内斯堡首位华人议员。五位华人先后跻身国会,且分属多个党派,既有执政党,又有反对党,这还是难得一见的现象。孙耀亨是南非第二代华人的杰出代表。青年人熟悉南非的政治制度、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语言表达也不成问题。与第一代华人相比,他们的参政具有更大优势。
这5位华人议员的先辈均来自中国台湾,他们走上南非政坛并非偶然。首先,移居南非的台湾省藉华人较早,拥有较雄厚的财力,家产应在5000万兰特(约合700万美元)以上,且自身受过良好教育,政治素质较高;其次,也是华人在南非地位实力日益增长的体现和必然结果。第三,这说明南非华人的参政意识政治水平有很大提高,他们能用外语向选民发表政见、演讲拉选票。特别南非有威望的老华侨及他们的新一代更有条件参政。
在接触中,不少福建、广东、上海华人社团的侨领都有意步入南非政坛。不过,新一代移民人数较少,根基不厚,参政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此外,个别有志于政坛者又因语言上的障碍望而却步。然而,南非华人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不少人毕业于名牌大学,个人素质较高,甚至是有些领域的高等专业人士。福建同乡会会长李新铸已经把目光放在这些未来者,正积极鼓励新一代华人当中的佼佼者参政,如对受过良好教育、外语好、擅长交往、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人才,向他们多方提供锻炼的机会。
南非首位华人议员陈阡蕙女士是提携新一代华人孙耀亨参政的前辈,她曾对我们说:"我决定迈入政坛,是想鼓励我们的同胞勇于参政。我更希望继我之后能有更多优秀华人参政,要培养华人第二代接班,让我们共同改变南非华人的命运。"
随着南非政坛华人的不断增多,华人在南非的地位和知名度不断提高,这对提升华人在南非的地位和处境有很大帮助。
8、非洲最大的中国寺庙承传着中华文化
2006年6月10日,厦门代表团访问南华寺,接待我们的依淳法师高兴地说:这是南华寺首次接待来自祖国大陆的代表团。
南华寺(Nan Hua Temple)
离约堡130公里,是由台湾的南华寺主持星云法师创办于1992年初。南华寺占地六公顷,是非洲地区最大的一组中国传统式的仿古建筑寺庙。2005年10月23日举行大雄宝殿落成及佛像开光仪式。寺院非常雄伟壮观,寺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非常干净,四处静悄悄,朝拜者要脱鞋进去,香、烛、打火机都已备在一边任人选用,由于没有重大法事活动,寺里空荡荡的只有几位僧人。当我们走进寺庙,又听说是来自厦门的客人,僧人们相当高兴,很自然大家不约而同地谈起厦门著名的南普陀寺。当然,在南华寺所见到的情形,和国内寺庙人挤人,观音菩萨和四大金刚都灰头蓬脸地站在黑呼呼的佛堂里的情形是截然不同。
为了溶入本地社会,为了广结善缘,南华寺以慈善救助作为桥梁,从食品、衣物、药品乃至轮椅的捐赠,一步一脚印的敲开原本封闭的南非各阶层:在黑人部落,他们感恩于南华寺及佛光会的救助,也懂得顺口道一声阿弥陀佛;在原本自视甚高的白人族群里,越来越多人报名参加禅修班,透过心灵禅修,探讨人生真谛,佛教遂成为当地民众新的选择。南华寺透过每年举办光明和平节之活动,与其他各宗教和平共存,互信互助,共同为天下苍生点光明灯祈福,一起为世界各种族的和平祝祷,各宗教领袖也藉此难得机会,敞开心胸交换传教弘法的经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1994年成立的非洲佛学院敞开了大门,向非洲本地高中以上学历的青年招手,一批批来自南非、刚果、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加纳、马拉威、马达加斯加、巴西、新西兰的年轻人进入佛学殿堂学习佛教,学期由三个月至三年不等。我们看到一些黑人和尚在叽里咕噜的念经的样子确实很有趣。
依淳法师向我们介绍说,要想让佛教传遍非洲53个国家8.6亿人口,必须有一批当地僧侣来担负这项艰难的任务,于是南华寺在创办佛学院的当初,就定下了"以中文学习佛法,以本土化传播佛教"的原则,认为只有培育土生土长的黑人和尚,让他们学成以后用本土语言来传播佛法,佛法才能在非洲真正落地生根。
从开办佛学院12年,录取的学生已经200余名,这些学生都能讲流利的中文,能够读懂中文的佛经。到目前为止,已有刚果籍的慧然法师等人回到本国住锡弘法,非洲佛教本土化已然跨出一大步。相信南华寺将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心。
结束语:中国经济发展提升华人形象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安哥拉,也是中国对非洲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则是南非在全球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出口市场。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全年贸易额突破85亿美元。
除贸易合作外,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合作富有成效。南非与中国有18对省市结好,有10余所中国大学与南非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至2006年底,中国共有五千多人赴南非留学。2002年南非做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国以来,已有六万人次中国公民赴南非旅游经商。
2007年1月,南非驻中国大使倪清阁接受北京记者采访时说:"南非的中国人已经增加到30万以上,他们中有些已成为南非公民,有些则出生于南非。我们需要创造环境,鼓励两国人民更多地往来。这对于我们友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陆,这种联系使我们的合作更加容易。"
非洲需要中国,中国需要非洲。南非的经济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除了治安问题,一切都看好,经济平稳,(货币)兰特坚挺,南非在2010年要举办世界杯足球赛,在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之间要兴建高速铁路,因此有很多发展机会……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将不断提升当地华人的形象!
(作者为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原副主委、厦门市侨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