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古城会安的华人会馆与寺庙
越南中部古城会安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内遍布古色古香的华人会馆与寺庙,堪称一座较为完整的"华人历史博物馆"。
在法国殖民者开辟岘港和修筑越南南北铁路、公路之前,会安凭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河运交通,密切了越南的对外联系,形成了繁华的通商口岸,也造就了具有特色的华人社会及其会馆、寺庙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到达会安,并在越南居住年余的石濂(号大汕)和尚在其《海外纪事》中叙述:"盖会安各国客货码头,沿河直街长三四里,名大唐街,夹道行肆,栉比而居,悉闽人……"
会安建立最早的华人会馆是中华会馆,相传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1741年间名叫"洋商会馆",也曾称"江浙会馆",馆内有文字记载的石碑主要有三块:一块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由"各省船长众商公立"的石碑,记述了会馆的由来:"夫会馆之设,由来久矣,虽谓会同议事之所,实为敦礼重义之地……"第二块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设立的,记载的是头门埠重修之事由。第三块是1928年重修为中华会馆的碑记,碑记中提及镇馆之宝"五百年遗鼎"之事实。
福建会馆建立的年代也比较早,且规模比较大。约在17世纪前建茅庙,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为瓦庙。有高大的前门与中门。殿内有古代帆船模型,长有数米,木质涂红,殿中供奉的是天后圣母,栩栩如生,慈祥博爱。
建于1845年的潮州会馆,具有鲜明的潮州文化特征。朱红色的门柱托着二层绿色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神龛香案的人物、花果雕刻,细腻入微,造型独特。据说其营造材料全部由潮汕故乡运来。
琼府(即海南)会馆是1875年琼籍华侨华人集资兴建的。正殿匾题"昭应殿",现祀着108位蒙冤罹难的琼侨先辈。门廊的碑记中记述:"昭应公者,琼侨百人罹难义士也……"据顺化琼府会馆和《1847年至1954年之越南军民抗西侵军史》一书第三册分别记述:清咸丰元年(1851年)夏,我琼清栏港猛头商船一号,驶往越南顺化等处通商。巡海之越南官兵,见运载甚丰,遂杀人夺财,并割耳衊良报功。"当越王正拟赏奖之际,倏然心动手摇,笔落于地,头眩体倦,神昏座中";"嗣德王乃令刑部密究其事……于是,杀人夺财之冤案得以大白,罪者判处极刑"。传说这108个冤魂日后成神,经常显灵保护出洋者平安。因此,当时的琼籍清朝户部主事,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潘孺初先生还专此拟会安埠昭应祠联:"气至而伸者为神,从古英灵,多由冤魂;德施于人则宜祀,况同桑梓,又在他乡。"现在,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琼籍侨胞和海南侨乡百姓逢年过节,都有祭祀"昭应公"(或称"兄弟公")的习俗。
会安华人建造的寺庙,最古老的是建于郊外的祝圣寺,是明正统九年(1444年),福建明海和尚南来营造的。香火旺盛,碑刻甚多,碑文复杂的是关帝庙。该庙建于17世纪中叶"明清鼎革之世",其依据是1753年、1783年、1825年、1827年和1864年立的石碑中的记载,如1827年石碑说该庙"今计其年将二百矣"。具有特色的寺庙还有"明乡人"修建的"锦霞"、"海平"二宫,当地人也称为"巴姥"和"祖亭",修建年代为明天启六年(1626年)。还有建于1865年的"明乡社萃先堂",建于1867年的"明乡社文圣庙"等。"明乡人"也称"明香人",系明末清初流亡入越的明朝遗民及其后裔。顾名思义,"明香"是维持明朝香火的意思。1826年7月,越南阮朝明帝命"北客旧号明香,均改著明乡"。像"萃先堂"等这些庙宇多是"明乡人"纪念其祖先的祠堂、祖庙等。(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法国殖民者开辟岘港和修筑越南南北铁路、公路之前,会安凭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河运交通,密切了越南的对外联系,形成了繁华的通商口岸,也造就了具有特色的华人社会及其会馆、寺庙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到达会安,并在越南居住年余的石濂(号大汕)和尚在其《海外纪事》中叙述:"盖会安各国客货码头,沿河直街长三四里,名大唐街,夹道行肆,栉比而居,悉闽人……"
会安建立最早的华人会馆是中华会馆,相传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1741年间名叫"洋商会馆",也曾称"江浙会馆",馆内有文字记载的石碑主要有三块:一块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由"各省船长众商公立"的石碑,记述了会馆的由来:"夫会馆之设,由来久矣,虽谓会同议事之所,实为敦礼重义之地……"第二块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设立的,记载的是头门埠重修之事由。第三块是1928年重修为中华会馆的碑记,碑记中提及镇馆之宝"五百年遗鼎"之事实。
福建会馆建立的年代也比较早,且规模比较大。约在17世纪前建茅庙,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为瓦庙。有高大的前门与中门。殿内有古代帆船模型,长有数米,木质涂红,殿中供奉的是天后圣母,栩栩如生,慈祥博爱。
建于1845年的潮州会馆,具有鲜明的潮州文化特征。朱红色的门柱托着二层绿色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神龛香案的人物、花果雕刻,细腻入微,造型独特。据说其营造材料全部由潮汕故乡运来。
琼府(即海南)会馆是1875年琼籍华侨华人集资兴建的。正殿匾题"昭应殿",现祀着108位蒙冤罹难的琼侨先辈。门廊的碑记中记述:"昭应公者,琼侨百人罹难义士也……"据顺化琼府会馆和《1847年至1954年之越南军民抗西侵军史》一书第三册分别记述:清咸丰元年(1851年)夏,我琼清栏港猛头商船一号,驶往越南顺化等处通商。巡海之越南官兵,见运载甚丰,遂杀人夺财,并割耳衊良报功。"当越王正拟赏奖之际,倏然心动手摇,笔落于地,头眩体倦,神昏座中";"嗣德王乃令刑部密究其事……于是,杀人夺财之冤案得以大白,罪者判处极刑"。传说这108个冤魂日后成神,经常显灵保护出洋者平安。因此,当时的琼籍清朝户部主事,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潘孺初先生还专此拟会安埠昭应祠联:"气至而伸者为神,从古英灵,多由冤魂;德施于人则宜祀,况同桑梓,又在他乡。"现在,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琼籍侨胞和海南侨乡百姓逢年过节,都有祭祀"昭应公"(或称"兄弟公")的习俗。
会安华人建造的寺庙,最古老的是建于郊外的祝圣寺,是明正统九年(1444年),福建明海和尚南来营造的。香火旺盛,碑刻甚多,碑文复杂的是关帝庙。该庙建于17世纪中叶"明清鼎革之世",其依据是1753年、1783年、1825年、1827年和1864年立的石碑中的记载,如1827年石碑说该庙"今计其年将二百矣"。具有特色的寺庙还有"明乡人"修建的"锦霞"、"海平"二宫,当地人也称为"巴姥"和"祖亭",修建年代为明天启六年(1626年)。还有建于1865年的"明乡社萃先堂",建于1867年的"明乡社文圣庙"等。"明乡人"也称"明香人",系明末清初流亡入越的明朝遗民及其后裔。顾名思义,"明香"是维持明朝香火的意思。1826年7月,越南阮朝明帝命"北客旧号明香,均改著明乡"。像"萃先堂"等这些庙宇多是"明乡人"纪念其祖先的祠堂、祖庙等。(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