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秋枫春兰一月间
  今年九月,笔者连续访问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斐济和新西兰。一月之间经历北半球的秋季和南半球的春天。许多奇闻趣事、风土人情,信手拾来,以饷读者。
  秋枫篇之一:加拿大、大家拿、拿大家
  加拿大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全世界都知道。可是"加拿大"这个国名,有很多版本说法和实际国情相悖。比较权威的说法是:16世纪时,西班牙人航海到达这片广袤的大地,环顾四野,随口而出"Acanda"!(这里什么都没有!)加拿大由此而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16世纪初,法国航海家加蒂埃率200多人横渡大西洋抵达魁北克,加蒂埃问当地一位印第安人酋长此是何地,酋长以为问他住在何处,就指着一座木棚屋说:"Kanata(卡拿塔)"在印第安人洛魁语中,卡拿塔是"木棚屋"之意。法国人大鼻子臭觉灵敏全世界之最,故法国香水造得最好。但听觉却较差,就把"卡拿塔"的谐音"Canada(加拿大)"来称呼这片土地。
  可是加拿大本地人都认为中国人对他们的国名解释得最准确。他们听说中国人称加拿大为"大家拿"或"拿大家",真是太了解加国了。因为加国的税收非常高,光是个人工资收入,如果是年收入3万元之内,要缴23%的税;3-6万元的缴32%的税,6-10万元的缴42%的税;10万元以上,照比例上升。另外,所有购物都直接扣税15%。这样一来,一年所挣的收入到手能用的只有一半左右。这是政府"拿大家"的钱。但是,加拿大的社会福利,又是全世界最好的国家之一。全民医疗、全民教育、全民养老之三大保障,让加国人无后顾之忧,政府大部分的税收是用于这三项。所以加拿大民众说这是他们"大家拿"国家的钱。
  秋枫篇之二:各种花朵盛开的花园
  在加拿大,不用走遍天下,就可以看尽天下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还有不黄不白不黑的其他人种,在这里的街上随处可见。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多元化移民国,3200多万人的国民来自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光是安大略省和魁北克两个省就有170多个民族,讲着164种不同的语言。这里其实没有什么主要民族,没有一种民族人数超过人口半数。政府咨询服务中心有超过140种的语言提供咨询服务。真可谓"不用世界走,看尽世界人"。主要语言为英语和法语,汉语为加国第三大语种。移民主要有三种形式:科技移民、投资移民和家庭团聚移民。拉美的科技移民多,欧洲的家庭团聚移民多,亚洲投资移民多,其中,中国人以每年2-3万人的数量移民加拿大。
  加拿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是负数,并且下降速度很快。因此,加拿大国策与中国刚好相反,中国人大力发放避孕药,加拿大大力发放受孕催生药。人口增或减是加国评价执政好与坏的标准之一。
  劳动力的缺乏是加国最大的向题,计划移民是加拿大的基本国策。难怪我们在加国20多天为我们开车的司机换了四五个,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者。
  秋枫篇之三:画家白求恩
  毛泽东主席的一篇《纪念白求恩》,使白求恩天下扬名,都知道白求恩是加拿大一位著名的医师,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医务工作者。加拿大的医疗保险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赞为"全世界最好的"。而加国的医保最早就是白求恩提出来的,只是当时未被政府采纳。白求恩实际上是加国医保的奠基人。而白求恩发明的医疗器械如肋剪等,近百年来仍在生产使用,并且就叫"白求恩肋剪"。其他如他在中国发明的"马驮手术台"等,都是影响很大的。
  这次到格雷文赫斯特城访问了白求恩的故居,才知道他还是当时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还办班招过学生。他的祖父也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陶艺师,父亲则是一个神父。
  白求恩的画,才华横溢,技法娴熟,而立意超前,惊世骇俗。在我看到的约20幅作品中,几乎都是涉及生命、疾病或死亡。画的色调让人看了很感阴沉、压抑。人物皆或如升天,或似灵魂出窍。他自己也常常对人说他会早死。他左派的思想和行为的怪异,特立独行为当时的社会甚至自己的妻子所不能容忍。除了医治病人,他总是开着一辆黄色跑车风驰电掣如"迅逝的流星"一样奔往画廊、酒吧、舞会……宣泄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懑,最后,他终于离开与他格格不入的故乡,往西班牙、苏联、中国等,去进行他伟大而光辉的事业,去实现他辉煌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事业、理想,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就会有人去继承,去实现。如白求恩几十年前推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已到处开花结果。一个人的生命的历史是短暂的,而一个人的事业、人品、人格、道德等的影响,则是长远的。太过计较生命的历史,往往憾叹苦短,而去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人品、人格、道德等的修为,则会欣然。只要努力工作,奋斗,一往无前,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历史就会延伸。白求恩为抢救八路军伤员而逝世时还不到50岁(毛泽东文章中误认为白50多岁),看他的生命历史是短暂可惜,而看他的事业,则是无憾的永远。人生如此。乃是大幸也!
  秋枫篇之四:加拿大的华人
  清朝就有华人到加拿大淘金和修铁路了。可以说,加拿大能有今天的繁荣,华人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至今,加拿大的华人已超过了一百万人,并且在以每年2-3万人的速度增加。这一百多万华人中,百分之八十是讲普通话的新移民,约百分之二十是讲广东话的老华人。华人最多的城市是多伦多,有50多万人。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华人。而按比例则是温哥华的华人最密集,5个人中有1个,在中心区则3人中有1个华人。这让许多不会英语的人在那里生活照样方便。加拿大的华人社团,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恐怕都不到位了,光是多伦多一市就有200多个华人社团。当地人形容说:"一块砖头掉下砸中三个华人,至少有两个是会长,还有一个可能是副会长。"难怪二十多天来我们所接触的华人,递来的名片上鲜有不印某某会长或副会长的,而韩国人在加拿大的社团只有一个,统一而团结。
  唐人街的华人商铺是加拿大的一大奇观。中国人摆摊做买卖,喜欢摆出商铺之外,占道经营,于是我们的城管大队便有许多事情可做。加拿大唐人街的华人商铺也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开始,加国政府部门也是大加"围剿",但华人的坚忍不拔是加拿老外所难以战胜的,占道经营总是压制不了,老外不耐烦了,干脆通过一道法律说这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唐人街的一种特色文化,应予以保留为佳。现在,只有华人的商铺是可以摆出人行道,其他老外可不允许。老外就很嫉妒地说:"华人太聪明了,租30米的铺,用40米的地。"
  华人在加国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华人的吃苦耐劳,聪明能干是加国其他人所羡慕和钦佩的。据说近年有一项民意测验,加国中年妇女的十大愿望中,其中有一项就是嫁给一位中年有成就的华人。
  春兰篇之一:侠影萍踪一羽生
  中国的武侠故事里,成就达到最高武学境界者,皆隐居于或深山老林,或西域大漠,或孤僻小岛,或者干脆不知其所……
  中国新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梁羽生,也如其小说中的大侠一般,在完成了35部武侠小说之后,于20年前忽然消失在华人文坛,隐居于大洋洲的一片茂林之中,留下的是他笔下创造出来的一代代侠客在华人世界的小说、电影、电视中继续刀光剑影、生离死别,扬善的继续扬善,作恶的还在作恶。江湖上依然如二十年翻江倒海,电闪雷鸣。他的《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等每天依然在银幕映屏上拍了又拍,播了又播。只是开创这一江湖的祖师爷却消声无迹,杳无音讯。
  十月一日,在澳洲华侨领袖陈伟球先生的陪同下,笔者于澳大利亚悉尼北边密林中的一间公寓里拜访了这位地球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故事的梁大侠。
  知道有乡亲来访,梁先生非常高兴,很兴奋,谈锋很健,侃侃而论,记忆力惊人地好。一点看不出是位83岁的老人。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无所不谈。说到香港,他用粤语滔滔不绝,谈到儿时事,他又改用桂林话,谈到文学,他又变回普通话。说到王勃,他马上一口气背完《藤王阁序》,说到范仲淹,他马上又"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一路背下去。说到谁,他都把谁的代表作品随口背出,一位83岁的长者,博闻强记如斯,真世所罕见。
  "在海外隐居20年了,家乡人还不忘我,真是非常感谢!最近,中国文学馆开辟了'梁羽生文学馆',陈列我所创作的35部著作和其他散文,随笔评论及部分手稿,还有别人的评论著作。"
  作为新老两代的文化人,也许是趣味相投吧,竟然一谈几个小时忘了饥饿,直到晚上9点半钟,还没想起吃饭,直到师母一催再催,大家才趋车去饭店。而到了饭店,大侠仍然谈兴不减,讲得多吃得少,最后在师母的"命令"下,我们三人一齐"强迫"他"独吞"了一大堆食物。
  赴澳洲前我为大侠画了一幅《双寿图》祝寿,画面上是一株龙麟苍松,松下一只寿鹤傍松而立。松鹤皆中国传统祝寿之物,很表面的,而我在题款中却题上"祝羽生大师仁寿文寿"。大侠边读边说:"学斌真文人画家也,画亦文人画,词也文人词。好!好!"
  25年前,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即是梁先生的《萍踪侠影录》。当时,内地还不很开放,武侠书是禁书,书商从香港偷偷带进,然后一回一回拆开,装订,再一回一回分散借出。一回二毛钱,看完一本书的租金可以买10本了,而且一本出几十回,可以同时借给几十人看。真是一本万利。冒了风险才得以先睹当快也是幸事。梁大侠知道这一往事后哈哈大笑说:"这么巧呀!你看这一壁书柜上的书这么多,我随手抽出一本签字赠你的正巧是《萍踪侠影录》,有缘!有缘!"。
  春兰篇之二:见面喊"不啦",分开问"哪个"的斐济
  斐济是一个很有趣的小国家,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天堂。80多万人口中,当地土著40来万,印度人30多万。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当地土著看到你走来,都会大声对你喊"不啦!不啦!"当你离开时,又不停地问"哪个?哪个?"。让我们好生纳闷,哪有什么都没干就说"不啦"!而要离开了才问"哪个"?后来听懂土话的人翻译,才知道"不啦"之意为"您好"!"哪个"是"谢谢"的意思。于是,我们也就一天到晚地喊"不啦!不啦!哪个?哪个?"乐此不疲。
  虽然只有80来万人口,却是南太平洋上第三大国。旅游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如果没有外国人来旅游消费,该国的经济估计要崩溃,但这样一个人间休闲天堂,又怎么可能没人来呢?这儿几乎每个岛屿都被开发成为度假的圣地,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纯粹,住在这里,你定会"乐不思蜀"。什么俗世间能够烦人恼人的事儿,你都不会在脑海中浮现,根本让你不可能想得起不愉快的事。
  因为人口少,人们的福利非常好。当地人也习惯等着外国人带钱来花,自己就过上小富而安的生活,懒得去当什么大富豪。这里生一个孩子的费用是5毛钱--象征性罢了,政府全管。
  斐济最出名的是三大怪:女人长胡子,男人穿裙子,公车挂帘子。也许都是因为天气太热的缘故。因为热公交车不装玻璃,通自然风,挂窗帘挡阳光。因为热,男人穿起裙子。女人长胡子,的确很普遍,也不知道是否热涨冷缩的原因。反正,在这里,你看见长胡子的人,千万别认为就是哥儿们。得观察全面了才打招呼,否则就不"不啦"了。
  老天给了斐济人天堂般的自然环境,而这天堂般的地方生长的人并不如天堂般安静。当地人长得都很高大强壮,且狠勇好斗。很多男子都缺少门牙,原因都是打架打掉的。当地人介绍说现在的政府是几年前政变上台的,现在比较稳了。不料我们才离开斐济不到一月,报上又报道斐济又政变了。
  啊!天堂般的斐济,祝福你,祝福你人与自然一样和谐、平安、幸福!对政变动乱,我不用当地土话,而是用准确的中国话的意思说:"不啦!"
  春兰篇之三:世界最后一块净土--新西兰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新西兰居世界前列。对有污染的工业绝对禁止,不管有多少的经济效益也不行。新西兰人非常爱好的是种树,当地有一个说法:想快乐一天,去喝酒;想快乐一周,去钓鱼;想快乐一月,去恋爱;想快乐一辈子,去种树。新西兰是全世界四大木材出口国之一(其他三个为俄罗斯、加拿大、印尼),木材资源之丰富可想而知,但是新西兰没有一间造纸厂。为了环保,国家宁可没钱拿,也要守住这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所以,这个国家尽管人民富裕,但国力却不强,至今全国只有二百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想多修吗?拿不出钱。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倒是富裕而惬意,无忧无虑,悠哉游哉。几次世界大战都对她无影响,本土上基本没有发生过什么大战争。
  新西兰挤身世界前列的除木材外,还是世界四大温泉之国(其他为日本、法国、冰岛)、三大养鹿国(其他为俄国、中国)、世界四大深水鱼场(其他为美国阿拉斯加、日本北海道、南非好望角)、四大移民国家(其他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这片净土是畜牧业的理想之地。除了建筑物和水面,有土的地方都有草,发展畜牧业条件非常良好,但为了保护物种品质,政府规定一公顷牧地,只允许养5头牛,或20只羊,或12只鹿。而且土地还必须轮养轮休。农场主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学历,专业对口。这部分人是新西兰人羡慕的一群。他们人数占全国10%,但收入占全国40%。
  这里曾生活着一种世界上最大的鸟--孔鸟,身高达3米,不能飞,但已灭绝200年了,今天能看到标本。而还活着的大鸟是皇家信天翁,展翼宽达4米,能飞翔,叼一只羊可飞上天。当然新西兰最有代表性的鸟是Kui鸟,是新西兰国鸟,加上Kui果(一种从中国引进的猕猴桃,改良后成为金黄色)和Kui人(新西兰人),这三个"Kui"即成为新西兰的象征。
  据卡斯曼的《航海日记》记载,他率船队登陆这片神秘的土地时,有6人被土人吃掉。《日记》记录此地:巨人、野蛮、食人。此后100余年没有西方人敢到此。直到1769年,英国人阿贝·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后转到新西兰,带了玻利尼亚人作翻译,可以沟通,还赠送许多礼品,双方无恶意,这才开始了欧洲人进入并统治这片土地的历史。从1769年到1860年,近百年此地没有出生过纯种白人,都是混血儿,因为白人只有男子到来。直到1861年后,才有白人女子到达。当然纯白人也就有诞生了。至今,新西兰有50万毛利人(当地土著),但有纯正血统的只有5万而已,政府为了保护毛利人种,只要能证明自己有十六分之一的毛利人血统,即认可,即可获得毛利人可得的土地以及深海捕鱼权。
  这片土地,太适合人类居住了,自然的环境条件那么好的地方,应该是什么动物都利于繁殖生养的吧?然而,想不到的是这地方从来就没有生长过可以威胁人生命的猛兽如狮子老虎豹之类,甚至在从前,这片土地连哺乳动物都没有。现在看到的,包括人,都是从外面引进的。这地方,至今无蛇。
  这真是一片净土,一片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净土。(吴学斌)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